第361页
这隐田之事,从刚开始的大闹、大抢……大哭,到最后的尘埃落定,也就经过了大约两天的时间。而武元县因此增加了数千亩的在册土地,如果未来田赋不变,每一户头上需缴的赋税,也会分得薄一些。
尘埃落定之后,这些隐田田主的怒气,渐渐转到刘家头上来——你刘家当初不是说的好好的,只要填饱了你刘家的胃口,往后这隐田就还是隐田吗?武元县里却突然搞了这么一招,事先却连个风声都没有?
于是,曾经门庭若市的刘家,现在依旧门庭若市,只不过人人上门的时候怨气冲天,要求从刘家这里讨还一个公道。
眼下,刘名化却还在想,贾放怎么敢,他怎么敢!
刘名化只要见到旁人,他就会跟人车轱辘似的诉苦:“我单知道上头的老爷,会管鱼鳞册上的土地,我却不知道却连不在上头的土地也会管……”
如此这般说得多了,刘家人觉得还好,外人听了难免会侧目。
刘名化却依旧说:“明明贾大人的封地只有桃源寨那一片啊,为啥武元县的地他也能点头?”
——贾放为什么不能点头呢?
顿时便有人回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话你没听说过吗?以贾大人的身份,皇上能赐他桃源寨的土地,就能赐他武元县的土地。老子给儿子送礼,还要理由吗?”
刘名化听见这个便立即抬眼,用一副幽怨的眼神望着对方,仿佛在说:为啥咱就没有这种运气,能捞个皇子皇孙地当当,哪怕是个私生子也好啊!
刘士林便对刘士翰说:“名化侄儿累了,让他歇两天再去当差也不迟。”
“到刘家来吵的那些人,让他们都来见我!”
这位曾经一度操控了全武元县的钱粮大权的中年人,一出面,就安抚了愤愤不平的来人。
“如果真丈田,你家的结果和现在也不差。该缴的粮,一粒也不能少,你说的损失又损失在哪里了?”
“现在你只损失了一半的隐田,如果当初没有刘家从中缓和,直接是县里派人丈田,现在你许是一份隐田都没留下——”
“你说惨,我刘家只会比你更惨……”
就这么着,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刘士林安抚了一个个怒气冲冲的大粮户,同时将刘家当初收的好处退给对方,同时也拒绝了一切要刘家进一步赔偿的请求。
“请你记住,无论上头是姓袁还是姓贾,都不会永远留在这武元县,而我刘家,才是真正扎根于此,世世代代在此讨生活的人家。”
刘士林的意思,无论是袁化还是贾放,将来总有一天任满要走的,到时不还依旧是他刘家的武元?
这番说辞,也还真的说动了不少人,令刘家的损失不至于太惨。
但是,刘士林也没有想到,贾放并没有收手,而是继续盯上了一项记在鱼鳞册上,却又不用缴粮的土地:“诡寄”。
武元县的“诡寄”,大多寄在本县各举子、生员、吏丞、里长名下,田主只需交一点费用,就能让这些田产在表面上易主,从而无须缴纳粮食。
谁知贾放把这些名下挂了很多田产,却从来不用缴纳一分钱粮的人都请到了他的节度使府署,先将各人的头衔吹嘘了一通,最后说:“正是因为国家体恤各位,为国分忧,或忙于教书育人,或忙于地方政务,无暇耕种,因此免去了各位因为占有土地所要缴纳的钱粮——”
县里的举子们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句:“皇上圣明,贾大人圣明——”
这府署里登时回荡起这样的喊声。贾放支着耳朵听着,似乎很受用。
谁知他再开口的时候,却笑着说:“我一点儿也不圣明,我其实就只是个精于数算的普通人,算出来各位的土地和钱粮……好像有点儿不大对。”
众人皆傻眼。
贾放继续说:“国家免去你们的钱粮,却从来没有说过,你们可以拥有这么多的土地!”
“已经比本县最大的地主都还大了!”
“这么多的土地,你们耕得过来吗?”贾放问。
花厅里的人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作答。但是不答又不行,终于,有人鼓起勇气勉强答了一句:“学生……学生是雇人耕种,耕……耕得过来。”
贾放听到这里,他那一张漂亮的面庞上笑容便更盛,轻声道:“那这样一来,岂不是有违国家免你们赋税的初衷了——朝廷只道是你们无暇耕种,但是你们这些人如今却是……都耕得过来!”
众人又傻眼:贾放这逻辑,一点儿毛病没有。
终于,有个年长的老生员颤抖着问:“贾大人,您的意思是……”
贾放一直在等这句话,登时笑道:“本官的意思是,本官一直想要兼顾双方,两全其美。所以本官会给你们每位留一定的土地,在这个限额之内,你们可以免缴赋税。但是在这个限额之外,为防各位终日为国操劳,无暇耕种,本官会征用所以这些土地,交给别人去耕种。”
满座皆惊。
已经有些人想过,贾放既然对付了“隐田”,想必也会想法子对付“诡寄”。也有人想过,贾放面对读书人,甚至是属官,不知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
可谁也没想到,贾放还是采用了这样简单粗暴的法子:征用,然后直接赁给别人去耕种,一种种好些年还不用付佃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