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主[GL]_分节阅读_149
镇国公主[GL] 作者:允
镇国公主[GL] 作者:允
这些人一走,李睿便更如一滩烂泥般软在地上,哭丧着脸,又喊了一声“四娘”,要说什么,韦欢已将从人遣开,打断了他未出口的话:“六郎还想回来么?”
李睿愕然道:“回来?”
韦欢道:“回来,再做皇帝。”看见李睿骤然睁大的眼和突然就哆嗦起来的嘴唇,深吸了一口气,换了更温和的说法:“也不一定做皇帝,只是…庐陵那地方偏僻,总不如京城繁华,六郎纵不能在京城做皇帝,也不能在那穷乡僻壤的地方流放一辈子罢。”
李睿不语,只是留恋地看了一圈殿中陈设,韦欢知道他心中害怕,温言道:“不要担心,阿娘只有你一个儿子,做人母亲的,怎么可能不爱自己的儿子?将你流放,不过是一时权宜,日后…总会想起你的。”
李睿战战兢兢地道:“我怕我等不到…了。”
韦欢两手牢牢地握住了李睿的手,两眼直直看入他的眼中,轻轻道:“所以你要时时提醒阿娘,让她尽早地想起你,不光要想起你,还要想到你时,都是你的好处。”
李睿此刻方渐渐定了神,回望着韦欢,忙忙道:“四娘教我。”
韦欢轻言细语道:“六郎莫急,先将衣裳换了,然后收拾了行李,我们一道去同阿娘辞别——一定要表现得孝顺,不可有丝毫怨怼之心。”
她迫自己勾起嘴角,扯出成竹在胸的笑容,她已尽了自己的力,接下来,便只看太平了。
不知这口口声声说爱着自己的小公主,到底有几分真心,又能真付出几分,她到底真是太阳,还只是惶急中被错眼看成了太阳的萤火。
倘若太平真的是她的太阳,韦欢便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守到云开。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一卷完了…十一要休息…10.1到10.7木有更新,10.8早上七点恢复更新~
提前祝大家节日快乐~
第199章 属官
母亲与宰相们之间达成了微妙的平衡,一如独孤绍、崔明德与我和阿欢。
会演那日,独孤绍本已松了口,打算来投奔我了,然而母亲御光顺门阅木兰骑之后,却一连数日都没再单独出现——想想也是,阿欢和我所凭借的,不过是木兰骑,而不等我们相助,母亲倒先开口让独孤绍独掌了木兰骑,看她的意思,恐怕还要将木兰骑引为定制,正经用作禁中护卫,如今独孤绍若再与我们抱团,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容易惹来母亲猜忌,还不如这样若即若离。
独孤绍当日的行为看似冒险,可是仔细想想,若是失败,大不了就是她出宫回家,再不管这名不正言不顺的木兰骑,而一旦成功,独孤绍既得遂心愿,从此又将她与团儿的矛盾挑在明处、不怕团儿背地里在母亲面前嚼舌,还不欠我和阿欢人情、白白捏着我们的把柄,真正是一石三鸟。
不必多想,就知道这是崔二这厮的主意,有时我以为阿欢已是顶聪明的人物了,可遇见崔明德时,便觉连阿欢也被她比了下去,我真想叫人把她绑过来,切开她的脑袋,看看里面是怎么个样子——不是比旁人多长了几个脑子,或者脑浆较之常人格外稠厚?不然同是不到二十的年纪,怎么人与人之间就会相差这么大呢?而这样有才干的人,真的便能耐住性子,一辈子待在宫中,默默无闻地做个女官?世人皆有私欲,崔明德除了家族之外,真就什么都不想要?
我一直在宫中住着,母亲不提,我便赖着不出去。幸而百孙院也一直没有建好,阿欢与我在一起住着。九月十五是她生日,由我出面为她置办了一小席,将她与我身边的人小小地宴请了一番,不敢送她大礼物,便只亲自去她母亲和妹妹的坟上看了一圈,叫人将未修葺完成的地方全部补完,还画了一张影回来,又自己结了一对同心方胜,悄悄地送给她。
阿欢看到图的第一眼便哭了,不是她平常惯有的那种隐忍哭法,是扑在我怀里大哭大喘,那一夜她格外热情,早上起身时我已爬不动窗子,还是从侧门溜出去的。
十月初,圣驾幸东都,阿欢、守礼、郑博与我都在扈从之列。母亲将我的车排在了公主车驾的最前,路上又时不时派人将我叫到她的车上去说话,陪她见命妇、用饭、骑马、看宫人踢毬取乐,又不断送来些小赏赐:或是用饭时候派人赐来一两道菜,或是宿在驿馆时许我格外多占一个小院,又或是忽然想起来,叫人给我送一柄梳子、一两只精致的小珠钗,有一次召泥涅师等藩国王子陪侍,讨论起拜火教、景教、末尼教的教义时,不知又触动哪根心弦,赐了我十匹孔雀罗。
母亲对我如此,对郑博却又是另一种态度。驸马们扈从时本来都是各按家世品级自循参导,此次母亲却特地下令让驸马们随公主之序次随从,郑博就这样被打发去了驸马堆里,我那群姑父、姑祖父们个个都有五品以上实职,唯独郑博一个爵高权轻。我不知他是以怎样的心情列在驸马队中的,只知一路直到东都,他都对我既疏离又客气,一日间除了早中晚三次例行遣人来问我起居,其余时间几乎都不见人影。
母亲下了幸东都的令之后便赐了我一处宅第,选在皇城对面、洛水之畔,离上阳宫与宫中都不远——平常赐第,多半是以旧有没官之宅重修,母亲却一意要大兴土木,因此要直到元月才能完工,我便趁机赖着母亲,随着她和李旦住进了东都宫中。宫城西南旧有五故殿,而今略加修葺,连作一片,便是东都百孙院,阿欢带着守礼、李晟诸子、李彬诸子皆住在其中,我则住在丽春台。
初到东都的前两个月,朝中也还是风平浪静,母亲除了动用库藏为父亲立了一寺一观、按惯例选天下高僧译经抄经、捐脂粉钱在龙门修万佛寺并大施钱帛祈福之外,并未有什么大的举动。皇帝更立,吐蕃、突厥皆有所犯,然而此时军中有名将裴行俭、程务挺、黑齿常之,朝中有刘仁轨,并无大患。
文明元年的正月就这样在一片和气洋洋的景象中度过,月底我在东都的宅第落成,只能依依不舍地辞别阿欢母子,住进了尚善坊的新宅。
像是要特地昭显对我的宠爱一般,母亲不但命浑天监卜算吉日,礼部派员主持迁居仪式,赐我矮奴二人、新罗婢二人、官婢二十人、伎乐一部,还以李旦的名义下令,预备在二月初行幸我的宅第。
宫城与我的宅第相去虽不过十余里,来作客的又是我的亲生母亲和“弟弟”,接驾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才打发掉上门道贺的亲眷与太史、礼部的臣僚们,连与阿欢分别的忧伤都不及抒发,便匆匆地召集府中,商议迎驾之事。
而今我已有属官:家令一人、丞一人、录事一人,还有母亲所派执掌田地庄园的执事十余人。这些人将掌管我的财货、仓储、接待、人丁,代我办理一切外务,然而我却连人都还没有见全过。
我将这些人都叫到眼前才发现这问题,迎驾之事外,便又提及府中之事。好在从前阿欢与宋佛佑已拟过章程,我便按从前在宫中大致略分了各人差使,心意一动,又让宋、冯二人与三名属官商量着拟定一份新的职司总汇和一份公主府家规,俟我看过允可之后,便颁行府中,务必使职司分明,人人皆知——说到人人皆知,我便想起从前在学校里背那些校规条令,心血来潮,又下一令,命府中人人都要背诵并了解其中涵义。
宋佛佑几个是随我出宫的老人,对我想一出是一出的毛病已见怪不怪,宋、冯两个年资高的只袖手而立,并不说话,几个资历浅的纷纷附和叫好。三名属官与主事们都怔住了,家令柳厚德品级最高,不得已出来,委婉向我指出宅第中人员众多,泰半全不识字,剩下的里面还有许多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识得简单的数字——不是官方正体的文字,而是民间通行记账所用的简化文字,据说“粗陋不堪入贵人之眼”——叫他们了解这些职司的涵义已是困难,再要背诵,恐怕有些难处。
我看了柳厚德一眼,据他的履历,他今年已有四十六岁,出身关中四姓柳氏之旁支,在各地县中做过二十余年属官,历任六曹,还做过驿丞、管过漕运,可算是积年干吏,宗正寺将这样一个人选派给我做家令,绝对是看在母亲的面上,然而正因他积年老到,行事上难免有些推诿拖延,又见我是年轻妇人,头次听我吩咐,试探一二,倒也是情理之中。
这等情形我倒也不是头一次遇见,本还想自作恩威、设法震慑,转念一想,便看随我出宫的人问:“你们以为呢?”
小浪道:“既是公主之令,便是刀山火海,也要去做,何况只是区区背诵?”
冯世良则道:“背得好、背得快的各自有赏,背不出的重罚,还怕谁不会?”
柳厚德听二人说话,面上已带了微笑,待听仙仙道:“妾以为不如把这些章程编作歌谣,如阿师们布道时那样,如此背诵起来便更容易。”又转头过来看我,我知自己已通过了他的试探,心中却生出些许不悦,淡淡道:“便照他们所说,编两套歌谣,一套为职司,一套为家规,第中男女,黄口以上,尽数背诵,明设赏罚。此事便劳柳令主持。迎驾之事,亦如此例,你们公议个章程出来,该何人派何事,一一指定,赏罚有咎。以后府中凡有事,可以都照此办。”
柳厚德笑意更甚,再无二话,拱手应诺,将要退出时像是突然想起什么,笑吟吟问我:“迎驾这样的大事,是否要禀报驸马?”
我被他一提,方才想起自己似乎已有十余日没听到郑博的消息了。
作者有话要说: 我回来了~嘿嘿~
第200章 官场
不知为何,洛中宅第规制虽与京中等同,仆从还要更少些,庶务却远较京中为多。除却一应家事,还有许多迎来送往的应酬。郑博被捋夺实职之后,这些应酬本已少了许多,然而母亲在路上频繁赏赐,往来的事务便又多了起来。
过去数月我一直以住在宫中,出入不便为托词,婉言拒了许多亲戚的邀请,如今人一住出来,名札投牒便纷涌而至,堆满了书房的案台。
旁人尤可,新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武承嗣、同获尚善坊赐第的武三思、千金姑祖母、清河姑姑、新安姑姑,这几人的邀请总是推脱不得。
千金公主和清河公主的牒说是请宗室女眷游河赏春,这倒罢了,新安公主却是以驸马的名义下的札,说要请文士会饮赋诗,邀我们女眷在别席观看,武三思、武承嗣则干脆直接便请了郑博,由郑博再“携”我前去——如此竟是郑博不在,我连出外赴宴都无法成行。
我实在是恨透了这时代的礼法约束,可是再是厌恨,也只能先将郑博找回来,又想起柳厚德方才提及此事,莫不是知道些什么,便将几位属官都打发开,暗地里却命侍儿叫住他,引至后堂,委婉问起郑博的下处,柳厚德倒也不含糊,直接便道:“某听闻城北思恭坊有朱妪,与驸马一贯相熟,公主或可遣人往那里一探。”
我见他面带微笑,似有些欲说还休的模样,心中起疑,唤冯世良时便格外叮嘱了一句“先派人去看看,若有什么事,先来回我,不要自做决断”。冯世良唤了他平时用得上的两个小中官,命他们作平常仆役打扮,骑骡去思恭坊,再进来回报时却又向我道:“庐陵王妃派人来贺。”
我才翻文牍,不见阿欢的文字,正是悒悒不乐,听说她派了人来问,方觉心中舒畅,命人叫进,立时便见她殿中女官薛真引两名宫人进来,二人身上皆穿青衣,手持莲花提篮,婷婷袅袅行过礼,薛真便呈上名牒礼单。我一看便知是阿欢亲手所写,将她的名字反复看了一眼,笑问道:“阿嫂可还好么?上回见大郎似有些不思饮食,而今可好了?”
薛真道:“王妃很好,起居甚是有节,大郎现下也好了,一日里用六顿,不曾间停;王妃派妾等来贺公主,除贺礼外,并送波斯枣二篮。”
两名宫人将提篮递上,我伸头一望,便知是今年岭南新培植的千年枣,阿欢得的这已是第二批了,早几日我这里已得了几大篓,倒比去年外藩贡得的更好,不知她怎么又想起给我送这个——不过只要是她送的,哪怕是个烂枣,我也一样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