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页
她将所有凝固好的软糖都滚了层淀粉, 防止粘粘。唯一的遗憾是没有那么多模具,最后这些糖只能被叠在一起, 切成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
田蓝给她们裹上糯米纸,最后任性地决定,它们就叫彩虹糖。
知青们挺高兴的, 他们又多了一种新产品。
供销社更没意见,来多少糖他们卖多少。最好把方圆百里公社的社员都吸引来, 他们才有排面呢。
田蓝受到了鼓舞,准备再接再厉, 将爆浆软糖和棉花软糖都做出来。
可惜供销社的干事动作太快了, 已经帮他和陈立恒把车票买了回来。她只好暂时放弃自己的制糖大业, 先跟人出发去联系拖拉机的事。
两人先蹭酒厂的车到县城, 原本准备坐客车去隔壁县坐火车。结果他俩运气不错,刚好有货车来酒厂拖罐头,又捎了他们一程,倒让他们一分钱没花,就顺利到了火车站。
然而大概是前面太顺利,所有的艰难险阻都集中到了火车站。
田蓝也觉得奇怪,明明不过是个县级普通小站,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呢?这时代户籍管制十分严格,外出务工还不流行吧?而且火车票相对于现在的收入不仅不便宜,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贵了。大家哪来的时间和金钱往外面跑啊?
直到旁边有个人哭着要求车站的工作人员:“就把票卖给我吧,我妈生病了,我必须得回去看她。”
然而工作人员一板一眼:“不行,没介绍信不能买票,这是规矩。”
那女孩哭得稀里哗啦。
周围有人同情,有人木着一张脸,谁也没主动伸手。
还有人小声议论:“是从边疆农场过来的吧?他们那儿闹得挺厉害的,都想回城。可惜他们那里情况特殊,上面不放人。”
田蓝听了一耳朵,心里渐渐有数。
原来是边疆军垦农场的知青。
因为就在国境线边上,加上现在国际局势也谈不上安宁,所以在全国知青大回城的浪潮中,他们成了特殊对象,没能赶上这趟顺风车。
为了回家,女知青先是想办法买了到这边的票,准备再转车回南方。可惜因为没有介绍信,她被卡在这里上不了车。
田蓝在心中暗自叹气,爱莫能助。
如果对方是因为没钱买车票,她倒是可以当回雷锋。可介绍信这玩意儿,必须得基层政府开,她帮不上忙,也不好伸这个手。
陈立恒询问她:“渴不渴?要不要喝点水?”
田蓝摇头:“还是算了吧,上车再说。”
她倒不是怕水喝光了,到时候没水喝。这时代火车也提供热水的,而且不要钱。
她害怕的是水喝多了想上厕所。
1980年的火车站可没有电子显示屏提示火车什么时候到站,全靠大喇叭通知和排队等候进站的人口口相传列车信息。
如果她跑去上厕所了,错过火车信息。那就完蛋了。
别指望估计着时间进站检票。这时代的火车晚点是常态,什么时候轮到你上车,属于玄学问题。
陈立恒有些心疼,伸手要开包:“要不,吃点水果罐头吧,好歹润润嗓子。”
田蓝被他逗乐了:“你不知道喝糖水更加容易想上厕所吗?”
陈立恒一怔,不好意思起来:“我忘了。”
好在他俩运气不错,排了不到两小时的队,前面就传来吆喝声:“检票了,检票了,进站了,进站了。”
他俩还想竖着耳朵听听喇叭的声音呢,后面的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往前挤。一时间,尖叫声,咒骂声不断。被踩了鞋子的人跳脚,扛着包的人茫然地四下张望,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进站。
可是那吆喝声结束了许久,队伍还是没能挪动。扛着包裹的人都受不了,又将沉重的包袱放到了地上。
比起他们,田蓝和陈立恒算幸运的,因为他们不是回家探亲,没有大包小裹的带行李,只拿了几十斤糖和几坛子封口的酒,用来送礼。
饶是这样,他俩也被挤得吃不消,在各种气味的包围中都快窒息了。
就在田蓝崩溃,恨不得挤出去喘口气的时候,队伍突然间开始骚动,然后人潮往前涌。
都不等她和陈立恒反应过来,两人就像巨浪中的两尾鱼,被风浪裹挟着前行。
真一点都不夸张,田蓝都没搞清楚进站检票是怎么回事,人就被一路推上了火车。
她甚至怀疑:“刚才有人检票吗?”
陈立恒同样昏头胀脑,只苦笑道:“还检票呢?我看那几个检票员要不是躲得快,都被踩成肉酱了。”
田蓝好奇:“那有人逃票怎么办?”
铁路部门显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俩一上车,就有戴着大盖帽的列车员过来要票:“把票都拿出来。”
陈立恒伸手掏兜,正准备拿票时,突然间脸色大变:“我的票呢?我刚才过闸时还给检票员看了呢。”
这会儿票已经消失不见。
他都搞不清楚,到底是不是人挤人的时候,票被挤掉了。
列车员皱着眉毛,公事公办:“不行,没票的话不准上车。”
田蓝急了:“这能怪我们吗?你看看现在挤成什么样子了,谁东西掉在地上还能捡起来不成?踩都踩死了!”
列车员还想再说什么,后面等着上车的人已经迫不及待:“有完没完啊?还让不让人上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