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二七零章 王子奔郑弭兵夭(六)

      不得不说,这种各有胜负的战果中,与执政驷子阳有很大的关系。
    郑国作为最早改革、最早成文法、最早民间法自发取代官定法、最早出现乡校讨论政治的国家,一直很混乱。
    子产死后,郑国的继任者改革了子产的政策,七穆之间争权夺利,不能安歇。
    驷子阳一系经过长年的政治斗争,以郑将近五分之一的封地,获取了执政地位。
    而他的政敌们,则集中到了以太宰欣为首的太宰一派之中。
    夹缝中的郑君,只能利用贵族之间的矛盾,艰难而悲苦的存活着,虽不至于如齐侯一般沦为贵族的吉祥物,但却依旧没有太大的权势。
    驷子阳的权力太大,所以郑君不得不与太宰欣等人结成一派。
    驷子阳权势既大,便有野心,又因为靠近三晋,深知变法的重要性。
    家族在当年韩武子杀郑幽公之时即位,上台之后,利用自己的封地武力优势,与郑国的成文法传统,展开了一系列变革。
    后人曾载:子阳刚毅而好罚,其于罚也,执而无赦。
    他算是早期的法家人物,虽说当年子产执政的时候,也是用过重法,但是子产深知“张弛之术”,并没有一味地采用重法,而是张弛有度,百姓信服。
    可驷子阳只学到了重法,却没有学到其中的精髓部分,加之这种变革不可能不触动贵族利益。
    而郑国又是有贵族煽动百姓政变的传统的,最终原本的历史中,驷子阳也是死于被煽动的政变,百姓怒而杀之,郑国自此分裂最终灭亡。
    郑国有法,而且有成文法,甚至这成文法还不是官方拟定的。
    当年子产执政的时候,邓析利用自己巧舌如簧的辩术,不断帮着国人打官司,自己闲暇时间写了一本《竹刑》。
    郑国虽有刑鼎,可是毕竟笨重,知道的人少。
    邓析的《竹刑》却广为流传,以至于郑人皆知有《竹刑》而不知有《鼎刑》。
    最终,邓析被杀,但是流传甚广的《竹刑》也成为了郑国的成文法。
    驷子阳上台之后,便利用流传甚广的《竹刑》,变更了一些法律,从而变得更为严苛,以此变法。
    只是,郑不是秦,没有那么好的地理位置,四周皆是大国,如同宋国一样,越是有大国之心,死的越惨。
    只是现在看来,似乎变法略有成效,经过严苛的变法,郑国两次击败韩国,算是复了当年杀幽公的一点仇怨。
    前几日当禽滑厘访郑的时候,驷子阳是极端欢迎的。
    一方面是因为墨家众人在商丘做下了好大事,天下震动,墨家已经隐隐有雨小国之君分庭抗礼之势。
    二则驷子阳有野心,也有抱负,所以既不亲晋也不亲楚,而是一直想要保持郑国的独立性,希望多年变法之后让郑国强盛。
    他这个执政,或者说他的家族,也可能取代郑君一系,登上君位。
    所以他不希望任何大国干涉郑国的内政,但是却善于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为郑国争取更多的利益。
    禽滑厘代墨子传达的中原弭兵之事,驷子阳一系绝对支持,其党羽密布,郑君与太宰欣需要合力才有可能压制住驷子阳的势力。
    而这件事上,久经战火折磨的郑人,又抛弃了因为刑罚对驷子阳的怨恨,支持弭兵会。
    因为禽滑厘在郑国与郑君和执政驷子阳的交流是愉快的,驷子阳表示只要三晋同意弭兵,那么郑国一定参加。
    而且愿意放弃和韩国的仇恨,暂时与韩人休战,也为郑国休养生息变法成功做准备。
    墨家给出的承诺,则是如果郑国愿意参加弭兵,那么若是再被韩国攻打,墨家会派人前来帮助守城。
    同时,也传达了楚王为弭兵会做出的承诺:郑、宋两国,若是三晋来攻,楚人必北上救援,天帝鬼神为鉴!
    虽然几次战争,郑国胜韩国与负黍、黄池,但是郑国也损失不小,而三晋向来合力,又不可能真的威胁到韩国,如果真的有威胁到韩国,魏国必然出兵,到时候就不能够地挡了。
    只是骑虎难下,如今郑人多有复仇情绪,怎么说杀一国之君这种事也算是耻辱。
    尤其是驷子阳当初又是凭借这个理由,以对韩开战为理念成为了执政,可他明白实在是打不下去了。
    几场大战,韩人损失虽大,可韩国广阔,哪里是郑国能比的?
    只要失败一次,郑国休矣,他这个执政也必然会被推翻。
    即便不是被韩人所杀,国内的反对派系、太宰欣、郑君等,都会找机会下手。
    仇恨,只是上台的理由。
    上台之后,仇恨已不重要。
    驷子阳正愁如何结束韩郑争端的时候,墨家商丘一战的消息传来,当即令他振奋不已。
    弭兵!
    这就是最好的理由。
    墨家,这就是最好的宣传。
    而且,一旦弭兵成功,郑国的变革也可以继续开展。
    驷子阳独揽大权,封地又多,此消彼长之下,二十年和平,也就意味着自己家族将会彻底取代郑君一系,成为郑国真正的主人。
    哪至于如同现在,还需要借助对韩仇恨来聚拢国人的支持,开展种种变革:凡反对变革的,就是站在韩人那边,是郑人的死敌,这样的理由之下,其余贵族们也暂时不敢乱动。
    郑国已经打不动了,驷子阳也不敢再打下去了,可是因为煽动仇恨上台执政的他却又不能直接停战。
    禽滑厘辩术亦强,又有墨家商丘一战做底气,更有楚王先盟为后盾,种种条件一说,略微一传,郑都震动,皆愿弭兵,以求稼穑变革铁器农具。
    禽滑厘的分析,驷子阳相信墨家的判断,也相信这一次三晋也一定会参加弭兵。
    因为商丘城下,墨家只是败了楚王,却没有歼灭楚军,因此楚人的势力仍大,而榆关、大梁等地的楚之县公更是掌握极多的部队,围宋之事并未参与,一直在防范着三晋南下。
    驷子阳志得意满,只觉得墨家为他们家族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可不想,禽滑厘刚走不久,南边就传来消息。
    楚王遇刺,王子疑即位,王子定出逃于郑。
    终究,王子定的母亲是郑伯之女,这是正宗的甥舅关系,郑国总要表态。
    而王子定前些日子奔逃至郑后,即刻派人前往三晋,希望三晋能够出兵护送他回国即位。
    晋楚世仇,可对于王子而言,这种世仇不如自己即位的意义大。
    什么都可以商量,哪怕削弱楚国,出卖楚国的利益,他这个楚国王子也可以做,只要能够让他回国即位。
    因为此时的楚国,不是他熊定的楚国,而是他哥哥熊疑的楚国,那么卖此时的楚国,并不是卖自己的楚国,卖起来也就毫不心痛——不是自己的东西失去了,怎么可以算是损失呢?
    种种利诱之下,驷子阳知道,几天前禽滑厘所说的弭兵会一事,已经绝无可能。
    三晋不可能错过这个机会,弭兵已经成了泡影。
    郑人必须表态,而且很显然只有一条路可走:出兵护送王子定入楚,以此换取足够的利益:榆关、启封、中牟、大梁!
    若能得到此四邑,不但郑国可以增加力量,他驷子阳也可以将这几处占为自己的封地,从而让自己的势力更加强大。
    至于中立?
    这件事已不可能,郑国的位置比宋国要糟的多。
    晋楚争霸,必要围宋,因为宋在侧翼,必须要保证宋国的中立和亲近,但是于整个战局无补。
    晋楚争霸,必战于郑。因为郑在中央,可以直接威胁到楚国的中心地带南阳盆地。
    方城若破,楚国危矣。
    郑国只能站队,不能中立,而且站队也只有一个选择:与三晋合力,入王子定。
    姻亲关系只是一方面,利益许诺也是一方面,毕竟自己的外甥若不支持,那么总是说不过去的。
    而且,若是郑国继续选择与楚结好,终于抓住机会与楚国争霸开战的三晋第一个就会对郑国下手。
    原本只是郑韩交兵,魏人没有参与,但若不支持王子定,魏韩合力,郑人必不能挡。
    中立,在楚国忽然出了这么大事的情况下,就是个笑话。
    力量平衡已被打破,几天前万众欢腾的弭兵梦想,如今也是个笑话。
    既然已经成为了笑话,也就不能抱有任何的幻想,驷子阳正是这样一个人。
    而在这之外,驷子阳还有更大的野心。
    三晋与楚争霸,入王子定,若支持王子定的贵族们云集响应,三晋必能攻破长城,进入楚国腹地。
    而楚国腹地,不是郑国也不是他驷子阳的利益所在,得到了也守不住。
    所以,必须要在三晋反应过来之前,率先对楚宣战,以入王子定的名义,赶在三晋出兵前先行那些武阳榆关,若能那些中牟、大梁、启封等城,更是再好不过。
    拿下这些,便不需要继续深入楚地,而是趁着晋楚交兵的时机,再捅韩国一刀!
    驷子阳盘算了一下,王子定求于三晋需要时间,三晋整合纷争出兵又需要时间,自己有大约一年的时间可以完成自己的野心:
    一年内攻下榆关等楚国东边的土地,一年后三晋出兵后郑国摇旗呐喊却不出兵,反正郑国不出兵三晋为了削弱楚国也必然出兵,到时候抓住机会攻打韩国。
    只怕届时魏人为了郑人不和楚人站在一起,又只能承认这是郑韩两国私怨,不会干涉。
    到时候既获得了楚之大邑为自己封地,又攻下韩之边城对内宣传自己复了当年韩武子杀郑公之仇,这郑国岂不就是他驷子阳的了?
    驷子阳心想:这就是天命啊,否则又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机会降临在自己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