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六十三章 正本清源来日长(五)

      “其二。”
    “先生,我今年十七,先生今年七十。先生逝后,谁来决定我是否是在行义?先生逝后,禽滑厘、公造冶、孟胜……我、哪怕还是孩子的六指等人都会死。我们死后,谁又能保证成为巨子的不是胜绰那样的人?”
    “先生可以赏罚我,将来谁又依大义来赏罚那些违背大义的墨者?”
    “人都是会变的。所以先生才要铸剑十三以备我叛。那么,怎么才能保证选出的巨子是行大义的?怎么保证巨子之心便是每个墨者之心?怎么保证上下同义的同时,又保证巨子之言秉持先生现在的义?”
    “约后世的巨子之十三剑,又在何处?”
    “这些人逝去后,怎么保证所有的墨者都尊巨子之言?只有巨子之义与天下墨者同义,方能保证,所以怎么保证巨子与天下墨者同义?”
    “既可思辨、又能集中,方为后世正途。”
    “这两件事不解决,弟子不敢答应。”
    “不是怕死,是怕大义难行!我信先生,可我不信百年之后的巨子!先生在,禽滑厘、公造冶、孟胜、摹成子等人在,我不担忧我墨家,可我担忧他们逝去后的墨家!”
    “仲尼逝,儒者六分。子思、子夏、子张、颜回之后、仲梁子、漆雕开,各传弟子。第一件事不解决,墨家亦有此忧;第二件事不解决,墨者亦或六分!”
    他说的,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又不全是危言耸听。
    此时荀子尚未出生,儒家八分之说还未出现,但是儒家六分之势已成。
    六人均是仲尼弟子,各自认为自己的儒才是真正的儒,虽还未到互相指责对方为异端的地步,但也快了。
    墨者如今可以这样嘲笑儒生,可墨家的下场也差不多。
    孟胜被吴起临死反击之计所杀,成组织的墨者全灭,墨家的纪律被孟胜破坏:他在赴死之前将巨子之位传给了田襄子,墨者弟子却没有听从田襄子的命令。
    骨干成员全灭后,墨家便一分为三。一入秦,一入楚,另一部分来到稷下学宫。
    每一派都选出了自己的巨子,每一派都认为别家是异端别墨。
    归其根本,就是在于适说的第一点。
    墨子行义,却没有将这些道理体系化,也没有提出行义后的天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
    墨子的学识是后世墨者不能比的,比不了学识,那就只能学墨子其余的地方:以苦为乐。
    本来吃苦只是为了行义,而后世的一部分墨者将吃苦变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最终这一支没有入秦融合官吏体系的墨者也消亡——他们不再比谁知晓的天志多、谁行的义大,而是比谁能吃苦、谁能如大禹一样累的腿上的汗毛都被汗浸秃了。
    吃苦很难。
    但相较于墨子其余的本事,吃苦学起来反而是最容易的。
    当一个人成不了圣人却又想学圣人的时候,总会选择圣人身上最容易的一点去学习,然后再把这最容易的一点化为整个圣人,于是便与圣人更近了。
    但圣人也不再是原来那个人,而是自己造出来的一个有着相同名字的、古怪的、自我创造的异形。
    孔子也是儒生的圣人,于是也被后世的儒生变为名字相同,却根本不是六艺精湛、精于驾车射箭的夫子。
    对墨者而言,后世这种异化的苦修主义的墨家思想,又杜绝了更多的人加入墨家的可能。
    从而在孟胜之死后,墨家的组织规模一直没有恢复,再没有到处平事干涉的实力了。
    适现在处在墨家最好的时代。
    墨子还在,墨家规模最盛并且还在不断扩充。
    创立墨家的人还活着,一些漏洞还能被堵住、一些时代局限性的糟粕还可能被去除。
    所以他必须在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墨家的命运不可避免。即便避开了吴起的死后之谋,也无法扭转天下局势。
    第一个疑惑,是为了让墨家从一个神秘团体变为一个有明确政治目的的团体;第二个疑惑,则是为了自己今后能够跻身为墨者的首脑人物,哪怕是之一。
    墨子听到适的两个疑问,既没有生气也没有指责,神情变得有些慎重。
    他在那场大病之后,就在思索墨家的将来。
    一为自己将死,一为鬼神之说难撑。
    在村社处理桑生的那件事上,墨子亲眼看到,有所触动,似乎想明白了一些,又抓不住精粹。
    明明那些农夫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但最终的意见还是适的意见。
    那不是墨者的组织方式,但却达到了墨子想要追求的效果。
    适所讲的南辕北辙的故事,墨子也触动极深。
    的确,他现在做事都是在行义,可就像适说的一样,驾车的人在听他指挥,驾车的自己并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自己活着还好,自己死了怎么办?
    自己死后,或许第二代巨子能知道驾车前往何处,第三代呢?第四代呢?
    禽滑厘虽然聪慧,性格坚韧,可终究不是公尚过那样能够理解他的全部想法的人。
    况且,禽滑厘年纪也大,禽滑厘死后呢?之后的巨子真的每个人都能如自己一般,知道明确的目的吗?
    适说,儒家六分,这是连仲尼这样聪慧的人都没想到的。
    墨子虽然非议儒生,但对仲尼很尊重,经常称赞,并认为对方极为聪慧,只是道理不同。
    因而适最后的那番话,让墨子不得不慎重。
    一众墨者也在那沉思这个问题,墨子便问道:“这些东西,都是那赛先生与唐汉先生教你的?”
    适摇摇头又点点头,说道:“唐汉先生曾评价过先生,不知道先生想不想听?”
    既是评价,自然有赞、有诽。
    墨子笑道:“能创出隶书之人,聪慧之才远胜于我,当然要听。你但说。”
    适深吸一口气,揣摩着词汇,说道:“行义天下,墨翟虽独能任,奈天下何!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墨翟摹禹,无胈无毛沐雨栉风、亦有通天下川之能。其能为重,其苦为轻。然墨翟若逝,弟子能全其才者,鲜矣;能分轻重者,孤矣。是故百年,后世之墨者,必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或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然墨翟之才与天下心,罕有从者。盖因自苦易而知义难。墨翟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然其后,必衰!”
    这是《庄子》天下篇中评价墨子的话,适略微修改之后,复述出来。这是后世的名篇。
    这番话,稍微修改用在形容孔子,也是说得通。
    能有孔子之才的人太少,所以能学的只是孔子之学中最容易学的那些,而抛弃了其中的精华。
    糟粕,总比精华学起来容易。
    适知道以此时自己的身份,说这样的话并不合适。但因为他所杜撰的赛先生与唐汉,可以借两人之口来说。
    墨子像是给适提前盖棺定论一般,说了之前的那番夸赞。
    适便反过来借杜撰的唐汉之名,也为墨子做了一番仿佛盖棺定论般的总结。
    有些玄奇,也有些神秘。
    他知道,如果不趁着今天的机会把话挑明,那么今后做事就太难了。
    所以他说完这些,又道:“先生。豹子和老虎长得并不一样。一头驴披着虎皮,还有一头真正的豹子,那么到底谁更像老虎?只看重皮毛的人会说驴像、而看重本源的人会说豹子像。那么先生到底是希望后世的墨者如披虎皮之驴?还是如豹子呢?此弟子之一疑。”
    “先生如虎,然而众弟子有虎牙者、有虎爪者、有虎皮者、有虎啸者,却没有一人可与先生并列。日后,牙、爪、皮、啸,谁为虎?四者相合,方为虎;亦或此四者皆为虎?此弟子之二疑。”
    适说完这两个疑惑,场地间鸦雀无声,都在思索适的这番话。
    包括仿佛被墨者遗忘的胜绰等人,也在思考这些话。
    墨子没有直接回答适的疑惑,也没有直接解释这两件事,而是指着胜绰等人道:“这里的事,是墨者的事。你们已经不再是墨者了,也不要再听。墨者,送他们离开!”
    公造冶起身,迈步向前。
    胜绰等人虽然已经把话说绝,可终究心存感情。
    眼看着这些熟悉的墨者又要相互讨论,自己却不能参加,心中难免有些失落。
    胜绰匍匐于地,沉声道:“胜绰辞别先生!先生之恩,必不敢忘。先生不求结环,弟子却不能不报先生之恩。”
    “虽已非墨者,日后先生若有驱使,必为犬马。行义太苦,弟子难再坚持。但请先生相信,胜绰也曾有行义之心,非是那种心机阴狠之辈。”
    “先生既誉适,他也已留此存证,弟子便祝他以此始、以此终!弟子之剑不如公造冶,若将来一日适背大义,弟子亦必罚之!”
    说完长啸一声,不等公造冶来驱赶自己,便与那十余人一同朝着墨子拜了三拜,起身而行。
    他抽出铜剑,用粗糙的手指抽打着铜剑发出叮咚的节奏,边走边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十余人步行几十步后,停住歌号,同时回身道:“先生百岁!愿先生之义大行天下!叛大义之弟子,辞别先生!”
    最后一声悲吟,淹没于污土之墙间,再无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