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唇枪舌剑话氐羌
空闲接着说:“后来,乌孙、月支、匈奴在这块大地上轮番上阵,各自兴旺几百年;
再后来,汉武帝派军西征,赶走了匈奴,大量迁徙汉人来屯,建立汉人政权,朝庭的力量才从此控制了河西。
但自从朝庭在此设郡以来,当地少数民族不从教化,不服管理,多次发生大的叛乱:
尤其是我后汉期间,羌人连续三次造反,给朝庭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以致朝堂之上,有大臣三番五次提出放弃河西之议。
这些事情说明了什么?
大汉在河西统治已近三百年,在圣人之道熏陶之下,这些个少数民族已改变了被发文身不火食的野蛮行径,改汉姓从汉俗,表面上看已彻底汉化。
但他们的骨子里仍然是野蛮人,一旦有机会,他们还是会揭竿而起。
历史上,咱们不说远的,单说与我们同时代的皇甫规与张奂。
这两人见识不谓不高,能力不谓不强,他们就主张对这些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但结果怎么样?
羌人还不是该反还反?
是以我认为段颎的做法是正确的。对这些人,就要毫不客气,坚决不能手软!
在精神上,让他们始终处于一个高度紧张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之下;
在生活上,能填饱肚子即可,不能有多余的粮食和物资;
至于在政治上,做奴隶也是高看了他们,就应该让他们永远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永远也不能翻身!
所以,窃以为,这个告示的精神是好的,或者说太守大人的初衷是好的。
然倘若现在就要实行的话,还有点为时过早。我就发表这点浅见,权且是抛砖引玉吧。”
屋兰县令陈峰、昭武县令明上附议。
山丹县令玉垄说:“窃亦以为,告示本身是好的。
正如张成兄方才所言,目前的现状行之已久,倘若骤然改变,会不会引起大的振荡?
如若是一点一点地来,循序渐进,岂不是更妥当些?亦或是先在一个小地方试行一段时间,看看效果再说?”
番和县令卢纶附议。
听了山丹县玉垄的言语,氐池县令空闲作色道:“张掖之地,不过八县,居延尚远在边陲;
这七个县,不过百里之地,若是在其中任何一地试行,羌人口传耳闻,秩序岂不大乱?
本来这几年河西尚算稳定,只是如此一来,又要闹腾起来,此议绝不可行!”
骊靬县令皓华慢悠悠地说道:“我觉得这个告示很好。
倘若这些羌氐之人被视作西戎,那我县里的这些骊靬人就不知该当如何称呼了,总不能称之为方外之人吧?
自从置县以来,境内的骊靬人与羌汉等族和睦共处,历史上羌人几次作乱,骊靬人从没掺合进去,这说明招抚怀柔的政策是有效的。
既然有效,何不推而广之?”
“虚成兄,你既然说是有效的,那我问你,”空闲咄咄怪事地说,“前些年河西羌人作乱时,你境内的羌人参与了没有?”
骊靬县令皓华顿时哑口无言,说:“这个,这个,可能他们也是身不由已吧?”
空闲说道:“虚成兄无须为他们开脱。
这不是身不由已,有跟着抢吃的抢喝的,难道说还有跟着送命的?这是闹着玩的吗?
正如我刚才所说,这是由他们的根性所决定的,天生后脑勺上就长着反骨!
再说,你境内的骊靬人,虽说是远来他方,但他们与这些羌人从骨子里就不一样。
你多年在那里,你发现了没有,这些人尽管是来到大汉时日尚短,但他们个个待人彬彬有礼;
虽然尚武,但做起事来有礼有节,与那些羌氐之人完全不在一条道上!
再者说,当时在骊靬实行这些与众不同的政策,是有特殊原因和需要的,是为了显示我大汉包容天下的胸怀和气度,怎可与此等同视之!”
觻得县令仓华说:“我不赞成氐池县的意见。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比如说,一家之中有三个儿子,你这作父母的对这三个儿子等等不一,岂不是在这三兄弟之间造成隔膜?
那个不受待见的儿子将来不会造你的反?
因此说,若是出了问题,我以为责任也不在儿子身上,而是在作父母的身上,是作父母的平时待之有偏见造成的。
所以,我认为,五个手指不一般齐,作父母的对个别儿子有所偏爱是正常的。
但只能存在心里,而不能表现出来,尤其是不能过分地表现出来,否则只能是昝由自取。”
空闲说:“这话说的轻巧!你嫡出的儿子与庶出的儿子一个样吗?嫡出的儿子可以世袭爵位,庶出的成吗?”
仓华不擅口舌之利,被空闲问得张口结舌。
然一想,空闲说的确实是实情,要想做到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遂闭口无语。
居延县令龙烟说道:“我以为这个告示立身公道,立德悠远,立言得当,是一个很好的东西。
居延县与张掖一样,虽当初也有少数原住民,但绝大多数还是后来朝庭迁移过来的。
这么年里,不论是屯边的戍卒与边民之间,还是原住民与移民之间,相处得甚是和谐,官府在对待这些边民的态度上,也是一视同仁。
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应该的,也是正确的。
现在太守大人矫正时弊,可谓是维护张掖稳定的治本之举。
我以为,这个告示不是发早了,而是发晚了;不是应该择地试行,而是应该全面推开。”
空闲说:“含明兄,并不是我反对太守大人的这个告示,我也希望在张掖、在河西能够各族平等,大家和睦相处,我甚至是比你还盼着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现在的问题是成吗?
你说你们居延县怎么样怎么样,那是在居延!换你到氐池、日勒、屋兰、昭武试试!
居延不过是一个撮尔之地,人口不到三千,且大多是军卒,跟这些氐羌完全不是一类人!
没有身临其境,怎能体会其中的感受?
没有跟这些人打过深层次的交道,如何理解他们是多么的桀骜不训愚顽不堪?
含明兄,你这是隔山看风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