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143章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第0143章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朱小四热血沸腾,激动的鼻尖上的那个小麻子都熠熠生辉。
    “真的如同你说的,那四哥就算是被父皇责骂也干了。”
    嘿嘿,就不信你不动心。
    老子为了佃户们也是够拼的了,不过讲真,这也算是对小永乐一个基础培训。
    将来当了皇帝,可别在重农抑商了,一个国家商业不畅,想要从小农经济的社会里走出来,那可是太难了。
    未来还有野猪皮作乱,还有西方列强祸害。
    能够早走一步,也对未来的后世子孙有个交代啊。
    国家只有强大了,才不被人家欺负,这是定律。
    虽然民不加赋国用足,这是王安石的一个美好理想,他说的意思是人民的赋税不增加,而国家却可以银钱很充足,他为此还实行了一系列的办法,可是终究是不得其法,而以失败告终。
    但是郑长生把这句话解释成为,不增加农民的负担,而国用足。这也是他的耍心眼的一个小心机。
    为了能够说服老朱不在抑制商业,为了自己的生意赚钱大计,他也只得耍个滑头了。
    相信朱小四等见到利润回报之后,一定会跟他老爹显摆的,到时候如果老朱动心了,那大明的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提前生根了。
    在小农经济时代,生产力极度的低下,想要一下子步入社会主义时代那是不可能的。
    资本主义是一个过度,先把老百姓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才是正事儿。这样才能物资极大的发展,社会在进步中求变,一步一步的来,温水煮青蛙,不着急的。
    一下子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着蛋蛋。当然他也没想利用后世的知识把大明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在这个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信以后,有了自己打开的这个局面,大明会越来越好吧,就算是自己百年后作古,也不会发展的太差吧?
    朱小四兴奋的跟郑长生约定,先试行开烤羊腿店,容后等效益好了在跟老朱提这事儿。
    好吧,郑长生志得意满的迈着小短腿悠哉悠哉的走出了皇家书院......
    皇极殿,老朱沉思了许久,始终是一言不发。
    毛骧远远的观望着,皇上这是肿么了吗?
    到底郑长生跟四皇子说啥玩意了,皇上这么的在意?
    朱元璋脑海里始终回想着郑长生的一句话:“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这是每一个皇帝的终极梦想。
    尤其是老朱,本身就是农民出身,可以说农民的苦,再也没有比他更了解的了。
    从秦皇汉武开始,所有的皇帝唯有他出身微贱,其他的最不济也是个亭长啊,那是国家的公务员,拿着朝廷的俸禄,怎么识得底层老百姓的痛苦。
    唯有他最懂民生之艰苦,父母爹娘饿死的时候那种骨瘦如柴的惨状,时时的浮现在他的眼前。
    眼泪,滴滴答答的落了下来。
    心酸痛苦,郑长生这孩子说的好,为什么老子要遵循前人的路线。
    老子是朱元璋,老子要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开天辟地的帝王。
    前元留下的烂摊子,净是窟窿。
    好像永远都填不不完似的,于其挨个的填窟窿,可是填了窟窿也不知道能维持多久。还不如他娘的通通打碎,重新建一个崭新的大明帝国。
    胸中一股豪情壮志在激荡,他都有点不能自已了。
    刘伯温和李善长以及中书省的胡惟庸都被朱元璋召集了过来。
    胡惟庸是新近崛起的政治明星,因为斗倒了酷吏杨宪,而一举成名。
    很是得到朱元璋的重用,这人也会来事儿,多年前就是他出主意干掉小明王才使得老朱名正言顺的登基称帝。
    可是老朱登基之后,一直晾着他。
    不过这家伙也是个耐得住性子的人,不争不抢,顺意而为,最终老朱还是没能忘了他,给他提拔重用。
    现在中书省除了李善长那就数他胡惟庸最是春风得意的了。
    也不知道皇上如此火急火燎的把他们召集过来,有何要事商量。
    他心里是七上八下的,仔细的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最近下面各省报上来的折子。
    也没什么大事啊?可是皇上为何如此的焦虑?
    这突然紧急召见,可是在他印象中皇上从来没有过的现象啊。
    要不怎么说胡惟庸能得朱元璋的宠爱多年圣眷不衰呢?要不是这货实在是太过分老朱也不至于干掉他。
    这就是揣摩圣意啊,就如同和珅之于乾隆一样。
    和珅都把乾隆揣摩透了,一张嘴就知道主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胡惟庸虽然没有达到和珅的这一地步,可是也在用心的揣摩。
    李善长是跟随朱元璋的老人了,辛苦了大半辈子,不过老朱也算是对的起他了,一个中书省右相国外加一个国公的封号。
    也足矣慰他平生了,他也是最了解朱元璋的一个人。
    老朱是个什么脾气秉性他心里是门儿清啊,都是一个老家混出来的哥们弟兄,谁还不知道谁是个啥人?
    虽然老朱当众曾言:“咱起于草莽见,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中夹缝里求生存,唯有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
    一起渡过长江,经营金陵。一二年内便聚集雄兵二十万。
    咱东征西讨在外,而内则留善长于国中。
    转运粮草,供给器械,从未缺乏。
    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皆安,此乃天赐良相。”
    老朱对李善长的评价不可谓不高,这也是他文臣第一人的位置坐的很稳当的原因。
    但是他可是如芒在背啊,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位置越高,越是胆战心惊的。
    他跟刘伯温这个清流不同,他可是淮西勋贵的领军人物,是老朱的同乡兼同志。
    老朱当了皇帝,他成了相国,老朱大力整顿朝纲,倒霉了不少淮西人。
    他现在是如履薄冰,生恐怕被老朱抓到什么把柄,真那样的话,他恐怕半生的努力付之东流,闹不好还得掉脑袋。
    老朱并不是单独的召见他,而是连同胡惟庸这个淮西勋贵的后起之秀,还有刘伯温。
    这就让人不得不谨慎了。
    他们三个人,两个是协助皇上处理政务的中书省的领头的,一个是御史台的左都御史,是监督他们的言官领袖。
    明显的两派人物,现在聚集在一起,似乎是有大事要发生啊。
    俗话说人老奸马老滑,他都修炼的要成精了,偷瞄了一眼朱元璋还没有擦干的眼泪,就知道要有大事发生。
    所以他也不敢喧宾夺主,还是先听听皇上说什么在做决断吧。
    相比于他们两个心里想着的小九九,刘伯温就显得平淡多了。
    他是御史台的左都御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全国人民最高检察院检查长了。他的活儿是督查百官,查出不法事的。
    不过也是举足轻重的地位啊,老朱能够把他叫来,也足矣说明了对他的信任。
    现在大家都等着朱元璋开口呢,皇上贸然之间把他们这些重臣都叫过来,如果说是扯闲篇唠大嗑,那谁也不相信。
    老朱开口了,“咱今天听到一句话,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咱想问问你们这些理政的能手,国之重臣,对这一句话的看法。”
    他话音未落,胡惟庸差点没晕过去。
    这他妈的谁呀?在皇上面前瞎几把嚼舌头根子,这不是信口胡咧咧吗?
    大明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