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幸进
呵呵,用僵尸吓唬满朝文武加皇帝,不愧是你,朱厚照。
但是我有那么蠢的吗?
我为什么要作这么大的死,大明又没有什么我想要的……
呃?不对。从宫中偷出的东西,到底会是什么?
这回,许玄突然想起,他不好再说大明没有神秘侧的东西。毕竟长生实验都出现了,又怎么可以说“没有”二字。
如果没有,长生实验是怎么做出来的?
要知道那水猴子与湿婆就是几百年后还活着。
还有那传说的技术,棺材中的尸体好几个手脚,又是怎么办到的?
千万不要说是克隆技术。
要知道哪怕是后世,也没有这样的技术。
所以说,大明其实还是有些东西的。
想了想,许玄问道:“殿下拿的是什么东西?”
朱厚照见许玄问了,嘿嘿一笑说:“绝对是你老许最最想要的东西。”
这样啊。
许玄相信朱厚照。
虽然朱厚照办事,乍一看很离谱,但也只是看着离谱。朱厚照还是很有信用的。
特别是偷个宫中的东西,完全不用怀疑,他绝对干的出来。而且不是好东西不偷。
他到底会拿出什么来呢?
许玄忍不住去想到底是与他这些日子展现的葵花武学类似的功法,还是汪藏海做研究的原本。
能让汪藏海做的出多手多脚,会不会是传说的三头六臂?
这个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老许,快放,放出来,本宫就给你。本宫说话算话。”
朱厚照发急道。
孔文本为了教育太子,引经据典,说的是如痴如醉。特别是忠孝之道,那是说进了弘治皇帝的心窝子了。说的弘治皇帝连连点头。
既教育了太子,又迎合了皇帝,此谓之“儒”。何谓“儒”,人需也。
可是那太子真不是东西。我在这里说的天花乱坠,他却与别人聊的笑口常开。
不仅孔文本看到了,就是弘治皇帝也看到了。
做老师的就没有喜欢自己讲课,下面同时也开讲的学生。
“朱厚照!”
不等孔文本发火,弘治皇帝就先火了。
弘治皇帝是真的生气了。因为这是孔文本在讲课。
孔文本是谁?他代表的是孔家,是天下儒林。
忠孝之道,弘治皇帝会不懂吗?
弘治皇帝从小就学这个,他会不懂。
但是孔家发言,就是他这皇帝也要认真听讲。可是自己的太子在干什么?
嘻哈聊天。
这样的行为可是比朱厚照戏耍东宫讲习严重多了。
哪怕他这长于后宫之手的人都知道,他们老朱家是与儒家共治的天下。
太子如此不给孔家面子,这是欠揍啊。不打不行,不打他以后的皇位都坐不稳。
弘治皇帝虽然不知道以后的儒林会强势到没有他们的同意,三边总督的册封都无效。但他还是看出了太子的作死,欠揍。
朱厚照一看自己父皇真的生气了,赶紧大声说道:“父皇,老许有事启奏。”
这是不等许玄同意,便先卖了。
孔文本听了,不屑道:“他一白身有什么资格启奏?”
许玄看着这老头,这是只狗妖吧,怎么逮谁咬谁。
不过谁让人家是天下之师,孔家。当老师就这点好老师训学生,天经地义。
很不巧,许玄现在就是国子监生,是人家的学生。
而且人家训的也没错。
许玄可不就是白衣吗?白衣没有资格启奏皇帝有错吗?也没有吧。
这事上许玄完全怼不赢,所以不怼。
但是许玄不想参与,朱厚照可不干,只见他急急说道:“怎么没有资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老许……不,许玄身为国子监生,奏达天听,乃是为国尽忠。孔大人是要阻断言路吗?”
不得不说,朱厚照是够狠的,阻断言路都出来。
这话一出,除非孔文本这时候可以一手遮天,否则他只能退让。
孔文本气得是浑身发抖,如果不是知道朱厚照的人品,他都要怀疑朱厚照要他死了。
孔文本没有与朱厚照争执,看向弘治皇帝。他知道这是位非常看重他们大臣的皇帝。
不过他在弘治皇帝脸上没有看到愤怒,他看到的是欣喜。
什么鬼?太子怼了老夫,你这当皇帝的还一脸欣喜。
顺着皇帝的目光看去,发现弘治皇帝看的不是太子,而是太子身边的少年。
这又是怎么回事?陛下怎么会这么注重于他?
当然注重了。如果你是皇帝,有一个人,你见了就会有好事发生,为什么不欣喜。
弘治皇帝看着许玄,温和说道:“朕广开言语,国子监生亦是天子门生,你有什么事,说吧。”
许玄是弘治皇帝发掘的自己人,而且白莲匪人他就有大功。弘治皇帝当然不会苛待。
苛待自己人?
弘治皇帝就不是这样的人。
就是牟斌也看向许玄,温声说:“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吧。”
许玄同样是牟斌的大功臣。
他能抓白莲匪人一次,说不定就可以抓第二次。牟斌当然希望许玄开口。
但是孔文本不知道,那孔文本都惊了。
如此国子监生?到底是什么鬼?
国子监生,天子门生……听上去很了不起,牛比坏了的样子。
但是国子监生真的就不咋滴。
历年科考,还是要看民间的书院。
孔文本地位很高,因为他姓孔,但也仅仅是姓孔罢了。
对于这二日朝中发生的事,他知道的不多。更是不知道许玄抓了白莲匪首,与朝廷有大功。
是陛下心中的“自己人”。
如果他知道,他绝对不会以为许玄“只是一个国子监生”。
“父皇,当然是怪物!”
只是孔文本还没弄明白,朱厚照又嚷嚷了起来,他这一嚷嚷,孔文本对许玄的观感更差。
原来是一幸进小人!
问都不问一下,孔文本便给许玄打上了标签。
这标签准吗?
准!
哪怕孔文本打听了,知道许家是做的饭食好吃,入了皇帝的眼。那也就是一个“幸进”,没跑了。
毕竟对孔家来说,只要不是考四书五经,考儒学当的官,全是幸进之徒。
所以孔文本不用调查,便得了一“非常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