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七十四章 明末煤钢联合体

      因为吴为不计成本的资金扶持,短短时间内安塞的工业和商业都兴旺起来,“日升昌”的办事大厅里每天都挤满了寻求项目贷款的人。这些项目五花八门,小到早点铺子,大到煤炭开采,应有尽有,其中有些是根据自身特长进行申请,有些则是直接使用“日升昌”提供的项目方案。比如有一个“日升昌”提供的项目方案,大致意思是本商行提供一种叫做“肥皂”的物品配方,并长期提供原料货源,有意承接该项目者可向“日升昌”的项目管事提出申请。申请者必须努力证明自己具备组织规模生产并盈利的能力,而且以前有过油坊或者酒坊工作经验者优先。
    一但申请成功,申请者就能从“日升昌”获得从融资、原料采购到技术指导全方位的扶持,根据雇佣工人的多少还能获得程度不等的减息优惠。因为本身申请项目的时候已经经过筛选,一般运营失败的情况极其少见,绝大部分都能获得丰厚的利润,这也导致众人更加的趋之若鹜。衙门中人自然也颇有不少对此感兴趣的,顶点小说连李县令和孙教谕都向吴为关注过几次项目贷款的事。吴为自然是闻弦歌而知雅意,反正名下项目颇多,当即拿出干股若干,又以衙门名义大搞三产,李县令和孙教谕自然是最丰厚的一份,有财大家发嘛,如此一来,更是皆大欢喜。
    利益共享的结果就是官方对境内一应产业经营都大开绿灯,更可免受苛捐杂税之苦。并且让吴为意想不到的是,安塞重商的名声传出去后,吸引了各地的商人纷纷来此投资兴业,无形中也为本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当然,真正潜力巨大,利源丰厚的项目,像制盐、冶铁之类吴为是不会让别人掌握的,他要将之牢牢攥在手心。封建社会盐铁可是战略物资,实行专卖的,什么利润还比得上这个?安塞本是小县,资源贫瘠,这方面本来就几乎是一片空白,吴为又有官府背景,自是一本万利,财源广进了。
    说到这里,还得提到一个小插曲。吴为组织自己手下的铁匠在城外开设了一个冶铁作坊,在建设过程中惊喜地发现这些人中间居然有几个会修炼铁的小高炉!尤其有个叫李顺的还在山西那边的官办铁厂做过几年的炉头!虽然他们搭建出来的小高炉模样在吴为看来简陋可笑,但确确实实能炼出铁来!这让吴为这个动手能力极差的宅男着实惊到了。吴为将小高炉从搭建到出铁水的整个过程都用手机拍了下来,传到了国内一个热门论坛上,帖子的名字就叫“古法冶铁---复原明末华北民间冶铁工艺(有图有真相)”。帖子一出,顿时引起了轰动,都上了门户网站头条,开玩笑,纯手工炼铁啊,这哥们儿玩得也太猛了!是哪家的富二代闲的蛋疼在那瞎鼓捣啊。
    众网友速度进行围观的同时,也对图片中显露出的工艺议论纷纷,争论的焦点是这炉子是否真体现的是明末的冶铁技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主要确实是离广大群众生活有点儿远,没甚么人玩过这玩意。有几个言辞激烈的引经据典,将吴为骂得狗血淋头,不过他们的说法倒也有点道理,明朝一年铁产量几十万吨,要说都是用这种土炉子炼出来的连吴为自己都不信!不过没有谁比吴为更明白地知道这的确就是明朝的技术,真的不能再真了,砌炉子的明朝大爷还在自己手下讨生活呐,他敢藏私吗?问过李顺,他一口咬定官家作坊用的也是这种炉子。无奈何,还是没什么人相信,吴为只好一口咬定咱这帖子讲的是民间工艺,民间知道不,就是乡下的炼铁作坊,你现代一个乡下的黑炼钢厂能跟武钢宝钢比?
    不过批评的人也不白批评,还是指出了很多改进的地方的,很有一些是以明末的技术水平稍加改造就可以使产量大大提高的,这让吴为这个手残党放下心来。比方说蓄热室,其实就是在小高炉旁边砌一个小型蓄热空间,原理吴为也不懂,但跟李顺一说,没花多大功夫人家就做出来了,经试验确实能少费3成木炭,还能多出2成铁!这让众人都怀疑吴为是不是家传办铁厂的。蓄热室也就罢了,再配上利用变速齿轮改进过的高速鼓风机,更是节省人力之余,效率大增!
    虽然这已经让众人将吴为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但毕竟炼出来的还是生铁,并不是钢,这让吴为这个穿越人士并不太满意。炼钢最关键的一是炉温,二是砌炼钢高炉用的耐火砖,前者在用了蓄热室、木炭和新式鼓风机后还能勉强达到,后者在这年头就根本没有!虽然高岭土砖和云石砖这个时代的南方江西一带能找着材料,但这么远距离拖土回来烧砖明显不靠谱。
    最后在几个网友的建议下,吴为一咬牙直接从现代拉了一车成品耐火砖过来,炼钢专用的那种,据说主要材料是云片石,用它砌成的炉子最是适合冶炼国内高磷高硫的矿石。他故作神秘地将简易炼钢转炉的改进方法告诉了李顺,塞给他一张图纸就扬长而去,没办法,让他动动嘴皮子还行,帮着动手那是分分钟露馅的,只好故作高深了。不料这帮工匠认为吴为地位尊崇,如此作派正是再合理也没有了,竟识趣地连细节也不敢问,只是一群人拿着图纸在那里没日没夜地进行技术攻关,还别说,真就按吴为所说,将这炼钢炉鼓捣出来了!其实说来也不奇怪,这些人怎么说也是有修炼铁炉的经验的,而炼钢和炼铁技术上有很多地方相通,炼钢其实就是将铁中的含碳量降低的过程。这个过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一些技术关键点不过是一层窗户纸的事,既然技术、材料都有了,炼出钢来就是迟早的事儿,只是这过程实在太快,出乎吴为意料之外。
    第一炉钢水炼制成功的时候,整个工坊都沸腾了,有的老工匠甚至流下了眼泪。根本不用怀疑,那炽白蒸腾的钢水一看就不同于黄亮的铁水,而且足足有上千斤之多!也不怪工匠们激动,这年头钢比铁要难炼制的多,明末没有耐火材料,没有蓄热室和鼓风机,不可能用氧化法直接“炼”出钢来,只能用炒钢法也就是用一根柳木棒象炒菜一样慢慢地搅拌铁水,以去除铁水中多余碳的方法得到钢。但这法子相当不靠谱,因为柳木棒很容易被烧融进铁水里,反而会使含碳量更高,即使运气好炼出钢来,产量也是极低,而且多半还是品质较低的高碳钢。更加广泛应用的炼钢法则是锻打法,就是将生铁块烧红用铁锤不停锻打,“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可想而知,这种方法产量就更低了。因此明末全国钢的年产量不过2、3千吨,人均钢产量不过半两而已,做把水果刀都不够!也因为如此,钢价足足是生铁价格的十到二十倍!
    吴为建的这个炼钢小高炉当然属于最简易的那种,饶是如此,产量也不是这时代的老式炼铁炉可比的,一炉就能出上千斤钢,日产量足足能达到5千余斤!一个高炉每年可以生产半年,这样一算,一年产量是500多吨。虽然对于吴为来说,这个数字只不过差强人意,但这已经足以让李顺还有一众铁匠对吴为奉若神明了,老天爷,一座高炉的钢产量足可抵得山西全省之和!而且建这炼钢炉并不比老式炼铁炉难多少,能建一座,就能建得更多,要是大动起来,起十座八座高炉也只是寻常事,如此一来,产量和利润更是可想而知!
    这年头,任何一种能明显提高生产力的技术都是不传之秘,要么传男不传女,要么掌握在大型官办作坊手里,更何况是这般颠覆性的技术,称之为军国重器也不为过!而如此要紧的炼钢之法吴典史轻轻易易就教给了自己,只这份信任就足以让人对他死心塌地!而且自身虽是吴典史的家奴,但典史大人还是承认自己的“亲身”(明代以人身入股的叫法),将来这炼钢作坊必将财源滚滚,自己怕不也能获利丰厚!众铁匠想到此处无不心头火热,积极性高涨。
    其实吴为一点都不担心炼钢方法泄漏出去,因为这炼钢炉虽然道理简单,但它有个死穴,就是砌炉所用的耐火砖是这时代没有的。这个难题在这时代属于无解,要是用这年代常用的粘土砖强行上马,那就等着烧塌。
    有了这个小高炉,连带着安塞近郊的一个小铁矿也就有了用武之地,这个矿储量不大,品位也不高,正是俗称的“鸡窝矿”。但那是用后世眼光来看的,经营得好了,一年也还是能产个几万吨铁矿石,供应吴为这个铁匠作坊原料还是绰绰有余。本地煤矿质量甚佳,基本属于出口级别的无烟煤,而且含磷量极低,正是天然的炼钢材料,为别处所无,大肆开采之下,成本较木炭低廉了数倍。一时之间,天时地利人和竟无一不备,眼看一个迷你的明末煤钢联合体就渐渐成型了。
    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武昌鱼拜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