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一百零四章 处置懒怠官员

      天启元年八月的一天,大明天启皇帝朱由校突然于昨日下旨要在这一天举行早朝。
    因此,这天天还未亮,群臣便早早地入了宫,等着上早朝。
    而大明皇帝朱由校也乘着辇早早地往奉天门而来。
    早朝按制是每天都得举行的。
    但到了大明后期,倒也没有严格执行。
    毕竟早朝的确太早了。
    无论是对皇帝还是对大臣而言都是一件很累很辛苦的事。
    所以,也就朱元璋这种因为对工作真的热爱和朱佑樘这种真的听话的皇帝才会严格执行早朝制度。
    朱由校也没想做一个工作狂然后因为睡眠不足而使身体健康水平下降,更没想做士人心中的那种好皇帝。
    何况,朱由校也不喜欢用早朝这种方式来执政。
    因为这种参与议政的人太多,明显会影响政策效率。
    至于因此显得更加皿煮这回事,朱由校不觉得这对时下大明的行政有什么好处。
    因为真正占民众中大多数的老百姓根本就没有机会参与政事,所以这种早朝带来的皿煮方式也不会带来什么利于百姓的好处。
    因此,朱由校即位以后就一直以需要经筵学习为由一直没有下旨举行早朝。
    不过,今天朱由校下旨要早朝只是要利用早朝宣布一些事而已。
    这符合朱由校理想的执政规则。
    在这种很多人参与的大朝会上基本上就是宣布结果,而议定策略则是在这之前就被自己这个皇帝和几个亲信大臣议定好。
    随着一声鞭声响起。
    大臣们鱼贯而入。
    而皇帝朱由校也在这之后坐在了御台上,接受大臣们行礼。
    待礼毕后,朱由校便先询问道:“点名与纠察朝仪的御史何在?”
    因为皇帝高坐在御台上,而上早朝的官员很多,除了殿内的几位重臣外,底下的官员倒也听不见皇帝说话,甚至站得远的连皇帝的面容都看不清。
    所以,朱由校询问后,先是锦衣卫大汉们高声喊了起来,传达着朱由校的问话。
    御史郭文叙也就这才从锦衣卫大汉口中听到皇帝问他话,便忙走到前面来跪下:“臣纠察御史郭文叙,恭聆陛下谕示!”
    “早朝可有乱礼者?”
    朱由校问了一句。
    “回陛下,没有。”
    郭文叙回了一句。
    “缺席早朝者有多少人?”
    朱由校问了一句。
    郭文叙一时心里慌张起来,不知道该作何回答,因为如今朝廷纲纪早已不振,官员散漫已经常见,所以,他这个纠察御史其实也就象征性地点点名而已,他还真没有认真统计。
    毕竟这又不是万历初期,同是文官的御史还必须得为难自己的同僚,严格考勤。
    尤其是一些级别较高的文官迟到或缺勤的话,郭文叙这种御史也犯不着去为难。
    “怎么不说话?”
    朱由校很严肃地问了一句。
    郭文叙一时额头冒起了汗,忙战战兢兢地道:“回陛下,臣,臣还未来得及仔细核计!”
    朱由校之前看过一些史料,知道明朝中后期不仅仅是皇帝懒散,百官也懒散,很多时候即便皇帝上早朝也有很多文武官员会无故缺席早朝。
    万历初年就发生过一起,当时年少登基且有干劲的万历皇帝因此还处置了一批人。
    所以,朱由校今日早朝也猜到会有一些大臣肯定因为懒散惯了而缺席,也就特地先将负责点名的御史叫上前来问了一问。
    而朱由校没想到自己所料之事果然没错,大明朝的朝政很多时候真的是人浮于事。
    连点名的御史都没再认真点名纠察缺席早朝的官员。
    不过,朱由校现在也不急着处置郭文叙,只吩咐道:“那就立刻核计,缺席了多少人,分别是哪些人,有没有提前上本请旨恩准不上早朝。”
    “是!”
    郭文叙立即开始照办了起来,但很快,他发现自己好像连这件事已经做不好,因为他竟然没有提前去联络内阁而拿到请假不上早朝的名单。
    一时,郭文叙十分为难起来,不由得再次转身且战战兢兢地道:“陛下恕罪!臣尚不知哪些人请旨且已被恩准今日不上早朝。”
    “你这御史怎么当的!”
    朱由校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郭文叙深埋着头,不敢看朱由校,只哆嗦起来,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你自己去内阁把昨日批红后的存档调来看!速去!别在这里傻站着。”
    朱由校神色严肃地说了一句。
    “是!”
    郭文叙只得忙转身去了文渊阁方向。
    在场的大臣都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因为贪恋与娇妻美妾的缠绵时间而早早地来上朝,不然就都要被皇帝查出来了。
    当然,文武官员们也没想到皇上会这么严格查岗。
    过了一会儿,郭文叙赶了回来。
    朱由校忙让郭文叙重新点名。
    一时,郭文叙点完名才道:“回陛下,早朝未请旨不上早朝的官员合计有七十四名,请旨未得恩准而未上早朝的有三十九名,得旨恩准而未来的有十二名。”
    “朕知道早朝辛苦,但朕也不是每天都要早朝,如今特地举行一次早朝,却无故缺席这么多人,怎么,是不把朝廷纲纪放在眼里吗,还是不把朕的话当回事,还是真的懒散惯了?!方爱卿,你且说说。”
    方从哲粗略观察了一下,他发现缺席早朝的官员不仅仅是有东林一系官员没来上朝,还有非东林一系的,不仅仅有文官,也有武官,甚至还有勋臣。
    所以,他也就只好说道:“启禀陛下,朝纲不振,百官怠惰,以致于文恬武嬉,已到不可不治的地步,以臣之见,非是他们不把圣旨当回事,而是他们的确懒怠,心存侥幸,会以为陛下不会细究此事,而故意蒙混过关,这也和御史失职有关,若是御史严守朝廷纲纪,也不会有如此多的人疏于朝政。”
    “此言有理,都察院的御史身为风宪官,却不严守朝廷纲纪,实在是令朕失望!拟旨,将御史郭文叙革职为民,永不叙用,流放至肃州卫服役!未请旨便缺席早朝的也一律革职为民,流放甘州五卫任戍卒!虽请旨但未得恩准便缺席早朝的,眼里还有点朝廷规矩但却没有严格遵守,也一律革职为民,念其心里还是有对朝廷的敬畏之心,只流放于关内沿海修海塘!”
    朱由校这时候说了起来。
    除了因为谋逆与勾通外敌以及贪墨者,朱由校决定处以酷刑外,其他罪责,他只打算将这些犯事的文官士子尽量流放。
    一来可以利用这些文官士子的劳动力和在文化上的能力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建设与基础建设,以免浪费人力资源;
    二来,朱由校通过研究历史发现,一些文官士子其实在历经贬官流放等磨难后往往在文学才能乃至执政才能上都有很大的飞跃,以前只爱空谈的清流甚至也会变成注重实务的干吏,王阳明就是个例子,流放贵州后无论是治军还是治学的能力都大幅度提升。
    所以,朱由校认为对这些文官士子尽量流放倒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改造,改造的好自然也是不错的,这样的话,社会也不算白供养其读书那么多年。
    “陛下,臣玩忽职守,实在有罪,臣甘领一死!请陛下成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