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去京师
组建自己的贩盐队困难不小,但却还没大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
人和船不缺,货源也是自己的,唯一不足之处,是缺少熟悉这一行的人来操作。
至于因为动了其他盐枭的利益而遭受打击,这一点韩端根本就不觉得可怕,韩家养这么多家兵部曲难道是做善事的?大不了将人拉出来拼杀几场,就当是提前实战练兵了。
只要官府不出兵干涉,他不畏惧任何一个地方豪强或江湖草莽。
如今的韩端,已经有底气说这样的话了。
两三思量之后,他决定立即去一趟京师,将贩盐之事尽快确定下来。
家里的事情也还有很多,湖心岛的后续开垦,铁冶那边的产量问题,铜冶也即将上马,这些事情每件他都放心不下,但真要说起来,也不是完全离不开他。
湖心岛的开垦问题,可以从各个田庄抽调人手去负责,管事们都有多年田庄管理和开垦荒地的经验,交给他们肯定误不了明年的春耕。
唯一担忧的刚收服的水贼们会不会闹事,但他可以将马三兴留下,另外再调两百名经过训练的部曲从旁协助,应当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至于铁冶兵器的产量,前两日韩端已经问过老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锻造太耗人力。
一柄好刀从原料到成品,先后要经过炼、锻、铲、锉、刻、嵌、淬、磨等多道工序,其中最费时费力的就是锻造。
将几十斤重的铁坯锻造到十几斤乃至几斤,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已经过了三个多月,韩端要的一百柄长刀才完成三十多柄。
这也是后世大唐的“陌刀队”人数始终控制在五千人以下的原因,花费太过巨大,连大唐朝廷都承受不起。
一想到锻造的问题,韩端就觉得有点奇怪,如今水力机械的应用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普及,但为什么没有人将它应用到锻造上来?
只要用上水力锻锤,锻造耗费人力的问题岂不是迎刃而解?
韩端决定在去京师之前,先去解决兰渚山铁冶的锻造问题。
次日一早,他便在老爹的带领下来到兰渚山铁冶,当他向正带着一群徒弟锻打刀坯的余姓老师傅问起这个问题时,老师傅却表现得很茫然。
“我从小跟着阿爷打铁,在官冶中也做了二十年,从没看到过郎君所说的水力锻锤,这水力锻锤到底是怎么样的?”
“水碓你知道吧?把那个碓头换成大铁锤,就是水力锻锤了。难道你就没想过,若是换上水力锻锤,那能省多少力气?”
余师傅想了想水碓的模样,立即摇头否定:“用不上,太慢了点,打不了两锤铁就冷了。”
“那若是一息能敲打两下,能不能用?”
老师傅还是摇头:“还是不能用。锻打的时候,力道时强时弱,时快时慢,如何控制力道打出好刀,靠的是匠人的眼力和经验,水碓哪儿能做到这种地步?”
韩端有点无奈地道:“匠人控制火候以及锻打的力道强弱快慢,是在兵器成型之后,最开始的粗坯用水力锻锤来锻打力道更均匀,打出来的铁更好,而且更为快速。”
原本以为自己已经说得够清楚了,但那老头却还是“嗯嗯”地敷衍,根本没有一点感兴趣的样子。
韩端算是看出来了,这个时代水力机械已经普及,却为何没有应用到冶铁上来。
余师傅也不是不知道水力锻锤的好处,但他就是不想做出改变。
现今官府不许民间打造兵器,铁铺偶尔打造一两把也是偷偷摸摸、精敲细打,至于农具则是用铸造法,用不着锻打,更是用不上水力锻锤这种大物件。
但像余师傅这种官冶出身的铁匠又不同,他们纯粹是为了凸显匠人手艺的重要性而拒绝使用机械。
而朝廷上层的官员,则忙着争权夺利、谈玄论道、修庙拜佛,哪有时间来关心这些低贱之人所做的浊事?
所以,水碓已经发明了几百年,却没有人将它应用到铁冶上来。
韩端当然不会在乎这些铁匠的感受,回到家里以后,他便召来几名木匠,令他们立即开始打造水碓,至于水力锻锤要用到的齿轮和锤头,就只有等他从京师回来之后再让人打造。
水力锻锤造好之后,他准备安放到新建的铜冶之中,那儿紧邻耶溪,水力充沛,而且周围的山地都是自家的,不怕被外人察觉。
铁冶自然也要搬过来,兰渚山那边将铁矿挖出来初步冶炼之后,便拉到耶溪铜冶来朝廷锻造。
这样做还有一桩好处,那就是日后打造铸钱的机械时更为方便,而且将它们放在一起也更方便保密。
临行之前,韩端又将蔡恒等人全都召集起来,将所有事情向他们一一交待清楚。
马三兴负责湖心岛开垦诸事,各田庄管事从旁协助,蔡恒负责盐场诸事以及后续的练兵,至于铁冶和家中,则只能留给韩锦去忙活。
申时过后,韩端便带着张和、韩七郎以及数十名部曲启程,韩锦虽心中不舍,但却劝阻不住,只能坐在堂内暗生闷气,直到儿子远去,他才走出房来独自叹息。
韩端并没有直接前往京师,而是先转道去了山阴,准备在临走之前见一见山阴县令韩延庆。
韩子高虽然明年就会被害身亡,但在此时,他还是领兵上万的右卫将军,韩端此番前往建康,人生地不熟,有韩子高这个将军在,或许能够减少一些麻烦。
短短数月不见,韩延庆看起来却苍老了许多,听闻韩端要去建康,不由得仰天长叹。
“我儿上月有信与我,言及陆访贼子陷害之事,甚为气愤,但他又说,杀了陆访也没用,安成王若要害他,有的是人能够使用。”
“六郎,你到了京师,替阿叔劝劝我儿,让他辞官回家来可好?”
“小侄定将阿叔的话带到。”沉默了一会,韩端又道:“阿叔,要不你写封信我带给子高大兄?”
韩延庆点头去了内室,过了半个时辰方才出来,手中拿了一封信递给韩端道:“六郎,还请转告我儿,就说若他还念着为父,就莫行那螳臂当车之举。”
韩延庆并不傻,他心里很清楚韩子高的处境,如今他只希望儿子能够平安从京师回来,做官不做官根本就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