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一百一十九章 正午攻势(九)

      这个问题一直到了明朝的灭亡也没有解决,甚至从吃空饷等方面看来,是变本加厉了。这直接导致了很多时候对明军实力的误判,即在真实情况下,明军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在战场上,明军根本不具备人数优势。
    为了维护广阔的疆域与广大的附属国利益,以及维持内部的稳定,大量的明军在各处防守,作战,而具体到每一点,许多情况下可能都是在以少击多。
    第二个问题,则是武备水平的进一步下降,从当初的三分之二的火铳配备程度,到了英宗时期,就只剩下一半了,而这还是派往麓川战场的,可能是明军最精锐的部队的武备水平。
    姜榆罔曾经思考过,如果说在明代初期的三分之二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火器配备水平的话,那么随着时间推移,火器水平是在不断进步的,到了英宗时期,部队配备火器的比例应该上升才对,为什么不升反降呢?
    其实答案也不难明白,还是因为英宗没有解决宣宗战略选择带来的负面影响,明军组织和武备状况反而进一步恶化了,卫所出现大量逃兵,军队人数严重不足,而相应的武备水平也在不断下降。
    英宗时期的明军,已经不再是那一支伟大的军队了,纠结谁对谁错没有意义,因为就算姜榆罔穿越到了这个时代,也已经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他仍旧没有能力改变更早的过去,只能寄希望于未来。
    而因为姜榆罔知道后来的历史,他知道在后来的明代两百年间,明军的水平还在下降。姜榆罔很难直接得到当时战场上军队中实际的火器配备率与火器使用情况,毕竟这些东西与各个火器制造工场和军队中的负责人有很大的关系,史书里具体的直接数据很少。
    但是他可以通过史书中武器的调配记录情况,来从侧面进行反推当时的火器配备与使用情况。这并不是某支军队的具体数据,但是却是一方战场的平均数据,而且具有更高的客观性,不受单独将领和军队负责人的影响。
    姜榆罔在穿越之前,去了解这段时期的明代军力时,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进行火器配备水平的研究的。而从火器配备水平中,也就能够顺藤摸瓜,找到证明明军军队水平的各方面数据。
    他主要查询的数据就是抓住了一个角度:明军在某个时间段调往战场的武器数量。随着战争的长时期推进,新配备的武器往往是配备给新派往战场上的士兵的。
    而把这种调往战场的武器数量的运输时间放长到一个时代的尺度,这些武器就是用于给这一整个时代的士兵配备的,也就是这一个时代的士兵的平均武器配备水平。
    姜榆罔从这个角度进行调查后,所得到的数据主要有两个,第一:从万历四十六年一直到天启元年,明朝运往辽东战场上的武器情况;第二,辽东战争期间,明朝运往辽东战场上的武器情况。
    这两点结合起来,差不多就是整个辽东战争期间,在辽东战场上的明军士兵的平均武器使用状况了。
    姜榆罔对这两个数据进行了结合起来后的总结分析,的出来的结果是颇为惊人的,那就是在辽东战场上,明军所装备的鸟铳只有不到一万支。如果考虑到所有的枪类火器的话,在炮兵之外的士兵所能使用到的火枪大约在五万支左右,结合松锦之战中明军的人数,大约十三万,而火枪的数量可能有未统计到的,万历之前时代积累下来的火器,最终明军的火器配备率可能还是维持在一个百分之五十的状态。
    表面上看上去,似乎是没有太大的改变,既没有进步,但也谈不上退步太多。但是首先第一点,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部队的基本火器配备水平没有任何进步,甚至可能是不进反退,这是让人感到愤怒的退步。
    虽然这个时代大体上还是火绳枪的时代,而并没有完全进入到燧发枪时代。燧发枪的大规模装备要到十七世纪中叶,那时明朝已经灭亡,所以从技术上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革。
    但是虽然没有大的变革,小的进步还是非常多的,火绳枪之间随着技术的差异也逐渐出现先进火绳枪与落后火绳枪之间的代差,随着火绳枪技术的进步,军队对火绳枪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的。
    而明军的这种配备水平的停滞不前,从一个方面来讲就是一种相对的落后,没有尽快及时地拥抱技术的进步,随之提高自己的配备水平,改变姿态,而是一直停留在最初的程度上,这是明朝军队发展到最后,实力依然薄弱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则是火器的细节配备上,也是因为这种整体上落后思想,导致火器的装备在细节上同样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过也可以说,明代在军事上的忽视,导致了火器使用上存在很大问题。
    这个问题的体现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于火器的使用选取。
    从辽东战场上的火器使用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明代主要使用的火器是鸟铳以外的火器,例如三眼火铳,而鸟铳和鸟铳以外的其他火器的比例是在一比四,甚至是更多,到了一比五的地步。
    这种结果放到具体的部队中的火器配备中进行观察,就可以看到,可能只有一成的士兵在使用鸟铳进行战斗,其他士兵都是使用其他火器甚至是冷兵器。
    而在这里,之所以要把鸟铳单列出来进行分析,道理其实很简单,鸟铳是最先进的火绳枪,相对传统火门枪来讲,有着最成熟的火绳枪时期的火器工艺和技术程度。
    相应的所得到的实际特点就要表现出来精准度和威力方面,是真正地将战斗的范围放大到了百米远左右的中长距离战斗,这是进入新的兵器时代前最初的一个标志,士兵不再需要近身的搏杀,而真正惨烈的战斗是在一个远距离的情况下,使用威力最大,效果最强的武器:火枪来实现。
    相对于鸟铳,其他火器不得不说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武器了,如果说鸟铳是触碰到了未来的火器时代,步枪陆战时代的门槛的话,那么其他火器就是连门槛都没有触碰到了。
    尤其是各种火门枪,姜榆罔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过是最初的枪械工匠们对于火药技术应用的一种探索,而他们的成品,各种火门枪,说到底不过是一些古代火药实验室,或者说工坊里面的不切实际的工艺品与试验品,是不足以应用到真的枪械时代的战斗中的。
    在完完全全使用各种冷兵器的时代中,这些工艺品和试验品,借助射程和使用简易度上的优势,也许还能留存有在战略意义上的一席之地。但是到了真正大量使用火器的时代,除了鸟铳之外的火器就不够看了。
    有一些人分析三眼铳的优点,在射速和易用性上,相对鸟铳更适合北方战场上的战斗,尤其是骑兵间的战斗。而这种分析本身就存在两个巨大的问题。
    首先,三眼铳真的比鸟铳更优越吗?这个最基本的判断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问题。在射程,精准度和威力方面,鸟铳相对三眼铳有着显然的优势,那么射速和易用性上,三眼铳较之鸟铳,真正具备什么足以产生质变的优势吗?
    姜榆罔很怀疑这一点,就他自己在麓川战场上亲眼所见的旧式火铳的使用,本身也颇为繁琐,就算不使用定装弹的鸟铳可能操作流程更为复杂,但是说到底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程度。
    而所谓的射速和易用性上的差距,不如说是士兵本身的抵触情绪。明代在北方的战事,经历了诸多不顺,这之中固然有很多原因,而将领从指挥到训练的不得力自然是重要原因之一。
    鸟铳的使用过程是复杂的,但是三眼火铳同样复杂,而士兵的选择,与其说是因为实战的作用,不如说受到了实战效果的逆推影响。即因为鸟铳使用过于复杂,在战场上的表现不如三眼火铳,所以选择使用三眼火铳。
    而在这个逻辑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鸟铳使用复杂与战场上的表现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鸟铳是两面性的,一方面使用复杂,另一方面也具备优秀的能力。真正减轻使用复杂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上在战场上发挥它优秀的能力的关键正是在于严格的训练和将领优秀的组织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一代名将戚继光与明代诸多军事学者如此推崇鸟铳的原因:相对三眼火铳,和其他本质上是火门枪的技术相对落后的火器来讲,鸟铳具备更高的上限,而这种上限是可以通过严格训练与将领的指挥组织能力实现的。
    说得简单点,就是鸟铳本身很强,但是使用的人不够强。这当然与许多客观因素有关,如选人的不当,战略环境的不稳定等等,但是造成的结果是灾难性的,那就是火器技术的实质落后。
    也许从表面上看,明代的火器技术仍然勉强跟上了世界平均水平,因为明代没有成规模使用的燧发枪,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即明朝灭亡后,才开始普及的。
    但是实际上,明代在火绳枪的装备上,就存在了严重的问题,虽然已经掌握了成熟的火绳枪技术,但是军队真正大规模列装的,还是旧式的落后火门枪,鸟铳的配备率可能在实际上不足百分之十。
    这是一种戏剧性的技术落后,简直是老天爷对世人开的一个玩笑。从姜榆罔的角度看来,这种技术落后简直是荒唐的,就好像上天有一个声音说:明代的火器技术应该是落后的。
    然后明军就出现了对这个声音的,堪称可笑的回应,即虽然在火器技术上并没有落后,但是却可以通过实际上火器的配备来实现落后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则是要深究,为什么北方战场上,将士们会觉得三眼铳等火器比鸟铳更优越,因而配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