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兵不厌诈(2)
这次也不例外,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亲自出马,且表演得十分卖力(哭告免死)。碍于众人的面子,李如松没有杀李宁,重责他十五军棍,让他戴罪立功。
但就在大家如释重负的时候,李如松却叫住了李如柏,平静地对他说了一句话:
今天你替人求情,我饶了他,但如果你敢违抗我的将令,我就杀了你(必枭首)。
李如柏发抖了。他知道,自己的哥哥从不开玩笑。
从那一刻起,无人再敢违抗李如松的命令。
教训了李宁,又吓唬了弟弟,但事情依然于事无补,日军使者已经杀掉了,你总不能去找小西行长说,这是误会,我们本打算出其不意,过两天才撕破脸打你,所以麻烦你再派人来,咱们再谈谈。
只要日本人精神还正常,估计这事是没指望的,所以李如松认定,自己的算盘已经落空。
然而最蹊跷的事情发生了,仅过了一天,小西行长就派来了第二批使者,而他的任务,并不是宣战,也不是复仇,却是澄清误会。
误会?李如松目瞪口呆。
估计是沈惟敬的忽悠功底太强,小西行长对和谈信心十足,就等着明朝册封了,听说自己派去的人被杀了,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就开始琢磨,想来想去,一拍脑袋,明白了:一定是误会。
由于担心上次那批人没文化,礼数不到,所以这次他派来了自己的亲信小西飞,让他务必找到李如松,摸清情况。
事情正如他所想的那样,在短暂的惊讶之后,李如松笑容满面地迎接了他,还请他吃了顿饭,并确认了小西行长的疑问:没错,就是误会。
既然是误会,小西行长自然也就放心了,误会总是难免的,死了就死了吧,希望大明队伍早日到达平壤,他将热情迎接。
李如松回复,十分感激,待到平壤再当面致谢。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六,李如松到达平壤。
日本人办事确实认真,为了迎接大明队伍,在城门口张灯结彩不说,还找了一群人,穿得花枝招展在路旁迎接(花衣夹道迎),据说事先还彩排过。
而当李如松远远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彩旗飘飘,夹道欢迎,这算是怎么回事?侮辱我?
但在短暂的诧异之后,李如松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能一鼓作气冲入城去,攻占平壤,唾手可得!
他随即下达了全军总攻的命令。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部队似乎中了邪,有的往前冲了,大部分却只是观望,几道命令下来,也只是在原地跺脚,龟缩不前。
之所以出现如此怪象,说到底还是老问题——没见过,千里迢迢跑过来,没看见拿着刀剑的敌人,却看见一群衣着怪异的人在路边又唱又跳,浑似一群疯子,换了谁都心里没底。再加上祖承训的妖魔化宣传,大多数人都认定了一个原则——不急,看看再说。
这一看,就耽误了。
戚家军打日本人起家,自然不会少见多怪,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往前赶。可是他们是步兵,行进速度慢,而大多数骑兵都在看稀奇,无人赶上。
这么一闹腾,傻子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小西行长如梦初醒,立刻关上城门,派兵严加防守(悉登城拒守),把明军挡在了城外,虽说丢了个仪仗队,总算是保住了平壤。
李如松彻底发作了,城门大开,拱手相让,居然不要,你们都是瞎子不成?!
但恼怒之后,李如松仔细观察了眼前这座城池,很快,他意识到,这或许不是一次成功的进攻,却并非毫无价值——只要采取适当的行动。
于是一幕让小西行长摸不着头脑的情景出现了,已经丧失战机的明军不但没有停下来,反而重新发起了攻击,而他们的目标,是平壤的北城。
平壤的北城防守严密,且有牡丹峰高地,易守难攻,进攻很快被击退,明军并不恋战,撤兵而去。
站在城头的小西行长,看到了战斗的全过程,他十分不解,为何明军毫无胜算,却还要攻击此地。
不过无论如何,这次战斗结束了,自己并没有吃亏,于是在小西行长的脑海中,只剩下了这样一个印象——明军曾经进攻过北城。
但对李如松而言,这已经足够了。
进攻结束了,但李如松的脾气却没有结束,回营之后,他一如既往地召集了所有将领,开始骂人。
这次骂人的规模极大,除了吴惟忠、骆尚志少数几人外,明军下属几十名将领无一幸免,都被暴跳如雷的李司令训得狗血淋头。
但事已至此,人家已经关门了,靠忽悠已然不行,骂也骂不开,只有硬打了。
既然要硬打,就得有个攻城方案,怎么打,谁来打,但李司令员却似乎没有这个意识,骂完就走,只说了一句话:
“李如柏,今夜带兵巡夜,不得休息!”
作为李如松的弟弟和属下,李如柏认为,这个命令是对自己的惩罚,也是另一次杀鸡儆猴的把戏。
几个小时之后,他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寅时,平壤紧闭的大西门突然洞开,三千余名日军在夜幕的掩护下,向明军大营扑去。
这是小西行长的安排,在他看来,明军立足未稳,且人生地不熟,摸黑去劫一把,应该万无一失。
据说小西行长平日最喜欢读的书,就是《三国演义》,所以对劫营这招情有独钟。但是很可惜,这一套有时并不管用,特别是对李如松,因为他也是此书的忠实读者。
这三千多人还没摸进大营,刚到门口,就被巡逻的李如柏发现了,一顿乱打,日军丢下几十具尸体,败退回城。
日军的第一次试探就此结束。
正月初七,晨,大雾。
小西行长十分紧张,他很清楚,这种天气有利于掩藏部队和突袭,便严令部队加强防范。但让他意外的是,整整一个上午,对面的明军却毫无动静。
想来想去却全无头绪,无奈之下,小西行长决定再玩个花招,去试探明军的虚实。
他派出使者去见李如松,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希望明军先后退三十里。
李如松说:好,明天就这么办。
但双方心里都清楚,这种虚情假意的把戏已经玩不了多久了,真正的好戏即将开场。
正月初七,夜。
不知是小西行长看《三国演义》上了瘾,还是一根筋精神作怪,继昨夜后,他再次派出近千名日军趁夜出城,结果又被巡夜的明军打了个稀里哗啦。
小西行长毫不气馁,今天不行,明天再来,一直打到你走为止!
但他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就在这天夜晚,李如松召开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军事会议。
会议刚开始,李如松便通报了他计划已久的进攻时间——明日(正月初八)。
当然,为何此时宣布作战计划,他也做出了解释:
“倭军所派奸细如金顺良等四十余人,已于近日被全部擒获,我军情报,毫无外泄。”
大家明白了。
如果过早宣布计划,很可能泄露,不利作战,而明天打仗,今天才通报,除了保密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就算有奸细,现在去通报,也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开会的就这么些人,如果到时军情被泄,要查起来,那是一查一个准。
这明摆了就是不信任大家,实在让人有点不爽。
更不爽的还在后头。
“明日攻城,各位务必全力进攻,如有畏缩不前者,立斩不赦!”
末了还有一句:
“不准割取首级!违者严惩!”
虽然李如松极不好惹,但当将领们听到这句话时,依然是一片哗然,议论纷纷。
关于这个问题,有必要专门解释一下。在明代,战争之后评定军功的标准,就是人头、这也容易理解,你说你杀了几个人,那得有凭据,人头就是凭据,不然你一张口,说自己杀了成百上千,上哪里去核实?
甚至明军大规模作战,向朝廷报战果的时候,都是用级(首级)来计算的,而且事后兵部还要一一核实,多少人头给多少赏。
所以在当时,人头那是抢手货,每次打死敌人,许多明军都要争抢人头(那就是钱啊),有时候抢得厉害,冲锋的人都没了,大家一起抢人头。
李如松很清楚,明天的战斗将十分激烈,人头自然不会少,但攻城之时战机转瞬即逝,要都去抢人头,谁去破城?
h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