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高碳钢
“嗯,长史言之有理,出兵在外,也不过是徒耗粮草,军师传令韩将军收兵,只安排人手巡视,不让高句丽轻易探得虚实就行了。”邹羽赞同道。
“喏!”
“政务这方面就麻烦长史了,我要去矿区,尽快炼制出武器盔甲!”
“属下遵命!”房玄龄感激的拱手道,对于邹羽的信任,让他十分感动。因为不但是官职,还是权力,相当于都下放给他了。
不说房玄龄开始接手政务,反正邹羽是非常放心,来到鞍山铁矿,这里不愧是矿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露天就有许多暗红色的赤铁矿,土黄色的褐铁矿,邹羽虽然不认识这些,但是铁匠都认识啊,不需要多高深的知识,就能分辨出来,一般不同颜色,肯定成分不一样,最关键的是任何一种矿物,斗不会单独存在,还有伴生矿物,如磁铁矿,硫化铁。
从秦末汉初,就开始大量使用铁器,所以拥有近千年的经验,铁匠对于这些并不陌生。
邹羽来这的目地,主要是想和铁匠一起探讨如何改进锻造方式。目前制作武器盔甲,全部都是依靠锻打,也就是千锤百炼,所谓百炼成钢就是这个意思。
这主要是因为火候不足以融化铁石,所以只要采用锤锻的办法,所谓百炼成钢,其实就是将这烧的烫红的生铁经过无数次敲打,最后如揉面一般,将里头的气泡锤出来,去除掉杂质而已。想要炼出一把好刀,需匠人反复的捶打,不但效率极低,而且花费的时间实在太多太多。
纯铁非常软,生铁非常脆,所以这也是为何在秦朝的时候,铁质武器不受到重视的原因,后来人们发现加入一些其他矿物,可以改善这一特点,才得以大量运用,所以很多时候都会在炼铁的过程中,加入动物血液,尿等奇奇怪怪的东西。
而有的人在不断炼制过程中,总结经验,最后炼制出来神兵利器,但那些方式都不适合批量炼制。
邹羽虽然不明白原理,不过他知道这就是最早的合金,合金需要大量的实验,对于他来说并不太急需,所以采用的是另外一个方式,高碳钢!
高碳钢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高的弹性极限和疲劳极限,在这个时代,肯定算得上神兵利器。
现在有足够的煤炭,燃料是有了,需要做的就是石墨坩埚,用石墨坩埚炼铁,可以直接出钢,这是因为现在也找得到石墨,这种比钢材熔点高得多的材料,不但如此,邹羽记得石墨坩埚在后世都曾经被广泛运用。
用石墨坩埚还有一个特点,铁水在融化之后,吸收了石墨中的碳,从而产生的是高碳钢水,这种高碳的钢水,即便是在十八世纪,也优于当时的绝大多数金属材料。
用不同比例的石墨,混合粘土,制作坩埚,开始精炼铁矿石,不断的烧,看着坩埚中铁矿全部变成金黄的铁水,等上面气泡杂质,完全消失,代表着这一锅铁矿已经变成了钢材。
利用木板加粘土,制作模具,把铁水倒进去,略微等待,敲开模具,里面就是一把已经成型的钢刀。
邹羽记得小时候,父亲自己锻造铁钎,淬火的时候,并没有用水,反而是直接插到地里,问过之后,才明白为何。
这是因用为水来淬火,一冷一热,冷却太快,反而破坏了平衡,所以不能用,而插进土里,那样温和得多,有的还会用油脂来冷却。
邹羽这里因为用的是石墨坩埚,碳元素应该是够了,所以采用的是插进土里淬火。只见钢刀从模具中出来,立即有铁匠上前再次锻打。
这是为了检查火候是否足够,形状是否完好,因为模具出来的,有可能会有一些瑕疵,不过这种锻打不需要太久,所以很快铁匠就把钢刀插进地里,发出“嗤!”的一声,一股白烟冒起。
十把钢刀,差不多同时出炉,同时插进地里,等了好一会,估摸着已经可以入手,邹羽一把抓起钢刀。只见钢刀因为重新锻打和淬火的缘故,刀身分布着许多纹路,看上去还有一些神秘的美感。
“拿你的刀砍过来!”邹羽对侍卫说道。
“喏!”侍卫应了一声,拔刀砍向横在邹羽手中的刀身。
“当!”的一声脆响,众人关注的看过去,只见侍卫手中刀已经短了三分之一,而且断口整整齐齐。
“这…这…”铁匠们都吓了一跳,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等人锻造出来的。
“再来!”邹羽重新拔起一把刀,对发愣的侍卫道。
结果不出意外,侍卫手中的刀又短了一截。很快十把刀都试过了,全部都一样锋利,坚硬。邹羽亲自试了,韧性也相当不错。
精铁锻造的刀,为了保持它的硬度,普遍比较厚实,也就意味着重量不轻,而这种模具制作的钢刀,就要轻薄得多,一把长一米五的刀,只有十斤左右。
“急啥!以后都有。”邹羽对眼热的侍卫笑骂道。
“嘿嘿!这简直就是神兵啊!”侍卫恋恋不舍的放下刀说道。
“这将会是大家以后的制式装备,这只是第一批,后面的更好,不要着急。”
“嘿嘿,多谢将军!”
有了石墨坩埚,锻造可以说非常方便,对于合金,邹羽现在更本就不去考虑,因为就算合金弄出来更好,但是需要时间,所以只是让人记下,日后再做,现在首要目标,是全军换装。
武器还好办,不好办的是盔甲,为此商议之后,就只做两样,一样是钢盔,钢盔不但能保护头部,还能当锅碗使用,以后行军,终于不用带各种陶罐了。
另外一种是半身甲,这种半身甲,身躯是一个弧形的钢板,保护着前面,背后以绳子系起来,不用保护后背,是因为战士只允许冲锋,只有逃跑的时候,才可能把背部亮给敌人,这样不但有保护作用,而且还减轻了重量,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