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谁在屋檐下
当初为了引进0.5微米工艺,苏远山差点都拍桌子骂娘了,这才让德仪那边点了头——当然,德仪那边也有许多工作要做,又许多困难要克服。但相比远芯这种纯粹的付出,德仪几乎算得上是全面收获——沪市这边,凡是基于德仪所提供的流程工艺而获得的提升,都将会无条件地共享给德仪。
说白了便是,纵然苏远山面子再大,远芯再是一家纯私人资本的企业,它也终究是一家带着大陆身份标识的企业。
无论是从商业角度抑或是其他角度,从骨子里,德仪都需要在技术上掌控或制约着德远,制约着远芯。
苏远山认这个制约——人在屋檐下,又有什么办法?
然而……德仪却没想到,张汝金这边居然能够依靠从岛上挖来的工程师为主力,配合着eda以及远芯芯片设计中心,直接便搞定了最先进的闪存颗粒生产工艺的流程。
这就有点让人难受了。
作为一家几十年历史的老牌半导体企业,德仪如果还不知道远芯的mlc闪存颗粒的问世意味着什么,没用半点技术敏感的话,那它们迟早关门大吉还能落得个急流勇退的好名声。
……
“看他们的诚意了。”苏远山也不禁一笑,想起了上飞机前才收到的文森蒂先生的邮件:“我觉得德仪是学聪明了,知道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前世,德仪的没落便是一直在商业内存颗粒的生产规模上死磕,但在技术上却没用跟上时代,或者说走偏了——它们去搞其他诸如dsp和单片机等专业芯片了。以至于当遇到半导体寒冬时,只好忍痛甩卖那些明显落伍了的晶圆厂,从而跌出了一线大厂的位置。
“如果授权给德仪,那采取何种模式呢?”张汝金知道苏远山并不希望和德仪把关系搞僵,所以这个授权基本上是定下了。
“先不着急,我捉摸着,德仪这边是希望能够通过成熟的0.5微米工艺的产品对旗下的半导体工厂进行工艺升级,但闪存这玩意,目前市场的推动主力还是我们。”说着苏远山马上便意识到不妥,嘿嘿地笑了笑:“嗯,现在是intel和闪迪……不过我们马上也要加入了。既然如此,德仪想要搞产品,就不可能置身事外。”
“想开动机器生产闪存颗粒赚钱,却不愿意承担推动闪存市场的责任,这肯定是不行的,他们必须要拿出合作方案和诚意来。”
……
回到特区,苏远山便开始着手准备农历新年之前的访霓工作。
现在已经临近圣诞节,时间已经很紧迫——他此去霓国,有大量的事要做。
首先是定下要访问的企业——苏远山去访问的名义是受索尼的邀请,那么自然拜访的第一站就一定是索尼,紧接着便是富士通这个合作伙伴,然后便是尼康和佳能——这两位是目前德远这边光刻机的供货商。同时,他俩也是苏远山此行的目标客户。
苏远山历来信奉贼不走空,既然过去了,那就得捞点好处回来。霓国目前整个半导体行业都在往数码方面发展,而数码产品最核心的便是存储和电源——很凑巧的是,远芯便是目前这两个领域最优秀的供货商。
除此之外,苏远山也希望成为尼康和佳能在光刻机方面的合作商。
他是想好了,不管灯塔国的euv联盟会不会成立,阿斯麦尔会不会崛起,他只要先把霓国现目前的这两条大腿抱着再说——只要尼康和佳能还存在着,还没用变成灯塔国的企业,那么对于灯塔国来说,就是一根梗在喉咙上的刺。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苏远山不介意成为佳能和尼康的技术提供方。
——这里的技术,当然指的是林本坚团队关于duv光源的优化方案了。
至于林本坚最牛逼最伟大的贡献,那还得缓一缓,最起码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想到193nm的duv光源会成为差点终结摩尔定律的阻道石。
而除了准备这些工作,苏远山还得盯着工业区的各种进度以及锂电池的进度,甚至还要抽出时间看何春华与周兴博他们有关石墨烯的论文……
……
“山总,电科吕教授的电话,转过来吗?”
苏远山正在看着周兴博的论文,那边的文晓倩接了一通电话后捂着话筒问他。
“嗯,转过来吧。”苏远山接起座机,颇觉得有几分意思——电科只有要一个吕教授,那就是应用物理系系主任的吕学超教授,而周兴博则是他手下的研究生。
“吕叔,咋不打我手机?”
“你手机关机在。”电话中,吕学超声音听起来颇有几分喜悦:“看过小周的论文没?”
“正在看,吕叔看过了?”
“嗯,我虽然没有亲自做实验,但仅凭我的学术直觉,便认为他这次的试验成果是有效的,且有意义的。”吕学超说得很笃定,仿佛苏远山便是nature的编辑,他是来给弟子走后门的老师。
苏远山失笑起来:“吕叔,您话别这么早……关于石墨烯参杂实验,目前已经有多篇论文了。周师兄如果想要发表的话……可能只能走次一级的期刊。”
“只要是期刊都行嘛!”吕学超倒是不挑,因为他知道,周兴博现在正在和来自p大的何春华他们在一起,捣鼓着就连苏远山都大力支持的碳基半导体——据说,他们的实验进度是世界领先的。
自己看重的学生能够走到这一步,吕学超作为导师,当然由衷地高兴了。
“嗯嗯,只要不是发顶刊,次级期刊还是没问题——吕叔要不要挂名通讯作者?这篇是之前周师兄自己独立完成的一作。”
“嗯……你觉得呢?”
一旦说到这个……吕学超便有些扭捏起来了。
随着国家对科研的重视,特别是对国际权威期刊的重视,国内高校的各个小组也渐渐开始冲刺起期刊来。
虽然各个高校和政策还没有对各种职称和成就在期刊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但照这个趋势下去,今后肯定是在国际学术圈越有影响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便越是吃香。
吕学超也是有点追求的嘛。
“那这个通讯作者就麻烦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