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页
贾放连忙冲夏省身点头微笑:“是的,太傅大人,我打算给胥吏们……发工资。”
他这是打算使出“高薪养廉”的这一招,只不知道胥吏们,会不会老老实实地买账。
第141章
从表象上看, 这个时空的治理者是一群通过科举考试层层选拔的精英官员,但实际上地方权力被一群名唤胥吏的小人物们把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究竟能作多大的恶, 只要看看原著中“葫芦僧乱断葫芦案”时贾雨村身边的门子,就可知一二。
胥吏们不像官员们, 有朝廷发放的俸禄可拿, 这些人一切收入都是“灰色”的。为了生存他们必须不择手段, 从各种漏洞中想尽办法捞钱。此外他们也时常与当地缙绅联手, 与官员们身边的幕僚联手, 一道欺上瞒下, 谋取私利。
世上唯有北宋时的宰相王安石, 曾经主张将“胥吏”这个职业纳入国家正规官员的体系之中。
王安石在变法时主张提高胥吏僚属的地位,并将胥吏纳入支领国家薪饷的行列,也就是真正将胥吏纳入“公职人员”的队伍中, 给予他们养活自身的薪俸, 并希望儒家的“圣人教化”能够约束这些胥吏的行为, 让他们对上级忠诚,为百姓们奉献付出。
可惜王安石的变法只持续了一小段时间,便告终结。旧党在他离开之后把他的努力全部抹杀。胥吏依旧游离在体制之外,把持着地方的基层细务却没有合理的收入来源,只能依靠各种手腕来谋取私利。只要他们的恶劣行为不被上头发现,小吏们便能发家致富、鱼肉乡里;可是上层官吏也会定期发起整肃胥吏的运动, 清算罪行,并给予极其严厉的处罚。
因此地方官府中的胥吏还是一个高危职业。
贾放现在的做法与王安石当年相似。他也主张将在衙门服役的各种吏员和衙役纳入薪酬支付体系之中, 让他们拥有合理的收入来源,同时强化这些人道德和法律意识,加强监管, 并鼓励民间监督,以尝试扭转南方各州县基层工作的现状。
但问题是,南方各州县并不是桃源寨,不是贾放自己的领地。如果贾放要给衙门中的吏员和衙役发放薪酬,就必须要从当地现有的财政体系中支出。
所以贾放才上表建议,以南方各州县为“试点”,尝试将各县当年征收的各种赋税之中,截留一部分,发放给这些小吏,以试行这“高薪养廉”之法。
这即便是“试验”也得上头同意,因此贾放必须事先上表,而不能擅作主张。
夏省身看了贾放草拟的上表,点着头道:“老夫能明白,你用的乃是当年王荆公之策,趋胥吏办事之利,而避小人徇私之害。但是一下动南方十个州的所有县,老夫恐你在监国太子那里通不过。”
去年北方刚刚大旱了一场,来自南方的税银和赋粮现如今占了全国赋税的一半;再加上朝廷在河工上花了不少钱,西面国境上大军依旧活跃,那军饷就像是流水一样花出去。
太子的幕僚们在理财上都是斤斤计较抠门的,贾放要动南方的赋税,哪怕只是为了胥吏的廉洁自律,需要用掉一点小钱,恐怕都很难通过。
贾放想了想,诚心求教:“夏大人的意见,我该如何上表。”
夏省身心想:你现在是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只要理由正当,索求之事有个限度,太子应当能答应。他便道:“南方十个州未免太多了。你不如先提在永安州武元县试行此法,如果一切顺利,明年再推广到南方所有的州县。”
贾放连忙拱手:“多谢夏大人指点。”
他想:这确实是一个好主意,先选定一定区域试点,总结成功经验再推广时就更加有理有据。这就好像是当初张友士做的那份“血防报告”,手上有了实证经验与数据,报告一出,天下皆服。
谁知夏省身并不怎么接受他的谢意,板着脸说:“若不是老夫看见那武元县里百姓生计多艰,吏员与衙役却大多着华服,住华屋,老夫也不会给你出这种主意……唉,这又落到向氏罪人的窠臼之中去了。”
贾放一怔,才反应过来,原来老大人认为自己的这个常识,也符合向奉壹那“致知格物”的理论范畴,若不是夏省身下到基层之后看到了很多在京中完全见不到的情形,也不会主动这般支持自己。
他登时眉花眼笑地拜下去,道:“此事若能成功,则可为皇帝陛下解决地方多年来的一大弊端。贾放在此谢过夏大人的提点。”
*
且不说夏省身是如何在桃源寨参观的,贾放这份上表很快修改便润色,快马送到了京中,到了监国太子的手里。
太子面对他的一群幕僚:“你们怎么看,孤这个幼弟竟然还真的想在南方闹出点儿动静来。”
太子在他的幕僚们面前从不讳言贾放的真实身份——人家就是个没名没分的小儿子,老爹却异常心疼的那种。为此太子在人前处处表现出与贾放与贾家的亲近,此前科场弊案上便也是如此。
为此他也确实得到了回报,皇帝陛下最近对他的表现多般肯定,而三皇子那一系则横挑鼻子竖挑眼的。这让太子心中着实暗爽了一阵。
此刻幕僚们相互看看,提出了他们的意见。与夏省身的意见相同,他们大多认为,既然现在户部手中的钱粮紧巴巴的,实在没有必要再让地方上截留一部分税赋,来支持地方这些胥吏的薪俸——毕竟以前没有这些薪水,这些人也活得好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