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番外 四凶六魔八怪与人类八贤(2)

      既然话都说到这里了,那就不妨再简单说说八贤各自入围的理由。
    排首位(功劳最大)是黄帝,其最大功绩就是“艺五种”,也就是耕种五谷。这对华夏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寓,不知在座的有没有不识五谷的狠人?举个手给咱看看?
    (黍、稷、菽、麦、稻……黄米、小米、豆类、小麦、大米)
    此外,黄帝定制最早的度量衡,发明指南车、直弓与搭建茅屋,与医官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其下属仓颉(jie)创造文字,妻子嫘祖养蚕缫丝……是嫘(lei)祖,不是螺祖!
    再次是神农,尝百草创中医的典故就不用我细说了吧?全族从此疾病抗性+80%的buff还不够说明问题么?
    其次神农还发明农具,如锄、耒(lei 早期的犁)等,并首次种植采摘茶叶。
    有巢首创树屋躲避猛兽,燧人发明钻木取火使人类摆脱黑夜不能视物,只有被野兽吞噬的恐惧与窘迫。
    这俩也得榜上有名吧?
    之后是伏羲,比较一般的发明有创造渔网捕鱼,发明八卦,利用阴阳交替,五行互生,八象轮换的规律认识解读利用自然规律……这些就已经足够牛掰了。
    然而伏羲最大的功劳是划分姓氏,提倡族外通婚,降低近亲结婚的几率,极大改善人类后代的体质。
    再往下的少昊比较有趣,这伙计是个鸟人,居然提倡学习百鸟治国?!
    比如,他安排燕子掌管春天,掌管夏天,鹦雀掌管秋天,锦鸡掌管冬天,以此划分四季,方便族人及时播种收获(看见燕子就要准备春耕,后面以此类推)。
    此外,少昊还模仿啄木鸟啄木的动作发明木工,以及其它鸟类动作,逐一发明制漆,印染与制陶。
    依我看,这活脱脱就是原始的仿生科学,上榜!
    (少昊就是东夷诸国的创始人,从徐夷足可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这点可以看出,少昊这人其实蛮猛的)
    之后跳过女娲,说一说排在最后的蚩尤。
    和大多数人认识中的不同,在阪泉之战中败退的蚩尤,率领麾下九黎部众加入黄帝部落,并传授金属冶炼与兵器锻造技术。
    先秦时代的《封禅书》就记载齐国祭祀八神,“其三曰兵主,祀蚩尤“。
    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蚩尤还是华夏民族先祖诸神之一。
    后来到了汉代,为了突出皇帝的君权天授,文学界开始有意识得丑化曾和黄帝起武装冲突的蚩尤,真可以说是历史给后人开得恶劣玩笑。
    话说你没有想到吧?在各种小说游戏当中分量极重的轩辕剑其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属剑,而是黄帝在赤手掐死妖兽梼杌之后,把梼杌嘴里那两颗长尖牙掰下来当做主副手武器,其实是一种兽骨剑。
    至于黄帝为啥要赤手掐死梼杌,那是因为黄帝出身的部落叫‘有熊氏’。
    也就是说黄帝这帮人专门住在有熊生活的地方,平时闲着没事就上山去找熊大熊二练摔跤,所以空手肉搏技能全满,活脱脱战斗民族。
    最后,终于到了女娲。
    首先要声明一点,炼五色石补天这件事与女娲无关。
    之所以有这样的美丽误会,全都是司马迁的锅。
    相传就在汉武帝时,中原出土一座先秦时代古墓,其陪葬品是一尊石制伏羲女娲像。
    根据石像形态,伏羲与女娲皆是人身蛇尾的形象,其身并派而立,双尾交缠。
    只是由于古墓保存不善,伏羲女娲像出土前就已经部分损坏,尤其是女娲像手托一堆看不出具体形状的彩色碎石。
    于是前来观摩石像的司马迁就凭想象,杜撰出女娲手托五彩石补天的故事并将其写入《史记》。
    然而根据1956年在甘肃出土先秦古墓壁画上描绘的伏羲女娲像……根本没有什么补天神石,女娲手托的其实是一只象征太阴的月蟾,与伏羲手中象征太阳的三足乌相对。
    简单点说,五色补天神石其实是一只色彩斑斓的大蛤蟆。
    第二点,女娲她其实是位基因遗传学大师,她在伏羲同姓不婚的基础上提出男女双方互为三代之内血亲就不宜婚配,并指出这样婚配的后果是‘惧其不繁也’,也就是不能生育。(《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
    这点已经相当接近现代的五代以内近亲不婚的婚姻制度,其中蕴含的科学先进性不言自明。
    然而我所好奇的是,女娲既然已经对男女婚配繁衍之事研究精通到如此程度,那为何还要有女娲造人的传说呢?直接生一个不好么?
    第三点在小说里出现过,这里简单一提。
    在山海经当中,对女娲有一个比较恐怖惊悚的记载。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瞧瞧女娲的肠子都变成神了,还一变就是十个!
    我认为,这里的‘肠’,其实应该是旸(yang),本意是日出晴天,可引申为相貌俊美之意。
    因此‘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旸’的意思,就是女娲族十个相貌最佳的俊男美女一起成了神,之后在一处满是栗子树的小树林旁,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
    末句‘横道而处’就是大张四肢,躺在地上的意思。
    《说苑·谈丛》:士横道而偃,四支不掩,非士之过,有土之羞也。
    (让士人狼狈不堪得躺在地上歇息,并不是这个士人的过错,而是国君的耻辱……四支不掩,衣衫不能掩盖四肢,形容狼狈;有土,有土之人曰君。)
    难道不觉得这些横七竖八倒地不起的女娲之神,十分像是刚换了一具傀儡身体,还不能熟练操控身躯的样子么?
    这就是我构思小说当中博烈觉昌是女娲族‘造人’的灵感源头。
    至于‘造人’到底是具体怎么个造法,而杨从循后来又和女娲族‘造人’发生了什么故事,大家不妨就到小说正文当中去找吧。
    咋感觉经我这么解释翻译之后,《山海经》‘女娲之肠’那句话显得更惊悚了呢?
    话说这真是太好了,哼哼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