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亲力亲为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朱元璋对儿子此行的所做所为都很满意,迁民事宜已经做的比朝廷预想中的好太多了,这些百姓虽然看不出来,但朝中官员却都心知肚明。
最难得可贵的就是面对诸多繁琐之事宜,朱标却依旧坚持亲力亲为,而不是当一个甩手掌柜,如此亲历地方政务,了解百姓所需,不愧是他最完美的继承人,这个韧性真是随根了。
朱元璋想到这笑容就更大了,身体突然又爆发出活力,恨不得再回御书房处理两个时辰的公务,不过好在一旁的太监还在孜孜不倦的劝他回房休息。
走到乾清宫殿前,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这里没有嫔妃居住,是朱元璋最常住的地方。
走进去后宫女太监们一通忙活,朱元璋则是坐在了床榻上,身子一歪斜靠在头枕上,老二老四这次清查粮仓做的也不错,他已经派御史下各地去检查了。
朱元璋当然知道这些书呆子是斗不过各地官员的,所以他们不过是明面上的靶子而已,暗中更暗中都有他的布置,这次一定要好好杀上一批人,以震慑天下官员。
他是真的想要杀进天下贪官污吏,这个观念在他小时候就有,全家老小无论如何努力耕田种地都抵不过那一层一层的苛捐杂税,他小时候过节要收“过节费”,干活要收“常例钱”、打官司要有“公事钱”,就算闲着待在家里也要交税。
自己父亲养活一家老小已实属不易,根本没有闲钱交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因为拖欠税款被官差四处追捕,一家老小东躲西藏。
他幼年就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严惩贪官污吏,为老百姓主持公道!
苍天有眼,造化弄人,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他一个昔日连小小差役都要畏惧的放牛娃,竟然坐拥了这万里江山,执掌了人间至尊的权柄,开始兑现童年的誓言了。
他也不是不知道贪官是杀不尽的,但是终洪武一朝,他绝不会让贪官污吏横行,他要为自己亲手建立的大明开一个好头儿。
这时候一个太监送来一封书信,是毛骧进凤阳府的时候传回来的,朱元璋算了算时间,想必这个时候传国玉玺已经到了儿子手中,不知道这小子要如何处理这代表天命所归的玉玺呢?
对他自己来说,传国玉玺也好,大禹九鼎罢,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权柄在握一切皆是虚妄,难道随便一个乞丐得了这东西,就能把他从龙椅上拉下去吗?
……………………
凤阳大营内,朱标有些头疼,他父皇送的惊喜太突然了,这传国玉玺到底如何现世也是个麻烦,朱标其实不想搞装神弄鬼那套。
主要还是传国玉玺对他的意义其实也没那么大,他自小就是吴王世子,开国后就是皇太子,地位从无一日又过动摇,父慈母爱、臣恭弟谦,可政治又岂是你喜欢不喜欢就能决定的,有利就得做。
朱标看向毛骧吩咐道:“立刻着手安排,本宫要在祭祀之日得到此宝,但也不用弄得多么神异。”
毛骧有些发愣,他都准备搞个大事了,亲军都尉府什么样的好手都有,装神弄鬼的人才更是不缺,毕竟他们这种人更容易打听消息。
不过太子殿下下令了,自然没有他反驳的余地,朱标给了他一道手令,由于准备祭祀,皇陵那边早就戒严了,没有他的手令,毛骧也不好做布置。
毛骧和常茂退了出去,屋内只剩下刘瑾,朱标转过身又从木盒内拿出玉玺,并没有避讳刘瑾,毕竟刘瑾看到了也不会说出去。
不过刘瑾依旧没有抬头,眼睛看着自己的脚尖,朱标不叫他也就当一个摆设,朱标把玩着传国玉玺,质地清凉手感柔和,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摸着格外的舒服。
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汉光武、许许多多的帝王都应该向朱标此时一样,把玩着这块代表着皇权的石头,当然也有不少傻子拿过,比如曹丕这个王八蛋。
朱标真的是一看玉玺肩部刻着的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就一阵反胃,要不他也在旁边儿刻上“大明受宋传国玺”。
朱标意兴阑珊的把玉玺丢回盒子中:“刘瑾收好这个木盒,祭祀之前日夜看管着,绝不可疏忽。”
刘瑾立刻躬身应诺,朱标打了个哈欠回到床榻上睡觉了,明日该有的是公务要处理。
刘瑾小心的捧起木盒,然后小心的放在最安全的地方,他大概也猜到这是什么了,这过程中他的手都有些抖,这等神器竟然就在他的手中。
第二天一早,朱标的觉没有睡够,但还是起床了,让刘瑾打了一盆凉些的水,洗漱之后召集官员开会,把今日的行程定了下来。
朱标策马出去了,刘瑾则是留在营帐中看管木盒,上午朱标去了附近的山上,由于要建许多房子,所以木材大多都被砍伐了,其余不成材的也都被收捡起来准备过冬时取暖用。
整座山都秃了不少,不过也没有办法,不就地取材的话,所耗费的资源成本太大了,估计这座山到最后也留不下什么了。
中午随便吃了一些,下午又去看了看河道,凤阳府内河流不少,难得这次有这么多的青壮,自然是要好好利用的,若是以后,征集劳役可没有这么轻松。
凤阳离南京不远,朱标对此地也寄予厚望,所以不仅是在安置迁民,更是在为凤阳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各村的耕地也得合理分配,最需注意的就是不能侵占老凤阳人的利益,否则那成什么了,朱元璋迁移其他地方百姓是为了刺激凤阳发展,希望他们能一起过上好日子。
可不是为了让他们来雀占鸠巢,只不过凤阳土地确实不够肥沃,许多地方根本不适合耕种,或者说开荒的难度太大了,几铲子下去就是石头,而且都是大石头。
要不就是离河太近了,一旦发生洪涝就都白费了,朱标领人基本跑遍了凤阳各地,其实安置这些人的耕地是有了,但难得手里有这么多的青壮劳力,这时候不干什么时候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