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七百三十二章 李嗣业平贼策论

      十二月九日,紫宸殿日常召开朝参,朝堂上多了几个新面孔。
    李隆基可能是感觉对李亨有愧疚,遂允许太子宾客,东宫詹事等三人参与内朝。这样素来单薄的太子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又增添了许多。
    韦见素先是奏报了东征元帅荣王李琬在军中病重的事情,又汇报了高仙芝在陕郡进军受挫的消息。
    李隆基揉着愁眉摇摇头,这种坏消息他已经听够了。
    李亨见状,连忙给东宫詹事卢徇使了个眼色。卢徇手捧着笏板上前半步说道:“陛下,值此动乱之际,正是朝廷人尽其用的时刻,陛下夺情起复郭子仪,又不拘一格起用李光弼,此二人皆将才。但若想迅速平叛,恢复社稷于清平,非调李嗣业带兵入关中不可。”
    杨国忠一听,连忙跳出来上前叉手反对:“不可,李嗣业素来居功自傲,执掌三镇期间霸商路以敛财,用私库犒赏士兵,使三军只感其恩德,却不知皇恩浩荡。别忘了之前长安的流言,空穴怎么可能会来风?他的心是忠是奸谁能分辨?挟带十万陇右西凉兵入关中,其势谁能制。若他效法东汉董卓,社稷岂不危矣?”
    卢徇立刻反驳道:“右相所言甚是可笑,李嗣业执掌陇右不过四载,素来赏罚严明不偏不倚,开辟商道不过是为了减轻朝廷负担。李大夫听闻安禄山叛乱后,立刻命人将粮草分配至各守捉城,严备吐蕃之外积极准备入朝平叛。陛下召李光弼率军入河东,他立刻调拨赤水军两万五千人为其援助。试问右相,陛下在圣旨中并未言明让李光弼带多少兵,李大夫却给他拨去了河西第一军七成人马,这是拥兵自重之人所能为?”
    杨国忠词穷,指着他恼道:“你狡辩……你……”
    “别争了!”李隆基威严地挥起袖子说道:“关于召李嗣业率军入关中一事,延后再议。退朝!”
    ……
    十六王宅太子行宫中,李亨与左相韦见素盘膝对坐在暖阁中手谈围棋。两名宫婢蹲在铜炉旁,用火筷拨弄炉中的竹炭。
    李亨心神恍惚? 接连输了韦见素两局? 等两人摆子到第三局,韦见素一子断双阵? 屠了白子一条大龙。他收捡棋子的同时? 讲棋局也是在讲政局:“殿下操之以急了,岂不闻欲速则不达?”
    太子心领神会颦眉说道:“可这棋盘之上情势危机? 如何以缓图之。”
    “今日在朝堂之上,你使卢徇谏言命李嗣业带兵入朝? 不单单是为了平叛? 更是为了对付杨国忠。昔日西域商会胡椒案在长安城传得沸沸扬扬,朝中谁不知杨李二人矛盾加深,陛下岂能不知。他若铁了心要保杨国忠,势必会迟迟不准李嗣业带兵入关中。如今殿下又提前插了一手? 圣人他岂能看不出您的意图?”
    李亨面色微微发白? 连忙叉手上前求教:“韦相洞若观火,还请赐教于李亨。”
    韦见素放下棋子淡然笑道:“我也不过是旁观者清而已,如今形势已经逐渐对殿下有利,您不做什么,比做点什么更有用处。”
    李亨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
    第二日朝参? 太子诸人没有再提起召李嗣业带兵入朝的事情,只是探讨东都洛阳防守事务。如今元帅荣王李琬病重? 东征军就只是高仙芝说了算,李隆基让中书省给他下旨? 让他带兵火速驰援洛阳。
    散朝后李隆基让高力士把杨国忠留了下来,言明让他到紫宸殿的后殿书房来见朕。
    杨国忠最近谨小慎微了许多? 虽然他的感觉不是很敏锐? 也能够察觉到周遭的敌意越来越多。
    他来到皇帝的书房中? 李隆基正盘膝坐在案几前阅览奏疏,抬头扫了杨国忠一眼,将手中的纸张倒扣在案几上,免得使他透过纸背看到奏疏中的内容。
    “国忠,坐。”
    他局促地叉了一下手,才坐在斜对面的胡床上,但不敢将整个人躺进去,只将屁股挨着边缘坐着。
    皇帝看着他的眼睛,语调缓慢地说道:“如今安贼进逼荥阳,荥阳若陷落,东都则危在旦夕。值此国难之际,朕确实需要一位能挑大梁的将帅,实际上李嗣业带兵入关中,是迟早的事情。”
    “陛下!”杨国忠开口谏道:“李嗣业拥兵太盛,望陛下深以为虑!臣以为要召河西军入关中,不必非召李嗣业不可,陛下可以绕过他给麾下的各军军使下旨,让他们带兵渡过黄河,独留李嗣业在河西守土。”
    李隆基皱眉摇了摇头,从案几前站起来在书房中踱步,杨国忠也连忙站立,躬身候在一旁。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打仗也不像你说的那样简单,随便把几万人交到谁手里就能够取胜。军队中最主要的就是将帅……罢了。”他盯着杨国忠说道:“你应当明白,李嗣业并无异心。长安城里的那些流言,不过是逆胡安贼施展的奸计而已。他肯让李光弼几乎带走整个赤水军,足以向朕证明了他的公心。不过,朕依然没有下旨召他入关中,你应该明白是怎么回事。”
    杨国忠听罢,眼泪扑簌簌地流淌下来,跪倒在地膝行到皇帝身前痛哭流涕道:“陛下,臣与李嗣业有过节,若他带兵人关中,势必不能容臣,臣当如之奈何?”
    李隆基转身过去,从御案上抄起刚才覆盖在上面的奏疏在手中说道:“他把李光弼打发到河东之后,又给朕上了一道奏疏,名为平贼六策。首当其冲第一策便是让朕杀了你,以断叛贼出师之名。他还举用了汉景帝杀晁错的例子。昔日汉景帝重用晁错削藩,触及诸侯国的利益引发八王之乱,叛军打着‘诛晁错,清君侧’旗号进攻朝廷。晁错主持削藩有什么罪,有罪的是行叛乱的七王、但景帝为了分化叛军之同盟,使其师出无名,还是忍痛下旨腰斩了晁错。”
    杨国忠尚未听完这故事,全身早已冷汗连连,跪在皇帝面前连连叩首,把头上都磕出了青肿哭诉道:“陛下!臣对陛下忠心耿耿,若陛下要取臣性命,国忠岂敢不以头颅相呈。可怜我衷心侍奉陛下多年份儿上,请给我留一个全尸,也切莫将此事告知娘娘,免得使她徒生伤悲,可怜我再也无法在君前聆听教诲!陛下啊……”
    “起来吧。”李隆基将这封奏疏在手中揉搓成了纸团:“朕岂能是那汉景帝,为了安抚叛军而诬杀贤臣?”
    杨国忠感激地连连叩首:“陛下圣恩,国忠永世难忘,这辈子不能报答,下辈子也要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朕只需你好好做你的宰相,下去吧。”
    杨国忠退去之后,李隆基将揉成纸团的平贼六策又抻展仔细看了看,其余几策皆触及要害,他已记了个大概,但第一策实在是与他本心相悖,所以弃之不用,遂将揉搓成团的奏疏扔进了燃烧的铜炉之中。
    其实李嗣业在平贼六策中有许多隐晦的暗示和预言,比如说杀国忠一人可救天下人,这句话在奏疏中出现了两次,只是将救改为了赎,把天下改为了长安,杀国忠一人可赎长安人。这里面长安人是不是包括开化坊的杨家两位夫人?是不是包括承欢君前的杨贵妃。
    明明杀一个男人就能办到的事情,为何非要等被逼到马嵬驿使得三四个女人香消玉殒,皇帝越下不了狠心往后拖延,杨家最终的结果也越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