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大明快报
与宋应星在皇家庄园交谈了一段时间,崇祯往外面走去。
这时,一个人朝这边小跑而来。
这个人穿的倒是很朴实,甚至到处都是补丁,看起来像个要犯的。
年龄差不多二十几岁。
他隔着远远的就跪下来了:“草民周童参见陛下!”
崇祯微微一怔,问宋应星道:“朕认识这个人吗?”
“陛下,他叫周童,他就是您让臣找来的收拾北京城粪便的人。”
“哦,原来是这个人。”崇祯走过去道,“快快免礼。”
“草民多谢陛下。”
“跟朕说说,你打算如何收拾北京城的粪便?”
“回禀陛下,草民手下有两百多号人,每日夜晚,就会出动,趁着夜深人静,去各地的公厕,以及私人住宅去收集。”
“草民已经与许多私人住宅都交谈过,他们也愿意,也约定了时间。”
说完,他呈递上来一张纸,崇祯打开一看,好家伙,上面居然还做了不少记号。
早就听说明朝的时候,北京城就诞生了各种粪霸,果然名不虚传啊!
什么是粪霸?
另外一个词叫麦霸,就是在ktv很会唱歌,且一直霸占着话筒不放的人。
那粪霸当然是很会挑粪,霸占了大多数的粪池不放。
可千万别小瞧了粪霸。
据说历史上,清朝初年有一个粪霸霸占了大半个北京的粪便,在北京城实现了财富自由,购置了百来套房产。
这可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其实中国几千年前就知道粪便有肥料的作用,这也是中国古代的粮食产量比欧洲要高很多的原因之一。
只不过,古代的城市,没有系统化的排便体系。
明朝的北京城,据明人流传下来的史料记载,是非常脏乱差的,当然,后世满清的北京城也一个鸟德行。
明朝人自己记载的如下:京师住宅既逼窄无余地,市上又多粪秽,五方之人,繁嚣杂处,又多蝇蚋,每至炎暑,几不聊生,稍霖雨,即有浸灌之患,故疟痢瘟疫,相仍不绝。摄生者,惟静坐简出,足以当之。
你走在路上,稍微不看路,说不定就会踩到一坨屎。
这不是危言耸听,就算明朝已经有职业的挑粪工,但城市大了,人多了,没有专门的人做治安管理和规划,依然脏乱差。
粪便在路上,是疾病的传播源,可是统一运输到粪厂做肥料化处理,那就是宝贝了。
这个任务现在是交给宋应星来做的,他找了这个周童来,便是要专业化来做这事。
崇祯道:“两百多号人够不够?不够再加人,大街上的都要处理掉。”
“草民估算了一下,大约五百人是最合适不过的。”
“好,那就找五百人来!”
“谢陛下!”
“好好干,朕不会亏待你的!”
说完,崇祯便朝外面走去,宋应星跟在他后面。
“找两个人来做这事,有相互竞争,才有更多的动力。”
宋应星道:“陛下圣明,臣再去找一个人。”
崇祯拍了拍宋应星的肩膀,道:“开始准备一些农业的理论书籍,朕准备开设农业大学了,6月咱们就开始对外招生。”
“是!”
没想到皇帝做事如此之快,宋应星顿时备受鼓舞。
“恭送陛下。”
从皇家庄园离开之后,崇祯便回了皇宫,但没有立刻就回乾清宫,而是到了武英殿。
武英殿是个什么地方呢?
它是大明朝皇家的印刷厂。
与崇祯一起来的有司礼监执笔太监方正化,还有心腹太监王承恩。
不多时,内阁首辅周延儒也来了。
“臣参见陛下。”
“免礼。”
周延儒心头好奇,皇帝今天怎么在武英殿召见自己?
“周爱卿,朕有一件事要问你。”
“请陛下明示。”
“你觉得朕永不加派和废除人头税的政令,能够传达到地方吗?”
周延儒心思急转,皇帝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考验自己?
周延儒很快给了一个标准答案:“陛下圣明如日月烛照四海,陛下的政令是利国利民的仁政,天下百姓都会爱戴陛下。”
“你的意思是朕的政令能传达下去?”
周延儒又道:“万事皆有一些曲折,此为常理。”
他这话说得是相当漂亮,就是不正面回答崇祯的问题。
要说能传达下去,若是几个月之后没有传达下去,他岂不是信口雌黄了?
可周延儒心中却是非常清楚不可能传达下去的。
永不加派?
废除人头税?
仅仅是这两项,就阻断了多少人升官发财的路!
怎么可能执行得下去,下面必然都是装模作样。
可又不能直接跟皇帝说,陛下,您的政令不可能传达下去的,除非你想死!
崇祯道:“你就直接回答朕,能不能执行下去,别再给朕拐弯抹角了!”
周延儒心头一颤,道:“难度有些大。”
“那你告诉朕,为何难度有些大?”
周延儒这下就蛋疼了,你要问治国的政策,例如减税,例如兴修水利,例如屯田,周延儒还能对答如流。
但问的事情涉及到一个敏感话题,敏感到大明朝许多官员都三缄其口的话题。
什么话题?
吏治!
政令为什么落实不下去?
大家都清楚大明朝的吏治有很大的问题,可身为官吏中的一部分,所有人都不愿意提,因为提了很可能会反噬自身。
包括内阁首辅周延儒,也不愿意与庞大的官僚体系去作对。
之前有个叫韩一良的,当面跟皇帝提了,崇祯再三追问他说的贪官污吏到底是谁,结果韩一良宁愿辞官也不愿意继续说下去。
当然,这是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发生的事情。
可见吏治官僚之黑暗!
周延儒硬着头皮道:“官员经常曲解朝廷的政令,以至于南辕北辙。”
崇祯道:“你只答对了其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请陛下明示。”
“舆论的控制,不在朕手中。”
伟人说过,要有枪杆子,但是,也要有笔杆子。
一个也不能少。
周延儒似乎听懂了舆论的意思,他心中有些疑惑也有些震惊。
崇祯继续道:“朕要想办法,将舆论主导权,拿回自己手中,一旦如此,才能在有一天,将整个大明团结在一起!”
“但是路漫漫而修远,朕打算做一个东西,就叫它大明快报,交给你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