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二百八十一章 变法

      项燕对政事所知不多,于是便建议道:
    “大王,不若我等以百姓亲属为质,一旦百姓逃走便治其亲属之罪!”
    楚王启只反问了一句:
    “我等户籍可登记完善?”
    “且城内或可用此法管理,住在城外的百姓如何制止?”
    这么一说项燕就没话了。
    楚国由于其国情原因户籍登记十分混乱,尤其是在战时新迁入许多劳力之后就更是一团糟,此时就算想实施项燕的“以亲属为质”的方法都办不到。
    顿了下,项燕只能问道:
    “那么,以大王之见……”
    楚王启皱了皱眉头,回答道:
    “为今之计,就只有与秦国一般变法。”
    要知道楚王启可是在秦国任过相邦的,所以当然知道该怎么面对这问题:
    面对秦国更优越的制度,周边国家比如赵、魏、韩,要么跟秦国一样变法要么就等着人口流失最终灭亡。
    楚国之所以受影响较小,是因为其与秦国接壤处是西北方向巴蜀一带交通极为不便,于是楚国制度才能一直保持到现在。
    但正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正因为楚国距秦国较远没有改革危机,于是尽管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却因为没有改革而形同一盘散沙。
    此时危机终于来了,秦军就在淮北。
    若没有沈兵传单的宣传攻势的话,楚国只怕还有数月的缓冲时间……通讯落后消息传播得慢,而且范围也不大同时也容易封锁。
    但沈兵宣传攻势一出,这绝对的制度优势马上就体现出来并激化了其内部矛盾。
    结果就楚国若要阻止人口流失,就必须采用秦国一样的制度,这样一来秦国的制度对楚民就不再有吸引力……双方都一样了,当然没人愿意背景离乡。
    然而……
    项燕却迟疑的说道:
    “大王,我等若是变法,亦即要收回各族的封地。”
    “各族岂会甘心?”
    这一点楚王启也考虑过。
    确切的说不是收回各族的封地。
    各族的封地明面上还是各族的……就像秦国一样,只不过各族不再拥有百姓的管理权,管理权全部收归、集中到楚王启手里。
    那各族又会服气?
    想了想,楚王启就回道:
    “若是不变法,楚国便要亡了,又何来封地?”
    “召集各族来朝,共同商议改革一事。”
    项燕应了声,就派人将楚王启的命令发布了下去。
    可尽管项燕这么做了,心里却一点都不抱希望,因为他知道这些楚国贵族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几天后各族都派出使者赶到了洞庭。
    昭氏来的是老臣昭恤,屈氏是屈惟,景氏是景柽,都是各大族能说得上话的人。
    见此项燕心下稍定。
    因为这就说明各族对此事颇为重视,毕竟此时面临更大困难的是他们而非楚王启,所以也在急于寻求解决之道。
    另外还有斗氏、班氏等小族,来的人倒是比之前楚王负刍召集朝会时更齐了。
    也不知是楚王启的威信还是因为形势所迫。
    众人济济一堂朝楚王启施礼,倒也颇有些样子。
    楚王启满意的点了点头,示意众人起身后就说道:
    “诸卿应知此次为何朝会。”
    “秦国大军压境又以告示蛊惑我大楚子民,如今百姓纷纷北上,不知诸卿有何对策?”
    这是楚王启的手腕。
    其实楚王启打从一开始就知道,甚至决定怎么做了,但他不会直截了当的就说你们要怎么怎么滴……这就显得楚王启刚愎自用不尊重各贵族的意见。
    话题一抛出,各贵族那是感同深受。
    一通议论之后,昭恤就拱手回答道:
    “大王,臣建议在北向构筑一道防线并以骑军巡视。”
    “以此拦截北上降秦的百姓,若抓获便严惩之。”
    “时日一久,百姓便不敢再逃了。”
    众人闻言便纷纷附和。
    这似乎也是一个办法,百姓以为北上有活路,那么就断了他们这条活路,于是无奈之下就只得继续呆在楚地任由贵族剥削。
    但楚王启却摇头道:
    “自淮河防线为秦军所占之后,我军北向便没有一条完整的防线。”
    “此时又是我军物资紧缺之时,如何还能在北向建一道长达数百里的防线?”
    “若是匆匆建起只为防百姓,秦军又岂会坐视?”
    “何况秦军还有神武军……我等又如何能以骑军阻止百姓北上?”
    楚王启这么一说众贵族就都没声音了。
    昭恤这说法的确过于理想化。
    构筑防线需要人力、物力还有财力去哪找?
    另外更严重的还有驻军的问题。
    这说的并非楚军兵力不足,事实上楚军这时若把各族兵力团结在一起再加征一些,依旧可以凑足四十万之数……这也是秦军兵力的两倍。
    问题在于有过之前项燕数次战败的经历,谁还敢出城与秦军作战?
    尤其昭恤还提到用骑军……那不就是神武军的鱼肉么?
    沉默了一会儿,屈惟就建议道:
    “臣以为,我等可派兵出城监督百姓耕作……”
    话还没说完就遭到其它人的反对。
    斗氏说:
    “我等一直都有派兵出城监督。”
    “然兵士终归及不上百姓。”
    “往往是出城还在,回城就有许多不知所踪。”
    班氏更着急:
    “一个不小心,那兵士还会让百姓尽数杀了,能逃回城的寥寥无几……”
    “刁民要是作起乱来,却是胆比天高!”
    众人纷纷附言。
    楚王启见时机差不多了,就朝项燕使了个眼色。
    项燕会意,就出列拜道:
    “大王,臣有话说。”
    楚王启“哦”了一声,明知故问道:
    “大将军有何高见?”
    项燕回答:
    “臣以为,百姓之所以争先降秦,皆因秦制较楚制更优。”
    “之前所议诸多方略,不过是治标不治本。”
    “若想让百姓绝了北上降秦之心,臣以为只有变法。”
    楚王启假作刚知道这个,倒抽一口凉气道:
    “变法?此事滋事体大……”
    项燕打断楚王启的话,道:
    “大王,若不变法,楚地用不了多久便会无民可用。”
    “甚至兵士都会逃往秦地,至时便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