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一百六十三章 设计

      接着沈兵就发现其实一百斤远远不够的。
    原因是他最耗不起的是时间,其它的比如原料及人力其实都无足轻重:原料不要钱,人力全军都可以差使,就是这赤藤的浸泡花时间。
    于是干脆又派出一支车队再去运几批赤藤回来制作。
    制作方法倒是简单,只需要用几个大桶浸泡着时常换换水就行了。
    这其间沈兵还特地去找了下杨端和。
    沈兵拱手道:
    “将军!”
    “我军无盔甲可用,我使人采了些老藤制甲,这该不违法吧?”
    杨端和闻言不由愕然,接着哈哈大笑:
    “不违法。”
    “此乃你等自制自然不违法。”
    “只是这老藤……它也能制盔甲么?”
    “它制了盔甲能用于作战么?”
    沈兵顺便又卖下惨:
    “唉,将军有所不知。”
    “有比总比没有强!”
    “我等总不能只着一身褐衣便去与敌作战吧?”
    “用老藤制些盔甲也好摆摆样子壮壮胆!”
    这时候就该装可怜,否则这杨端和明白怎么回事后便大喝一声:
    “居然还有这等好物事?”
    “水军迟些装备,先让步军骑军试试!”
    到时沈兵又到哪诉苦去啊?
    此时杨端和听着沈兵这话也只能回以一声苦笑,然后就当作小事忘了。
    有了杨端和这句话沈兵就放心了。
    他先让人用老藤编了一面藤牌盾……
    这老藤是山上现成的,它是枯死后晒了许多已经纤维化,缺点就是没有用水浸泡所以韧性不足,只需用力一折就会“啪”的一声断裂。
    而若是反复用水浸泡再晒干,这样处理后的藤条便很有韧性无法折断。
    沈兵想先试试它是否可以挡箭,于是就且先用老藤试试。
    结果出乎沈兵的意料之外……便是用秦军的强弩也很难洞穿这种藤牌盾。
    试射的魏呴这才明白沈兵采集那么多的赤藤是用来做什么的。
    他感叹道:
    “校尉莫不是想要用此藤制盾?”
    “这倒是好主意。”
    “藤盾能挡箭矢重量又轻,的确适合水军使用。”
    这主要是因为这时代的水军大多用小型战船,也就是只能载二十五人的小舟。
    战船小又要求速度,必然就要尽可能减轻重量。
    魏呴又哪里知道沈兵不只是要它来制盾,还会用它制盔甲。
    沈兵想了想,干脆自己动手设计……他学的就是这专业,此时一时技痒。
    盾牌一定要大,就像罗马方盾一样。
    这是由于藤牌重量轻,在同样重量要求下盾牌面积越大就意味着它的防护越好。
    另外这盾牌还要做成双层的,中间铺上几层能隔水的棕叶棕丝,四周边缘再往内凹……这盾牌就成了一艘可供单人乘坐的小船。
    头盔要做成斗笠形,就像宋朝、明朝流行的笠盔。
    笠盔的特点是帽沿比较长,能应对从空中成角度射下的箭矢对脖子构成的威胁……
    古时盔甲在面部及脖子这一块的防护总是弱点。
    因为此处若要加强防护上一层护装作战时就十分不便,动作稍大甚至可能让自己受伤。
    而敌人一片箭雨过来射到其它地方都不致命,要害处比如头、胸、腹甚至膊都有护甲。
    只有这面部和脖子……它们既是要害又无法加装护甲。
    在这情况下宽沿的“飞碟盔”也就是“笠盔”便横空出世。
    若箭矢从敌营方向袭来,戴有这“笠盔”的兵士只需将头稍稍低下往前倾,就能很好的护着面部和脖颈。
    水战既然多是弓弩战,这用来挡角度箭矢的宽沿“笠盔”沈兵当然不会放过。
    当然,它应该还要附加一些作用。
    比如同样是双层中间加上棕叶,这样不仅增加防护还是一个遮风挡雨的斗笠,必要时还可用它来舀漏进船里的水。
    要知道那楚国地处南方是多雨潮湿地区,这些考虑当然是有必要的。
    护甲就不用多说了,就按秦军铠甲制作。
    只不过寻常兵士的护甲都没有披膊,这一方面是披膊制作难度大,另一方面是其重量会限制作战。
    当然也有批量装备资源不足的问题,所以往往只有高爵者籍的军官才有分配。
    沈兵直接就给加上了。
    不为什么,青铜甲披膊或许会限制作战,但藤甲披膊那点重量根本就不值一提,不加就是傻瓜。
    沈兵甚至还设计了一幅面具。
    面具这玩意在弩箭作战尤其是在近距离弩箭作战中的防护十分重要,因为这时面部是敌人的首要攻击目标……
    近距离弩箭作战的特点是射出的箭矢轨迹较平直且更精准。
    攻击其它有护甲的部位效果不大。
    只有面部只需一箭就能使其失去战斗力。
    中国古时作战之所以大多不用面部护具,是因为它往往是个鸡肋:
    面具轻了就完全不起作用,一箭射穿了一样受伤致命。
    重了就会影响头部活动使敏捷性成级数下降。
    另外还有眼部视线问题及口鼻呼吸问题。
    再加上每个兵士眼睛及口鼻位置又不太一样于是无法批量制式生产……于是制作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又成级数上升。
    藤甲面具就不存在这些问题。
    它基本不需要考虑口鼻通风,因为它本身就很通风。
    如果说要考虑的话,就是口鼻这一块不要编得那么密。
    然后眼部留下两个大孔用于观察。
    如果还会遮挡视线,自行撬掉几根藤条将观察孔开大一些就可以了。
    于是面具也可以制式批量生产,既是如此那为什么不用?
    这样一来,这藤甲几乎是将所有要害部位都护住。
    短期制出的藤甲防剑枪或许不足,但防箭矢还是绰绰有余。
    这时沈兵才明白为什么《三国演义》里将藤甲兵称为“刀枪不入”。
    其实没有任何一种盔甲刀枪不入,藤甲也不例外。
    问题是它可以用更小的重量尽可能多的防住身体各个部位,几乎没有弱点,于是在与有明显破绽比如无面部防具的敌人对阵时就有很大的优势。
    当然,这些只是设计。
    具体还要等藤条浸晒过一、两个周期后制出来再看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