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用粮食换蝗虫
牛肉馅的饺子,吃起来还是那股味道,可是一看老先生在嘴里反复咀嚼不忍咽下的样子,就像是什么难得的美味一般。
“都知道牛肉好吃,可是敢杀牛吃肉的,也没几个。就连皇家,遇到重要祭祀的时候,都要下令给周边州县,哪里有病死或者摔死的牛,才能用牛头当作祭礼。老夫这辈子唯一一次吃的牛肉,还是隋朝国宴的时候。”
不仅老先生把饺子当作了珍馐,就连只分到一个的宦官宫女们,都当宝贝一般,碗里素馅和羊肉馅的饺子一直在减少,就是不见动那个牛肉的。
过年除了海吃海喝外,大概就是守岁了。不过今年有老先生在,让老人家熬夜守岁就有点不人道了。
所以在晚饭结束、把老人家送去睡觉后,李承乾才造访后宫。
两仪殿今日还是那么热闹,大着肚子的长孙,自然不会出席立政殿皇帝款待百官的年宴。
不管是杨妃还是阴妃,都自觉的跟皇后拉开了距离。
有身孕在身的皇后,就是最危险的个体,谁也不敢靠的太近。皇后嫔妃怀孕虽然是皇族的大喜事,但是对宫女宦官等,就不那么友好了。伺候好了,自然会获得很多的赏赐,伺候的不好,甚至导致小产,估计就不是几个人头能够糊弄过去的了。
皇后的圈子,自然不会对李泰奏效。
依偎在长孙身边,李泰正嘚嘚瑟瑟的用筷子当笔,蘸着茶水在桌子上写字。
李恪就比较沉闷,只有杨妃开口的时候,他才会回答一下。
都有自己的事情做,场下的舞蹈,反而有点多余了。
看到太子过来,长孙大喜,立刻让宫女在她另一边准备一个坐垫。
李泰很自觉的把左边的位置让出来,坐到了右侧。
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看出来他很尊崇自己的兄长。
“李师可是睡下了?听说你要留在东宫过年的时候,本宫还以为你一晚上都不会过来了呢。”
坐到长孙左边后,李承乾微微一笑:“到底是过年,儿臣还是要过来看看母后的。”
抬头就看到桌案上密密麻麻的肉食,李承乾被肉菜推的远一点,把清淡的菜移到近处,说:“您有身孕,还是吃一些清淡的东西比较好。”
长孙心安理得的接受着儿子的孝心,还不由得伸手摸了摸肚子。
若是宽儿不曾早夭,此刻的她,应当是左一个右一个,怀里还抱着一个儿子才对。
吃了几口老娘夹过来的菜,喝了两口茶,见后宫的嫔妃们都闷闷的做自己的事情,没有一点过年的氛围,李承乾就站起来,下了场子,把正在跳舞的舞女都赶走了。
见儿子下场,虽然不知道要干嘛,但是长孙还是兴奋的拍了拍手。
走到沉闷的李恪面前,李承乾邀请道:“三弟,今日恰逢除夕,你在这闷着怎么行,来,跟哥哥过两招,也让杨妃知晓你这段时间的所得。”
对于太子皇兄的邀请,李恪自然不会拒绝。
俩人干脆脱掉了外套,就穿着里衣,在场间各自站定。
宫女不知道在哪儿弄来了一个小鼓,送到了皇后的桌子上。
好奇的长孙见李恪和李承乾都做好准备后,用力的敲了一下小鼓。
然而....
正在对峙的两个人,却还是一动不动。
两双眼睛死死的盯在对手的身上,竭力的寻找着破绽。
没有人催促,众嫔妃都能感受到俩人之间弥漫着的一点硝烟味。
好久之后,李恪率先动了,他的速度很快,好多人只是才一眨眼,下一秒就发现两个人已经近身。
一巴掌拍在李恪的直拳上,不求改变方向,只求借力。
借着这一点力量,李承乾原地旋转一周,左腿已经伸到了李恪的腿下。
然而,这一次,李恪没有因为下盘不稳而直接摔倒,而是一个鹞子翻身,站稳后重新扑了上来。
虽然知道自己不是大哥的对手,但是为了在母妃面前表现一下,李恪此时已经用上了全力。
眼见李恪已经对自己的缺点加以改进,李承乾暗赞一声,改守为攻,迎着李恪冲了上去。
近身后,一阵拳脚相加。
噼啪的拳掌相交声音过后,李恪露出了一个破绽,李承乾毫不犹豫的双手揪住李恪的胸襟,把他丢了出去。
这下,李恪没能再调整自己的身形,屁股狠狠的摔到了地上。
从开始到现在,似乎时间很长,又似乎时间很短。但是不管是哪一个,李恪和李承乾的真才实学是做不了假的。
在长孙的带领下,众嫔妃和宫女齐声喝彩。
走到李恪身边把他拉起来,李承乾嘿嘿笑道:“下盘还是不稳,直拳的时候,胸前的破绽还是太大了。哥哥这样的花架子都能看出来的问题,到了牛大将军面前,恐怕你要被一顿臭骂啊!”
揉了两下屁股,李恪不以为意道:“知道错误,改就是了,总有一天,我会击败您的!”
对于弟弟的不服气,李承乾却并不在意。虽然他自认天分一般,但是别看牛进达是在同时教导两人,实际上他还是明显偏向的。在这样明显不公平的教学环境下,李恪想要追上自己,不是单纯的努力就能办到的。
回到座位上,李承乾才发现自己的盘子里又被老娘夹了很多的菜。
夸赞了大儿子的身手后,长孙偏过头,在李泰的肥肉上轻轻的一拧,佯怒道:“看看你两个哥哥,再看看看你自己,都胖成什么样了,也不知道锻炼一下。”
李泰惨叫一声,随后狡诈道:“太子皇兄这样的妖孽暂且不论,要说学业的话,儿臣就算让李恪半个脑子,他也不是对手啊。母后,您总不能让我读书又要好,练武也要好吧。”
随手拍拍李泰的屁股,长孙笑而不语。
事实上,对于这个小儿子的成就,她已经很满意了。
能让李纲那样的大儒说出,“卫王之聪慧,遍观长安,恐只有太子能略胜一筹”这样的话,可见李泰除了天分很强外,同时也没有虚耗时光。
这样就好,如果不出现别的事情,下一任的皇帝注定是承乾的,李泰会是一个太平亲王。武艺不怎么样就不怎么样吧,只要有文采,一样不会被外人看轻。
舞蹈没有恢复,回去休息了一会儿的李恪,这一次主动出来挑战太子。
如了他的愿,李承乾再一次把他甩了一个大屁墩。如果他不是甩出去而是抱着李恪直接倒插葱的话,李恪绝对会不死即残。
殿门不知道什么时候开了,微醺的皇帝结束了立政殿的宴会,返回了后宫。
两个儿子的比斗,他虽然只看了一半,但还是出声指点:
“太子,你这放水放的太明显了,单单朕看的这段时间,你就有几次机会能一击制胜,可是你担心伤到了李恪,一直到最后才出手。虽然这样是爱护兄弟,可是时间长了也会让你自己的眼力倒退。”
“李恪,打不过的情况下就防守,伺机反击就是了,可是你意味的进攻,想要用猛劲儿一直压制太子是怎么回事。若不是太子让着你,恐怕这时候你已经躺到床上去了。”
皇帝的声音响起,众嫔妃刚要起身行礼,繁杂的礼节在李世民的随手一挥中就取消了。
场间,李承乾干笑,李恪羞愧的低下了头。
如果皇帝不戳破的话,他还不知道自己居然被兄长让了那么多次。前后一对比,顿时觉得自己扬言超过兄长的话很是狂妄,所以也就越发的羞愧。
皇帝回来了,桌椅的位置就要调整。
有宦官抬来了新的一张小案几,安放在帝后桌案的一边,稍稍靠前。
舞乐又起,得知自己被让了很多次的李恪,红着脸敬了太子兄长一杯茶。
皇后有孕在身不能饮酒,所以劝酒的活儿就全落到了皇帝身上。
在把自己庞大的后宫灌的东倒西歪后,李世民依旧没有醉倒。
大度的让一些醉倒的嫔妃退场后,李世民吩咐内侍给太子也取来了蜂蜜酒。
连碰两杯后,看着面前风采俊逸的大儿子,李世民道:“承乾啊,跟朕说说,你储备了多少粮食和肉干了?”
端着酒杯的手微微一抖,但李承乾很快就冷静了下来。
囤积粮食和肉食的事情,一定是瞒不过这位大唐境内第一人的,只是,他没想到这件事,会沉默了这么久,在除夕夜的时候,被他拿到明面上来说。
“回禀父皇,东宫已经储存了大约十八万担粮食、二十万斤肉食。”
听到这个数字,跟自己看到的账簿对比一下,发现没有太大的出入,李世民就接着问:“朕所料不错的话,你也猜到了蝗灾的可能,才会不留余力的这样囤积粮食和肉干。只是承乾,你跟父皇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样的粮价,把这些粮食卖出去?”
李承乾苦笑一声,拱手道:“父皇您可是想错了,儿臣可没有发灾年财的厚脸皮。囤积了这么多粮,就是为了赈灾之用。就算蝗灾不起,只要扩大两个酒坊的规模,这些粮食也能很快消耗掉的。若是蝗灾真的出现了,儿臣打算用粮食换蝗虫,十袋子蝗虫干换一袋子粮食,您觉得如何?”
“用粮食换蝗虫干?”
李世民有点吃惊,没想到儿子居然想要收蝗虫,蝗虫这东西,有什么用处?
人又吃不了....
等下,人吃不了的话,不代表别的东西吃不了啊!
想起那个用李纲的名头建立起来的养殖场,李世民恍然大悟。原来,看似无用的蝗虫,还有这样的用法。
虽然想要为儿子的想法点赞,但是李世民还是忍不住问道:“现在预测到蝗灾降临的粮商,都在囤粮准备在粮价提升的时候大赚一笔,勋贵大家族囤粮,都准备散粮赈灾,提升一下自己的好名声,你为何不免费散粮,而是用粮食换蝗虫?”
李承乾没办法跟一个世家子弟讲一讲底层人的倔强。
或许有一些人能够放下脸面,接受别人的施舍,甚至上杆子的求施舍,但是更多的人,却都放不下面子。
在水滴寿被好多人利用、聚揽不义之财的时候,好多真正的大病病人,还在咬牙坚持着。曾经他往医院送餐的时候,就遇到一个农民工在窗口闷头无声痛哭。送完了餐,他已经恢复,转而继续给亲戚朋友打电话借钱。
人越是遇到绝境的时候,就越是有骨气,虽然这份骨气在外人看来,是有点愚蠢的。
不能说这个理由,那就说说别的有利之处吧。
喝了一口茶后,李承乾低声道:“其实这是儿臣的一点小心思,从李师处得知,蝗灾起,平民百姓都会认为是君王德行不修所致。一些地方的愚民,甚至会神化蝗虫,不仅眼睁睁看着蝗虫肆虐,还会摆上祭坛祭祀它们。如果儿臣用粮食换蝗虫的话,一个动手抓,就会有两个,然后是四个,八个,十六个。这样下去,百姓们就不会再觉得蝗灾是什么天降的灾难了。”
李世民握紧杯子,忽然发现儿子居然说的很有道理。
百姓之所以相信“蝗灾天降,用以罚君”这样的流言,就是因为没多少学识,容易被大规模天灾震慑住。如果鼓动着百姓们去抓蝗虫换粮食,这样的说法就成了笑话。
不过可惜,朝廷是断然不可能跟东宫一样,用粮食换蝗虫的,否则,也这么做的话,会让他的处境好很多。
情不自禁的摸了摸太子的肩膀,李世民此时竟然有些感动。想不到太子小小年纪,就已经能够想着为他分忧了。
感动之余,想到这段时间魏征一直在往东宫跑,给太子讲解朝政的事情,李世民就不免升起了考校的心思。
“太子,朕问你,若是蝗灾真的发生,你觉得朝廷应该怎么做?”
之前是称呼“承乾”,自称“父皇”,说明李世民是在说一些家常话。
如今称谓改成了“太子”和“朕”,就不是胡说八道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