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四一六节 黄河大决堤

      韩绛回府,不入后院直接到书房。
    一副巨大的地图已经挂在这里,史达祖指着地图说道:“少君,依我等推测,涡河在一天之内便会有黄河水涌入,而后受灾最重应该是泗州,泗州地势低洼,依古典籍记载唐李天师建城的时候,就说过泗州有覆盆之忧。”
    “那么,开始吧。”
    “好。”
    预案早就有,黄河一但决口。最北边的李洱控制的淮南东路各军、王希吕掌握了淮南东路各州府,第一时间准备自救,然后开始救助北边金国逃难过来的灾民。
    而后开始抢人计划。
    韩绛不要文,要匠。
    各类工匠给屋、给衣、给粮食、给盐。
    此时,已经是三更天,子时末。
    扬州城内许多屋子、院子都亮着灯,扬州大明寺。
    高僧空见。
    当然,这家伙是假和尚,刚才啃了一只鸡腿呢,庙里还有几个勾栏的姑娘。
    韩嗣也在这里。
    空见进来躬着腰,低声对韩嗣说道:“淮盐钞已经跌破半价了,要怎么办?”
    韩嗣问:“你在这里多年,淮盐钞能跌到什么价?”
    空见回答:“我感觉两成是底,不可能一文不值。我的意思是等,等淮东盐场给冲了再下手,也不知道这水会有多大,或是当年那样的,怕两成都兜不住底,会到一成半,但肯定不会到一成。”
    韩嗣点了点头。
    他没有跟着韩绛回临安就在等这一天,等黄河大决堤。
    再说扬州府衙。
    李洱到了,没有直接坐下,来到王希吕耳边低语几句。
    王希吕点了点头后吩咐:“传本官的话,各州府准备粮食八十万担,盐五万担。而后八十万担粮食往里掺杂物,树叶、土块、砂子什么的,本官要粮食数量达到二百万担。”
    王希吕的话说完,立即就有官员站了起来大声反驳:“转运使,朝廷一定会下令开仓放粮救助灾民,但这掺砂子的事,下官作不到。”
    “作不到就留下官印。”王希吕也不解释,当真是一点面子也不给。
    升了职的林采站了起来:“下官等一定依照转运使的吩咐去办。”
    “恩。”王希吕点了点头。
    这是韩绛给支的招。
    当然,灵感来自千古第一大贪官的电视剧演绎剧情。
    淮南东路许多好官很不理解,但命令就是命令,他们不理解也要执行,各州府开始在给官仓中的粮食混入各种杂物,把八十万担粮食变成二百万担。
    受韩绛控制早就屯积大量粮食的商人,还有军方也是同样的作法。
    他们手上的粮食更多。
    给粮食里掺砂子,同样的事情也开始在临安城的皇宫内上演。
    出演这一幕的是苏师旦,他是从史达祖处得到的消息。
    苏师旦出例:“官家,臣以为准备百万担粮食,对外宣称二百五十万担,然后救灾,往北运。就在平江府、秀州、明州开始往粮食里掺砂子,到扬州的时候二百五十万担就好。”
    “胡闹。”王蔺站了出来,苏师旦是韩府的人。最近韩府明显与赵汝愚开始和谈,而且有互助的行动,王蔺感觉自已的存在感受到了影响,所以第一个站了出来。
    苏师旦看了一样如同木雕一样坐在上首的赵扩,大声说道:“官家,臣以为每一次赈灾的粮食都会有接近一半流入粮商的仓库,这成为了许多官员谋利的工具,所以臣才要掺砂子,粮食不会买这样的粮食,而灾民有一口吃的便好,不会在乎是什么粮食。”
    赵扩没反应,因为他听不懂。
    苏师旦转过身:“周相公、赵相公,下官认为甚至可以用麸皮、陈米、糙壳。这些东西一样可以填饱肚子,是灾民需要的,是官员不好贪,粮商不敢买的。这样才能保证救活更多的人,而不是肥了一些官,一些商。”
    “还有,下官以为,在灾时谋利者,抄家问斩。”
    周必大听完思考片刻,点了点头:“可以,确实是良策。但却不可公议,也非朝堂之论。可选一人办此事,与朝廷无关,朝廷只是下令救灾。”
    “下官愿往。”苏师旦还没开口,崔壹葉就抢着出头主动接下了这活
    而后,沈羽然也跟上:“下官也愿往。”
    两人淮南东路回来升官了,一个正七、一个从六,办这件事情也算够级别,但还差点。崔壹葉再进言:“下官以为,淮南东路王转运为求灾正使。”
    周必大与赵汝愚低声交流之后,认可了这个建议。
    灾中必须要救的。
    无论是大宋,还是金国。
    一但不救灾,先不说财产损失有多少,仅说人心,必会失。
    有大灾必有大反。
    这是历史告诉当权者铁一般的事实。
    相比大宋这边是李洱六百里加急把消息送回来,只说黄河决口,金中都得到正式的公文更早,比临安城要早两天。
    金国皇帝已经连续两天都在朝堂议事,这会正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后宫。
    李师儿。
    一位深受金国皇帝宠爱的妃子,她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药浴、美酒、美食、美人。
    金国皇帝回到后宫,李师儿亲手捧上一盘海参。
    这东西好,但这一盘是黑色的。
    金国皇帝看到这一盘海参眉头不由的一皱,李师儿赶紧上前,没等她开口金国皇帝就说道:“宋使韩节夫之子,世人皆称其行过百万里,见过天下无数奇珍。他对养生之道深有研究,就临安那边传来的消息,他说过此海参紫色才是帝皇参。”
    李师儿当然知道,因为刘过在她背后。
    李师儿立即回答:“我弟弟铁哥已经亲赴高丽,想来入冬前陛下一定能见到帝皇海参,不过臣妾听闻还有一种,可遇可不求,捕百万只海参得一只。”
    “噢!”金国皇帝来了兴趣,李师儿赶紧说道:“是宋使与我兄弟闲聊之时提及,此参为刺参,通体雪白,名为白玉海参。百万只海参出一只,集百万参之精华为一体。依我们汉人的传说,这是修成精的海参。”
    “这事,好好办,铁哥若办的好,必有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