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页
“古语云,不为最先,不耻最后,咱家虽然才种上苞米,但今年必定是赚的,姚家就可怜喽,那么多地都荒废了,怕是要亏。”
“少将军长于兵事,经营一道毕竟缺乏经验。”
“番邦来的东西,未必都是好的,哪来那么多高产的作物?希望少将军吃一堑长一智,下回谨慎一些,还是不要冒险的好。”
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姚家安安静静地收完了地里的出产。
“什么?出了两种新粮食作物?一种亩产五石,一种超过七石?!”
脸好疼。
这日,皇帝与众臣子在乾清宫议事,事务都讨论得差不多了,但几位重臣还是磨磨蹭蹭没有走,说了一些不算要紧但提上一提也没啥的事情。突然,西洋钟响了起来,到饭点了,本来萎靡的众人精神一振。
得,撞上了,一块儿吃吧。
皇帝命令摆饭,乾清宫里比平时多上了几道新鲜的膳食。
有汤有菜还有炸果子,其中一道是炖肉,与肉同煮的锅子里,有黄色的块茎状食物随着烧开的汤水翻滚,散发出非常诱人的香气。
张首辅认不出是什么,他心中隐隐有了猜测。
“这就是新出的高产粮食,番邦名字似乎是马铃薯,我们有人管它叫土豆或者洋芋,因为有点像芋头,却是洋人带来的。”
张首辅暗道果然,之前他还听老妻念叨此事。“亩产七八石的粮食,不知道是个什么味儿……”他得好好尝尝,回去再仔细告诉她。
他还未说话,另一位重臣抢先道:“那臣等今日是走运了,可以一饱口福。”好像生怕说晚了皇帝就不留饭了。
那道牛肉炖土豆,色泽酱红,十分美味,肉质选取牛腱部位,加酱料炖了许久,已经炖烂了,牙口不好的也能入口,土豆与之同煮,已经十分入味,又烫又粉,咬下去汤汁散开,满口肉香,与牛肉相得益彰。
除此以外,还有炸土豆条、土豆鸡蛋饼,后面看留下用饭的大臣挺多,御膳房又添了清爽土豆丝、土豆丸子等菜色。
“此物确实果腹,听闻长芽了便有剧毒,不能食用。”张首辅心系百姓,打了个嗝,很敬业地评价道。
“不错不错。”
“滋味甚美。”
自此,皇帝总觉得没事跑来乾清宫议事的大臣太多了,还特别喜欢在饭点求见。
“哎呀,上一位同僚时间拖得太长了,我被挤到第二天早上了。眼前有点发黑……”真可惜,一大早的谁没事吃土豆啊,要不要告病呢?
“要不我和你换?早上据说有花生芝麻酥。”
“花生是甚?”
“这你都不知道?就是……”
“听你这番解释,我觉得自己还能再坚持一下。”
“……”
“咦?他怎么拿了一袋东西回去?”有眼尖的大臣发现有内侍跟着一位官员出门,手上帮忙提溜着一袋东西,看着还挺沉。
“你瞧那个袋子上,是不是写了一个姚字?好像的姚家进献的粮食。”
消息灵通的官员道:“听说他要外放到西北,圣人莫不是送了一袋粮种给他?我得去叮嘱他几句,可别今晚就吃完了。”顺便打打秋风,借他一个两个的。
“等等,我也去送送他。”
张首辅:这个朝廷不能好了。
如今气候继续恶化,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朝廷在大败鞑靼海上获利之后,也仍然有一些阴影。
喂饱百姓,没有饥荒,是历朝历代所有官员的首要责任。
毕竟受灾的时候,再多金银都买不到粮食,粮食不够所有人吃,就出了战争,杀掉一多半,说不定就够了。
古代的数次人口锐减,除了外族入侵、朝廷腐败或战乱的原因,很多都与气候有关。
这时,像苞米、花生、土豆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原,恰好可以缓解灾情,尽量养活更多的人口,冥冥之中似有天定,正如不少人说的,天赐神粮。(所以要珍惜现在的每一颗粮食。)
朝廷一番讨论之后,决定在北方重点推广土豆,因为其高产,且十分耐寒,南方各种粮食都可以种,注意规划农时,可种两季。
同时,不少人暗地里吐槽少将军起名的水平,明明是天赐神粮,却充满着乡土气息。(姚晨:或者叫特马豆?)无奈这时土豆之名已经传开,粮如其名,长在土里,形状如豆,被百姓所接受,朝廷就是想改也来不及了。
不知道一颗土豆多少钱,自己的俸禄够买几颗……姚家怕是又要赚翻了……对了,上回皇帝有赏苞米种子,不知道这一次……
众人纷纷将期待的眼神飘向皇帝。
皇帝:哼,又来薅我家羊毛。
皇庄里今年也种了土豆,虽不像姚家那么大胆大面积种新粮,也有十几顷,皇帝于中秋给朝廷大大小小的官员发了节日津贴,用土豆堵住朝廷官员的口,然后提出要北巡,并欲将此定为常例。
皇帝出巡,除了安全和花费上的顾虑,其实也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外族各部的安定,对巩固北部边防有重要意义。
皇帝都御驾亲征过了,似乎北巡也不是大事,这次有护卫保护,还不是去战场,能出什么问题?
朝廷要员对视一眼,默许了。
太后:你们就纵着他吧!
节操不是一下子就掉完的,底线都是一步一步后退而没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