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回 至京师面见皇帝
皇甫嵩抚须笑道:“这骕骦之名,本为雁名。骕骦马得名便是因为其形似雁,毛色如雁羽。不过这匹骕骦毛色雪白,若是一般人还真无法确定。”
刘充点头,单经之前也是说像而已,但是皇甫嵩却很确定的就说出来了,可见皇甫嵩比一般人的学识渊博。
皇甫嵩也有一些羡慕的看着骕骦,才对刘充说道:“由此宝马,长恭日后上战场,就更加安全了。”
得到了骕骦之后,刘充接下来几天都在熟悉骕骦。骕骦马力惊人,速度非常快,全力奔跑起来,单边的马镫让刘充无法稳定身形。刘充只能在改造马鞍,用上双马镫,这样才能在马上坐稳身形。
每天刘充都在熟悉利用骕骦马上冲杀,有一匹宝马的确不同凡响,刘充觉得自己的实力至少增加了一倍不止。
王彦章每日都会随着刘充训练,刘充将白风给了他。骑上白风的王彦章,和刘充实力不相上下!要知道王彦章已经升级到了神勇了,比刘充强上很多。如果刘充不骑骕骦的话,王彦章很轻松能够打败刘充,刘充觉得需要两个自己才能打得过王彦章。
一路上,各地的军队都离开了,返回各地驻扎。等到了河内之后,河内、河东骑兵也返回了自己的驻地。等进入河南尹的时候,皇甫嵩所带领的军队就只剩下七八千人了。
二十日,大军返回洛阳。到了洛阳城外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听说了大军的到来,都在中东门外等候。
东汉洛阳城东西宽六里十一步、南北长九里一百步,这就是九六城的由来。在洛阳城中,大部分都是宫殿,南宫北宫、东宫西宫四个宫殿群,就占据了整个洛阳城的十之七八的土地。剩下的土地,全部都是官员、士兵、太学生还有地主的住处组成。在城西有一个金市,里面住着商人以及手工业者。而剩余的人口则是住在城外,这些人都是农民,耕种城外的土地。
不过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农忙的时候了,而且已经接近年关,很多人都在采买年货,正是人们愿意活动的时候。
听说大军今日回朝,城内官员的家眷、太学生和城外的农民都纷纷集中到了东门之外。
远远就见大军前来,士卒们看到了有人迎接,一个个自豪的昂首挺胸,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看到士卒们英勇的姿态,道路两旁的人马立刻换回来,所谓夹道欢迎就是如此了。
不少人认出了领兵的将领,“那个好像是宗校尉。”
“我看到皇甫中郎将了!”
就在这个时候,在士兵当中有十余骑慢慢行来。当头的一骑是一匹高大的白马,在马上端坐着一个英俊的将领。
这将领生的英气十足,面白如玉,浓眉大眼,唇红齿白,双目有神,非常惹人喜爱。
人群当中不少女眷看到这个将领,不由得两眼放光,纷纷翘脚,想要将他看个清楚。
只见他被背宝剑,马挂长戟,铠甲整齐,长发高束,骑在马上,威风凛凛,不怒自威。
不少未嫁的少女都眼睛放光的看着他,这样的风流郎君才是她们心目当中的人选。
在人群当中,一个青年和一个少女也在人群当中寻找。少女看着军队不断过来的士卒,对身边的青年问道:“大兄,可曾看到叔父?”
青年和少女都是一身裘衣,看样子家里应该很富有。青年眼中望向士卒当中,也有一些焦急,因为军队全部过来,要是没有看到叔父的话,就说明叔父可能出事了。
班师回朝的时候,就是很多人接亲友的时候。青年虽然心里焦急,但是却没有说出来,而是耐心的对妹妹说道:“还未曾,应该是在后面。”
“我看到了,叔父在那边!”少女突然指着军队当中说道。
青年跟着看过去,也发现了叔父。他脸上也露出了欣喜的神色,然后他突然眼睛一亮,突然发现叔父后面有一匹高头大马,上面坐着一个青年。
少女也看到了这个青年,眼睛也被吸引了过去,目不转睛的看着他。
这个青年自然就是刘充了,面对长长的人墙,他心里不由得有点紧张。面对十多万的敌人,他从来都没有紧张过。
两边人群的眼光绝大多数都停留在刘充的身上,骕骦太过于引人瞩目,而他本人也引人瞩目,想要不吸引人目光都做不到。
虽然迎接的人墙很长,但是终究有走完的时候。刘充终于来到了中东门,过了中东门之后,军队就开始各自进入驻地。北军驻扎在洛阳北部,吴匡过来和刘充说道:“长恭完事之后,可以来永和里找我。”
永和里是在城北的居民区,这里住着官员和地主,是洛阳良家居民区。
“等我觐见陛下之后,便去拜见吴都尉。”
和吴匡告别之后,刘充就跟着皇甫嵩向南宫的北门而去。到了本门,诸人下马,刘充将骕骦交给王彦章,将描金戟和太阿剑都交给亲兵拿着。
虽然剑可以带进皇宫,但是近大殿之前也要解下来。所以刘充干脆就全部都解下来,省的费两遍事。
跟着皇甫嵩进入南宫,刘充就看到南宫当中有五排宫殿,鳞次栉比,井然有序。
这些宫殿豪华富丽,门阙高耸,南宫朱雀门的门阙在四十五里外的偃师县都能看到。
从北门进入之后,中间第四个宫殿便是崇德殿。崇德殿是皇帝议决军政大事的地方,此次皇甫嵩平叛归来,当然要在崇德殿接见功臣。
此次觐见皇帝的功臣有十余人,都是功勋卓著的人,其中就有皇甫嵩、宗员、刘充还有刘备,其中刘备是因为下曲阳夺旗之功才入选的。
在进殿之前,众人换上礼服,也就是祭祀的时候穿戴的衣冠。换好了衣服之后,刘充等人在殿外等待,因为不足两千石,是不能随便进宫殿的。
等了两刻钟左右,才有宦官前来传旨:“宣诸校尉、都尉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