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一百五十一章 开封遇李岩

      见路边有一个卖大碗茶的,刘光祖便走过去。
    花三文钱买了三碗茶,端起其中一碗,咕嘟咕嘟的喝了下去,赵国华和牛欢也口渴了,便也端起碗喝光了碗里的茶水
    用手抹了抹嘴,刘光祖说道:“说起开封的名胜古迹,那就多了,有大相国寺、包公祠朱仙镇岳飞庙、重阳观、天波杨府等等。”
    “大相国寺,是不是鲁智深在过的那个?”牛欢兴奋的问道。
    他原来为城里的一个茶水店铺送过柴火,听里面的说书先生说过一段鲁智深在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的故事,故此对大相国寺这个名字映象极深。
    “对。就是这个大相国寺。”刘光祖笑着道。
    牛欢一听,高兴极了,拍掌说道:“好,那我们先去大相国寺,然后再去其他地方。”
    “那重阳观是不是和全真教的教主王重阳有关系?”赵国华问道。
    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许多关于全真教的故事,赵国华所以记得全真教的教主王重阳。
    “将军没来过开封,怎么知道这些?”刘光祖惊讶的问道,赵国华笑而不答。
    见状,刘光祖也不便追问,继续道:“重阳观,是为纪念全真教创始人王喆(王重阳)而兴建的。金末重阳观已毁。元太宗五年,全真教徒受丘处机遗命,重修重阳观,历时近三十年,规模宏伟,殿宇壮丽,元帝赐名“大朝元万寿宫”元末又毁于兵火,仅存斋堂一座。明洪武元年,更名延庆观。”
    “好了,我们走吧,先去看看重阳观。”赵国华说道。
    于是三人便向重阳观走去。重阳观位于开封市包公湖东北部,是为纪念道教中全真教创始人王喆(王重阳)在此传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的道观,它东邻大相国寺,西邻包公湖,南接开封府,元太宗五年(1233年),全真教徒受丘处机遗命重修重阳观,历时近三十年,元帝赐名“大朝元万寿宫”,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延庆观,与北京的白云观、四川的常道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名观。
    看过了重阳观,赵国华道:“看来王重阳果然有个弟子叫丘处机。金庸没有骗我。”赵国华说道。
    “金庸是谁?他怎么知道这些?”刘光祖问道。
    笑了笑,赵国华说道:“金庸是一个高人,几百年才出山一次,有缘分才见的到他一面。”
    “啊?几百年才出山一次,那不就是仙人了?”刘光祖说着,惊讶的张大了嘴。
    点点头,赵国华道:“差不多,也许是吧。”
    “那将军见过他了?”牛欢吃惊的问道。
    赵国华神秘的笑了笑,说道“没见过,只是读过他写的书。”
    刘光祖一脸崇拜的道:“将军居然读过仙人写的仙书,怪不得打仗那么厉害。”
    听了这话,赵国华差点笑了起来。不过他忍住了笑,岔开了话题。
    出了重阳观,又走向了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门口就热闹多了,有各种杂耍在表演,能看到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热闹非凡,许多小贩在卖各种小吃在卖。
    “卖了!卖了!开封灌汤包子、炒凉粉、锅贴豆腐”……
    “卖了!卖了!冰糖熟梨、杏仁茶、江米切糕”……
    “回民羊肉汤、东华乍、卖了!卖了!”……
    一声接一声的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香味甜味混杂一起,让人直咽口水。
    听着牛欢咕嘟的咽口水声,赵国华一笑,说道:“看来我们该吃饭了。走,找个地儿吃饭去。”
    “这话说的太对了,我早就肚子饿了。”牛欢揉着肚子说道。
    几个人四处一看,见包公湖便有一个二层的酒楼,里面人出人进,猜拳行令,热闹喧哗
    人员进出多的饭馆菜一定好吃,这是他后世的经验。于是他带着牛欢和刘光祖走了进去
    “客官请上座。”一个肩头搭着毛巾的店小二招呼着,满脸堆笑的迎了上来。
    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嘈杂热闹的一楼,赵国华道:“我们要雅座,价钱好说。”
    一听这话,店小二知道来了有钱的主,于是腰更弯了。
    躬身在前引路,把赵国华等人引进了二楼。
    进了二楼,里面有一个年轻书生正在喝酒,桌子上有四、五个菜,一个仆人打扮的人陪在一边。
    赵国华走过去,站在窗子边,便看见包公湖清澈的湖水,小风吹起湖面上一层层的微波,一股水汽迎面飘来,十分的凉爽。
    送上香茶,店小二一脸笑容的躬身问道:“三位客官吃点啥?”
    “你们有些什么好吃的?”赵国华笑着问道。
    店小二笑着道:“这就多了,庞记桶子鸡、沙家牛肉、开封套四宝、三鲜莲花酥、五香兔肉、风干兔肉、五香羊蹄、酱瓜鸡丁、菊花火锅、芝麻翅中翅、黄焖鱼……”他一口气报了一大串的菜名。
    “每样来一盘。”牛欢说道。
    “好咧。”店小二答应着,笑容满面的下去喊菜去了。
    就在等菜的功夫,三人聊起了开封的历史。
    刘光祖说道:“开封不愧是八朝古都,名胜古迹众多,吃过饭后再带你们去包公祠看看,可惜,我大明现在没有包公,否则朝局就不会如此乱了,国事也不会如此艰难了。”
    这时,“啪”的一声响,吓了大家一跳。
    转头一看,见是邻桌的书生在拍桌子,只见他右手放在桌子上,一脸的忧愤抑郁之色:“想我李信满腹才华,又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可恼啊,可恼……”。
    仆人劝道:“公子,少说两句吧。吃过饭,我们回家吧,都已出来半个多月了。”
    “难道他就是娶红娘子那个改名李岩的李信?”赵国华暗自寻思。
    这时,他想起李信的父亲好像是叫李精白,于是起身问道:“这位公子,请问令尊可是名叫李精白?”
    “你怎么知道我的父亲?”李信惊讶的问道。
    因为他对面前这几个人一点映象也没有,他不知道这些人怎么会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可是看这几个人又不像官府的探子。
    “哦,在下是听一个河南府的朋友说的,他的名字叫李再发,怀庆府的人,人称马见欢。”赵国华口气自然的说道。
    他总不能说我是从《李自成》这部小说里知道的吧。
    听了这话,李信这才恍然:“原来是他。这人我听说过,是个不错的兽医。”
    “既然李公子也知道他,那么李公子也就是我的朋友了,那就请过来喝两杯如何?”赵国华笑着说道。
    “好。”李信豪爽的答应着走了过来。
    李信,河南开封府杞县人,天启丁卯年举人。明末李自成农民军的重要将领,参加农民军后改名李岩。其父李精白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崇祯初年被削职为民,但李家仍是杞县的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李信读书很用功,年纪轻轻就中了举。
    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济穷人;又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他的性格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交朋友,他在杞县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
    “客官,酒菜来了。”店小二说着,满脸堆笑的和两个伙计端着三个木盘走进来了。十来道菜很快摆满了一桌子。
    倒好了酒,赵国华道:“在下赵国华,江西人氏,慕名到这开封游玩,能结识李公子是人生一大快事,来来来,你我干一杯。”说着,赵国华仰脖一饮而尽。
    见状,李信微笑着也仰脖一饮而尽。
    酒酣耳热之际,李信又用筷子击碗唱了起来:“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待他唱完了这首岳飞的满江红,赵国华道:“李公子,听说你是文武双全,不知你对当今大明的时局有何看法?”
    摇摇头,李信道:“只能说稍有涉猎而已。至于当今的时局,只能用两句话概括。”
    “哪两句话?”
    看了赵国华一眼,李信语气沉重的说道:“内忧外患,危如累卵。”
    微笑着赞赏的点了点头,赵国华心说;“果然不愧是李岩,确实有一定眼光。”
    “那李公子认为我大明最大的敌人是谁?是流寇还是关外的鞑子?”赵国华问道。
    沉吟了一阵,李信道:“我认为是流寇。关外的鞑子要的是人口和财货。”
    看了看他,赵国华心道:“看来他的眼光还是有历史局限性啊。”
    见赵国华不说话,李岩知道他不认同自己的看法,便问道:“赵兄好像另有说法。”
    “是。在下确实不太赞同公子的看法。”赵国华说道。
    拱了拱手,李信一脸认真的说道:“请赵兄赐教。”看着他,赵国华问道:“我问你,一个国家要强大,需要些什么条件?”
    “贤明的君主,强大的军队。”李信思索着回答道。
    “还有吗?”赵国华问道。
    摇了摇头,李岩道:“应该是没有了。”
    看了看刘光祖和牛欢,赵国华问道:“你俩呢,也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