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四八六章 天启八年

      在朱由校的身后,跟着的是魏朝。
    两人一起向前走,步履轻松、脚步轻快,一副闲逛的模样,看得人有些羡慕。
    其实,在这四年里,朱由校根本就什么事情都没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整理朝堂、调整官员,同时也在引导思想。
    在其他的方面,朱由校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动作,这使得朝廷安稳了四年。
    虽然各地天灾人祸不断,但是因为朱由校给力,反而没有闹出什么乱子来。
    经过四年的发展,大明颇有一些太平盛世的感觉,这让朱由校的威望上涨了不少。
    不过,对此朱由校也不甚满意。到了今时今日,有些事情可以正式开始做了
    天启八年,这个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出现的年份,自然要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到后面去看看吧。”朱由校一边溜达,一边对身边的魏朝说道。
    两人转了一个弯,沿着皇家书院的路向后面走了过去。
    这条笔直的红砖路,说起来当初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因为在道路的两旁有不少塑像,这是跟旁边的青砖路学的。
    青砖路那里供奉的都是一些先贤,被人称为先贤路。
    而这条红砖路上,旁边的雕像全都是大明的名臣,被人称为名臣路。
    名臣路一出来,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先贤路没什么好说的,这里是皇家书院,供奉先贤自然是应有之义。
    而名臣这种东西,那自然是不一样的。现在入了名臣路,想到将来皇家书院传承下去,这个人的塑像就永远在这里展示给后来的读书人看。
    家里有亲戚或者长辈在这里被展示,士子自然心里面有荣耀,在朝中做官或者读书人,自然也想呆在这个位置上,让后人好好地瞻仰一下自个儿。
    朱由校没有搞一刀切,在各地的皇家书院当中,同样也有这样的名臣路。只不过塑像塑的不是京城的名臣,而是他们本地的名臣。
    这些地方名臣由各地方报上来之后,朝廷核查之后批准,然后会在各地的皇家书院当中建造,为本地的读书人塑造一个榜样。
    除了塑像之外,在塑像旁边还有一个碑文,上面记述了他们的为臣过程。
    走在这条路上,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无论是在这个时代还是在后世,华夏人对这种东西看得都非常重,这应该算得上是一种传承,只不过在后世演变成了博物馆等地方。
    比较有名的就是太祖的纪念馆。人们进去之后,自然肃然起敬。
    朱由校两人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穿过名臣路之后,转了一个弯,便来到了后面的一个院子。
    院子门口的牌子上写着:
    齐贤馆。
    齐贤馆是朱由校三年前建立的一个地方,在这三年当中,也是出了很多东西。
    如果说百工院是大明的科研机构,那么齐贤馆就是大明的思想科研机构。
    这三年,在齐贤馆出了不少好东西,可以作为大明思想指导的东西,比如四民论、法理论,再比如现在十分流行的天功论。
    这也是朱由校必须要改变的。
    如果要弘扬科学知识,那么现在所存在的天人感应的学说就成了这条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天人感应学说赋予了皇家无比的威严,同时也限制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想要弘扬自然科学,自然要跳出这个藩篱。
    所以朱由校要与天人感应做切割,跳出了天人感应之后,为自己寻找到一条帝王合法的路线。这个自然就是天命论。
    与之前朱由校弘扬的东西一样,只不过之前吵吵闹闹,这一次正式被册封为国策了。
    朱家之所以能够做皇帝,那是因为朱家对这个天下有功。上天酬劳老朱家的功劳,所以才会让老朱家做皇帝。而大臣们的功劳,由老朱家来封赏,这叫代天行赏。
    与天人感应做出了切割之后,齐贤馆就大力地弘扬自然科学,这两年这些东西传出去不少,给大明带来了不少的冲击,算得上是思想界的变革。
    毕竟金尼阁带来的七千本书,加上朱由校收来的一些东西,可以弥补大明很多的不足。
    比如地球是圆的,比如各种各样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
    这个改革可以说是生根发芽,随着朱由校的鼓励和推广开始大放异彩。尤其是在皇家书院当中,更是让很多人痴迷。
    毕竟这学问是要弘扬的。朱由校之前开过一个理学院,效果却并不明显。不过没关系,诱之以利也就是了。
    朱由校当时就下了圣旨,凡是理学院毕业的学生,直接赐进士出身,还能封官。
    虽然又有人不信,但是实打实的吸引了不少人。
    而且朱由校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到时候能够让自己任用的官员也就越来越多。
    技术官僚意味着什么,朱由校的心里面很清楚。
    迈步走进齐贤馆,朱由校很明显能听到里面的争论,他也没有过去的意思。
    朱由校到齐贤馆这里来只是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没有和这些人说什么的想法。
    要知道,这些人每个人都有自我独特的思想,在这里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现在已经有人将古籍翻出来了,开始精挑细选各个学派的学术,找到有用的便会拿过来,随后会套上一个孔家学说的说法就拿去传扬。
    现在这些人干这种事情,已经是驾轻就熟了。孔子彻底成了一个小公主,可以任由人打扮。
    这样的事情朱由校也无所谓,当初掀起这种风潮的人就是他自己,现在颇有一种大明文艺复兴的感觉。
    有用的东西拿就是了了。
    几千年的古老智慧,在这一刻焕发了生机。
    朱由校也乐于见到这种情况。背着手往前走,他脸上一直很高兴。
    穿过齐贤馆之后,朱由校两人很快就来到了图书馆。
    走进图书馆的大门,朱由校发现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这里是严禁喧哗的,甚至连说话都要压低声音。
    图书馆的院子很大,或者说是非常的大。院子里摆放了不少石桌石头,栽种着不少绿色的植物。
    很多学子都坐在石桌旁翻动着书籍,脸上的表情严肃而认真。
    朱由校还看到了不少老人,同样在捧着书集皱着眉头看着。
    这里是皇家图书馆,除了皇家书院的学子之外,还有很多进城的人过来。
    一些有名的读书人,还有朝中的大臣,他们全都有许可证。
    不可能把所有人都阻挡在外,如果是那样的话,这里就成了皇家书院的图书馆,而不是大明的皇家图书馆了。
    之所以要限流,无非就是人太多都想来。图书馆这种地方被人挤爆的话,现场可不怎么好。
    最重要的是要限制进来的人流,不能够让他们把书偷出去。要知道,觊觎大明皇家图书馆图书的人那可不是少数。
    不过朱由校也让人印刷了一些通行版售卖,这里也分了一些位置。越是重要的书籍,需要的借阅等级也就越高。
    朱由校背着手溜达,这里的书他也没有什么看下去的意思,而是转身向后面走了过去。
    穿过回廊之后,朱由校来到了一个小院。
    到这里,他的面容就严肃了起来。
    迈步走进去之后,朱由校看到了门口的卫兵。
    朱由校走过这么多地方,也没有像这个地方卫兵这么严密。
    简单的一个地方却显得非同寻常。
    不过朱由校却无所谓;依旧迈着步向里面走。
    反倒是那些卫兵,见到朱由校之后,直接跪倒在地上向朱由校行礼。
    显然这些人认识大明的皇帝,也可见朱由校经常到这里来。
    迈步走了进去,朱由校就看到了里面来来往往忙碌的人们。
    这里才是大明学问的天下,是大明学问的聚集之地。
    为什么要这么说?
    因为这里是给朱由校编书的地方。
    主持的人叫做王徴,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娶了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做妾。
    现在这个妾应该有十八岁了吧?或者二十多岁?
    朱由校已经没关注了,反正老头现在也没生出儿子来。显然他生不出儿子来,不是妻子的问题,而是他自个儿的问题。
    在学了自然科学之后,尤其是学了西方传过来的医学知识,特别是朱由校让他编写的一些知识,王徵有时候就会后悔。
    用王徵的话说,这么大的一个年纪娶那么小的一个妻子,已经在作孽了。至于他对天主教的信奉,现在已经没有那么虔诚了。
    原因也很简单,朱由校让王徵编写了一部天主教的史册,清清楚楚地把整个传教历史展现在他的面前。
    鲜血淋漓、乱七八糟,什么赎罪钱,什么十字远征,反正都写。
    于是王徴就知道了一件事情,天主教与佛教和道教没什么区别。至于他喜欢的那些东西,也和宗教没什么区别。
    用陛下的话说,这叫自然科学。当初这些人传教的时候,可没少用自然科学忽悠。
    朱由校告诉了王徴之后,王徵这个人就彻底改变了信仰,现在是科学神教的坚定信仰者。
    朱由校派王徵到这里来修书,修的不是普通的书籍,而是后世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