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此面又长又宽,何不大碗食之?
马姑娘家的饭堂有两个,一是做工人帮闲们吃饭的地方,马姑娘自己的院子里,在她闺房旁边有一个小小的房间,那是她曾吃饭看书的地方。
她请李寇入内,李寇也不知什么避讳,进了门只看到一张清洗干净的黑漆四方的桌案,对面各摆开一张椅子。
马姑娘道:“富贵人家多有分餐的桌几,我这里也不讲究那么多了,你可莫取笑我。”
李寇奇道:“有桌有椅还要什么才不让人取笑?”
“那可多得很。”马姑娘回头吩咐跟着的妇人,“根生嫂不用伺候着,把温好的饭菜送来就是。”
根生嫂答应一声连忙去了后头厨房催促,李寇与马姑娘坐着先说话。
李寇问她怎么保住这么大的院子:“王氏贪鄙怎么会放过这么大的一处院子?”
马姑娘取茶盏要煮茶,闻言不以为意地道:“这是我家先祖在渭州当差时候留下的,当初也未曾陪嫁过去,他们以何理由所要呢?若真如此,衙门里正好夺了他们的粮行,此乃律法所定的事情。”
是吗?
李寇并不以为她说的是唯一的理,她若没有别的帮手恐怕不能这么利索地从王氏脱身的。
这且不用管,李寇先请教做小本生意有什么要注意的。
马姑娘笑道:“少君要租个铺席发卖还是要沿街叫卖,定了才好计较。昨日少君说要沿街叫卖,那也简单得很,每日需三十五文大钱,交给了市易务之后官府也不管,只消莫要出事,谁也不会为难。只是少君要卖熟食恐怕须订做车子,我这里有几辆独轮木车,怕不够用。”
独轮车肯定是不能用的。
李寇在仓库里找到不知哪家的小吃小推车,四轮的那种,大多见于大学校门外的小吃街,底下装煤气灶,上头可以做面食和小吃,那是铝合金的车子,轻巧多功能十分便利,用来做小本生意很合适。
只不过贸然拿出去怕要被人看热闹,李寇可不想因为一台小吃车而跟人闹矛盾。
他需要按照小吃车自己设计一款适合这个时代的小推车,有四个木轮子就够了。
只是他并不擅长木工。
小的时候,家里的家具之类都是村中木匠帮忙,等家里条件好一些了要盖房,李寇已经在城里上学了,周末能回家时,他也帮着做些事情,倒也学了几招,只是他在木工上天赋有限,动手的机会也实在太少了。
记得那会儿天老是下大雪,他回到家里,弟弟总是拦着不让他去帮忙,还说:“哥哥的手是捉笔杆子的不能干粗活,我来。”
再后来一家人努力搬进了城里,爸妈一年没有休息的时间,每到周末,兄妹三人就做作业完了自己做些玩耍的东西,小弟总是能用很多无用的木头铁条制作出好玩的东西来。
李寇自然也跟着学了一些,学习和练武他管弟弟妹妹别的都是弟弟妹妹管着他。
想起家人李寇不由难受,连忙暂且压下思念,他问马姑娘何处找木匠。
马姑娘笑道:“我这里可养了不少做工人,造屋难造个车子易,只是不知少君要甚么车子?”
李寇便取中性笔芯一支,捏在手里勉强画出个四轮平板车,又在上头仿照小吃车画了案板与遮阳板,又在一旁画了底层板和遮阳板的厚度,在案板上画出锅灶,他要用蜂窝煤自然不能用煤气灶的设计图,索性只画一个窟窿,忽然抬头问道:“此时铁锅口径都有多大的?”
他看过客栈后厨的锅灶,却没有问口径大小。
当时是忘了。
马姑娘在对面正好奇看他手中的中性笔芯,见问笑道:“有的六印,有的七印,也有八印大锅,少君野心能有多大?”
她笑吟吟看着李寇,全然一派打趣的口吻。
李寇心道原来这个说法宋代已经有了。
印,现代已无多人用了,几十年前的农村经常见,常见于买锅的时候,一般而言,没有一印的锅,最少二印,最大的不知,常见的多以五六七印为常。
有人说,印是古代仞的发音,流传下来便成了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李寇记着小妹就辩驳过,她说古代的仞多以周代为标准,而周代一仞足有七尺甚至八尺,谁家买锅要那么大的?
李寇就记着六印的锅直径约五十八厘米,七印六十二,八印六十五。
他手头有各尺寸的锅,甚至还有平凉方言里叫钢种锅锅的铝合金锅。
李寇便设计两个灶台,下以铁皮或黄泥做的火炉为火源,上头安放两个大小不一的锅就行了。
设计图成,李寇交予马姑娘请她照看。
马姑娘哪里见过这样的设计图,她瞧半晌才说:“若能作价便宜倒也可以拉起一个生意。”
这人脑子里想的都是生意。
李寇笑道:“那是你来开发的事情,你这里有的是木匠师傅,只怕也要供应我些木料。”
“容易,用过早膳我与你同去,或可能使木工做工人自食其力,他们也清闲。”马姑娘放下图纸,在李寇对面端庄坐下了。
根生嫂带着两个健壮妇人,木盘中托着几样饭食来了。
李寇一看又是肥肉咸菜,当时摇头道:“你们把好饭吃糟蹋了。”他竟卷袖子要亲去后厨,“等我片刻,我看你们这面片——哦,应当叫馎饦,既没有辣子,也没有臊子,今日请你们吃一顿大碗宽面。”
马姑娘险险从椅子上摔了下去。
他竟真要从这小本生意里挖出点油渣?
“我只当他说笑呢。”马姑娘连忙要跟上去阻拦。
若教外人知晓李寇在她家为她做饭,她还要活人不了?
李寇站在廊下左瞧瞧右看看,他又不知人家的伙房在哪里。
马姑娘追出来劝勉道:“少君怎么可以亲手下厨?”
“你要愿意,可来帮厨啊。”李寇道,“天下哪里来的男子不下厨的道理?”
这可是他不知道了。
中学课本里“熟读并背诵”的常客苏东坡老先生,本身就是一个烹饪高手。
他幼子苏小坡也是个烹调行家。
苏东坡贬谪海南的时候,苏小坡陪着去的。
那时候,海南岛上鲜花盛开,毒虫横行,苏东坡的日子可谓相当凄苦,据说不是苏小坡精心照料变着法儿地做好吃的,只怕老先生是要啐曾吟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当年的自己一脸口水。
所谓男子下厨就低贱之类的话,恐怕还得两三百年才盛行起来。
马姑娘便好笑的驳斥道:“少君从哪里读的歪书?圣人说‘君子远庖厨’也是不忍见杀生而已,当朝多少名臣将相本都是烹调的高手?我只怕人家说,少君在我家做客,反要亲自下厨,无端教人笑话。”
至于其他的不足为虑。
马姑娘目视李寇还不及她高的身材,心里已不知笑过多少回。
他这么一个年少任侠的人哪里知“洗手调羹”的意义?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