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母妃到了
三日后朱厚熜接到一个消息,自己的母妃蒋氏即日抵达京城。欣喜之余朱厚熜开始泛起了嘀咕,这满朝文武,估计又该反对了,朕要如何才能让满朝文武同意朕。
“传礼部左侍郎汪俊,吏部左侍郎袁宗皋,右侍郎廖纪,兵部左侍郎王守仁进宫商议”。
四人急匆匆进宫,见到朱厚熜后还未行礼便被朱厚熜拦了下来,
看着四位心腹大臣,朱厚熜有些满意自己的杰作,才短短不到月余。至少自己在朝中已经有人能说上话,下一步便是想办法将几人扶正,送入内阁,那时朕才能真正的在六部九卿中有话语权。
“四位先生,朕母妃即日即可抵达京城,诸位有何想法”?
四人自然明白朱厚熜想的什么,他们虽然亲近皇帝,但始终还会保留自己的小心思。汪俊拱拱拱手,“陛下,老臣觉得此事可发旨内阁,由内阁主持”!
朱厚熜早知如此,失落的叹了口气,“朕母妃像来高傲,若是让她得知大臣会以藩王妃礼仪代之,定会折回安陆州。身为子孙且能看着母妃受苦”!
一直未说话的王守仁眯着眼,“陛下,微臣承蒙陛下不弃,委以重任,心中时恐难安,此事说简单也简单”。
“哦,何简单法子”?
“此事若是发往内阁必定被驳回,与其如此不如陛下发挥自己的优势”。
“朕的优势”?
王守仁轻咳了一声,朱厚熜急忙让人递上茶水。众人莞尔一笑,与小皇帝相处久了,便会明白小皇帝其实看似睿智,却还是顽童一人,他不会介意君前是否失仪,只要你能真心辅佐。
王守仁抿了一口茶水,“陛下的优势不就在眼前吗”?
“啊”?
“请问陛下今年寿数”?
“一十有五,这有何解”?
王守仁笑了,“没错,虽说陛下乃是天子,一言九鼎。但陛下毕竟年纪尚小,完全可以插科打诨。来个死不从命,只要到时候太妃一哭一闹,那时满朝文武也是无法,文臣最在乎的气节,最不在乎的也是这个东西”。
“这...”
汪俊冷哼一声,“王守仁你个老混蛋,平日里与你学术不同也就算了,我就说,你这心学简直是欺世盗名。哪里有给陛下出如此馊主意,你让陛下颜面何在。难道君辱臣死的道理你都不懂,难道在你眼中文臣就是如此没有气节”!
王守仁翻着白眼,“汪抑之你都明白,你可是礼部左侍郎。损失你觉得不妥,你来给陛下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招数”。
众人看向朱厚熜,竟见朱厚熜满意的点了点头,“没错朕年纪尚幼,确实说话有欠周密之处,这有时一上倔脾气,谁也拉不回来”,说完朱厚熜神秘的笑了笑。
“善”!
果然朱厚熜发往内阁以皇帝后名义入宫,直接被驳回。
第二日廷议,朱厚熜再次领教了杨廷和在大臣中的威信,一场廷议除了朱厚熜这四个在文人眼中的卑鄙小人支持外,竟然全票反对,并且决议令朱厚熜认母妃为皇叔母。
朱厚熜勃然大怒,直接愤怒离堂而去。
京城百里外,新建伯王守仁早已备好銮驾等候于此。
“前方何人”?
“臣乃新建伯王守仁,添为吏部左侍郎,陛下特命微臣再次供应王妃”。
“王妃,胡说,哀家儿子是皇帝,哀家竟还是王妃。哀家听说你们让陛下认我为皇叔母,哀家只是妇道人家,从来只听说宗族为了延续香火过继子嗣,还从未听说有臣子强令皇帝改生父。此乃大逆不道之举,你们这些朝臣若是不认,哀家何必再此碍眼!
难不成让哀家以王妃礼进皇城,这至哀家于何地。这皇宫不去也罢,打道回府”。
王守仁早知如此,“王妃稍等,容臣回去商议”!
朱厚熜在乾清宫内暴跳如雷,内阁此时同样一阵肃穆。
杨廷和有些质问毛澄,“毛大人你是礼部尚书,这王妃入宫,以何身份入宫”?
毛澄翻着白眼,“你都说是王妃了,那还能是何身份”。当然毛澄不能这样说,这是他们士大夫与皇权之间的博弈。一旦承认王妃皇帝后身份,那兴献王身份便不得不摆在眼前。
“按照汉宋旧例,陛下本该人孝宗为生父,这兴王妃进宫万万不能以皇帝后身份进宫”。杨廷和已经定下了基调,此事一旦被皇帝驳回,自己在朝堂内的微信将会荡然无踪。
现在皇帝拉拢汪俊四人已在朝堂上有些话语权,一旦此事再被攻下一城,那自己四朝元老,两朝首辅的地位将彻底失去威信。这是杨廷和不能见到,同样也是杨廷和不允许出现的。
可以说事情闹到如今的地步,与杨廷和有很大的关系,为了验证自己权臣的权威,新皇必须按照内阁的安排行事。这也是同样从明宪宗之孙中选择,杨廷和会选在朱厚熜来继承皇位,看重其实是他一十五岁的年纪。在杨廷和眼中,与其他两位候选人比起来,他才十五岁,最是能操控的年纪。
杨廷和沉吟了会,将所有人目光吸引,“诸位,杨某自认执掌的内阁以来,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懈怠,有负先皇所托。如今陛下年幼,正是需要我等老臣辅佐之时,切莫让小人左右了陛下”。
毛澄认同的点头,“就说那汪俊,本以为同时三朝老臣,相互间本该扶持。没想到那汪俊是如此小人,如今公开与毛某叫板,我这礼部都快成他汪家开的了”!
“你那礼部还好,我这吏部左右侍郎沆瀣一气,已经完全把王某架空了,杨大人你要想想办法啊”!
“王大人切莫急切,你可是堂堂吏部天官,六部之首。若是几个侍郎都搞不定,杨某看你这吏部尚也快赶到头了”。
“杨大人你一定要帮我”。
这王琼是出了名的奸佞小人卖官鬻爵,培植亲信,整个吏部被搞得乌烟瘴气,杨廷和若不是需要政治盟友,早就将其提出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