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三百章 深化改革

      平辽灭奴的胜利,不仅是消除了心腹大患,更能让皇帝放开手脚,专心于内政的改革。
    在一个穿越者看来,大明积弊丛丛,处处都要进行改革,以使国家重焕光彩,傲立于世界之巅。
    是的,别看目前的内政有了很大起色,能够支撑起辽东灭奴和西南平叛的花费。而且,并没有给百姓增加负担,反倒是在不断地减轻。
    但包括皇帝在内,谁都知道巨额的军费大部分是从哪里来的。说白了,皇帝是在劫富,虽然尽量做到师出有名,但这样的财政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
    一个大帝国要正常运转,还要向外争夺生存空间,财政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钱,啥也干不成。
    嗯,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钱,这是国家长期发展、民众安居乐业的首要条件;
    水师的扩充需要钱,光是舰船火炮,就是长期而巨大的投入。应该边扩充,边收益,才是良性循环;
    平辽之后的辽民安置,重建家园,也要投入资金和物资。且至少要免赋税一年,辽民才可能达到自耕自食;
    大灾害的脚步已经临近,要相对平稳地渡过,数年甚至十数年,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的灾民,所要花费的钱财比平辽还要多上数倍。
    皇帝拿出了自己的计划表,又重新一一捋顺,分清先后、大小。尽管有些工作可以暂缓,但却要开始进行,不能继续拖延。
    比如左光斗调任河道总督,正在河南考察,并上呈了奏疏,说到了几处紧要的水利设施。
    皇帝也知道灾害期间以工代赈最省钱,可既是紧要工程,哪能等到那个时候。所以,他还是让户部拔调了款项。
    “皇爷。”王体乾抱着一撂奏疏题本入殿,禀报道:“郑芝龙、吴铮奉召觐见,正在殿外等候。”
    皇帝点了点头,把桌案上的文件收起,开口道:“宣。”
    郑芝龙和吴铮分别在海商总会和江南商会任监察官员,几年来干得不错,没有贪赃枉法之事。
    如今奉召入京,二人也知道皇帝另有任用,升迁是基本可以确定的事情。
    进到殿内,二人跪倒叩头,山呼万岁。
    “免礼,平身。”皇帝声音缓和,面容和熙。
    二人谢恩之后站起,躬身而立,静待皇帝交代差使。
    皇帝沉吟了一下,开口缓缓说道:“你二人监察商会,能够奉公勤谨,兢兢业业,朕心甚慰。”
    “市舶司的工作虽有起色,但还甚是粗疏,需要更加细致的规章制度,需要象二卿这样勤谨敬业的官员去管理……”
    尽管皇帝这几年来一直在按照计划兴利除弊,也见到了效果,但时间尚短,还不够完善。
    简单地说,皇帝在某些领域要深化改革,在某些方面则是刚刚开始。
    比如市舶司,离皇帝心目中真正的海关,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再比如吏转官,也跟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和晋升,有着更多要完善的地方。
    而大明收入最高的市舶司,现在要数上海和广州,郑芝龙和吴铮便是要被派到这两个地方。
    其他地方的市舶司,吏部也报来了任命名单。有原职留用的,也有履新就职的。
    “监管、征税、查私,这是最主要的三项工作。海贸大兴,是可以预见的,关税也将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
    皇帝并不奢望大明的市舶税收能达到宋朝那般惊人的数量,但现在的收入状况,却显然不能令他满意。
    细化机构,细化职能,市舶司暂时归属户部,但早晚是要单独划分出来。
    而最先从六部独立的部门,却是国家税务总局,主管税收工作,职级与六部相同。
    可以看出,皇帝最关心的是经济,也就是大明的钱袋子。只要有钱,无论是国内建设,还是军力扩充,抑或是恤民措施,都能够放手去干。
    郑芝龙和吴铮用心听着,都知道皇帝爱财,可却不明白皇帝的宏图大业。
    说了半晌,皇帝才命人搬来绣墩,给了二人了不得的礼遇。按他们二人的官职,哪会想到能在皇帝跟前捞个座儿?
    “谢万岁恩典。”二人施礼之后,才恭谨而小心地坐下。
    皇帝命宫人把相关文件递给二人,说道:“这是朕草拟,又经过众臣商议。你们拿回去,到海关总署和同僚们再细细商议研究,修改完善后呈给朕看,才算最终确定。”
    其实,这样的工作并不需要皇帝耳提面命。但皇帝已经知道了什么叫皇恩浩荡,亲自召见更能让臣子死心蹋地的尽忠报效。
    “万岁。”郑芝龙拱手道:“微臣觉得东番、湄公两地也应建市舶司,从地理位置看,两地发展潜力甚大。”
    皇帝微笑颌首,表示赞赏,说道:“都在文件中,虽是孤悬海外,却也是大明疆土,朝廷不会落下。”
    吴铮是个稳重的,没看到文件,不了解细致,便不轻易发言,禀持的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郑芝龙还是读书少了,也热衷功名,倒是显得急切了些。
    不过,皇帝倒是不以为意,更以收服了历史上的海上巨孽而暗自得意。
    又随便说了几句,皇帝便命宫人宣读圣旨,并把新官服当场赐下。仪式感要有,当面赏赐效果更佳,这也是皇帝学到的驭下之道。
    郑芝龙、吴铮感恩戴德地告退而去,几年来的升迁让他们认清一个道理,忠心侍君、实心任事、奉公守法能保无虞。
    今年秋后,可是又砍了一批贪官的脑袋。虽然比照去年前年要少很多,但震慑作用依旧。
    何苦来哉?!贪来的钱财田地宅院,全都没了;自己人头不保,家眷亲属也被流放千里。
    而守法官员不仅能升迁,还领着增加的俸禄,享受着车驾、高温、取暖等补贴,生活无忧。
    但钱财动人心,总会有人利令智昏,以侥幸之心行贪渎之事。
    你不仁,我不义。现在的皇帝,对于杀人,完全没有什么心理负担。更憋着一股劲儿,还就不信治不了贪官污吏了。
    郑芝龙、吴铮二人离去,皇帝轻抚额头,范小慧立刻上前,用纤纤玉手给皇爷按摩。
    皇帝闭上眼睛享受着,想起一事,又开口吩咐道:“王伴,皇家温室送来的新鲜蔬菜,给孙师等重臣都送去些。”
    “奴婢遵旨。”王体乾躬身应喏,转身而去。
    其实,反季节蔬菜在中国的种植,可以追溯到秦朝。唐宋以后,反季节蔬菜已被人们普通接受,而且“以非时之物为珍”,反季节蔬菜被当成山珍美味!
    在古代,早期更多是利用天然热源来生产反季节果蔬,唐朝为宫廷种植反季节果蔬的“内园”,便通过引进温泉热水,创造适合蔬菜生长的温度。
    到了明朝,便基本上使用火室或火炕来生产反季节蔬菜。
    所谓“火室”就是现代大家说的温室大棚,在室里筑炕烧火,增加菜棚温度。
    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三》记载:“京师隆冬有黄芽菜、韭黄,盖富室地窖火炕中所成”。
    当时京城有钱人家都会建地窖火炕,隆冬时节,不仅黄芽菜、韭黄不绝,“其它花果,无时无之”,还有牡丹花、黄瓜等。
    采取这种方法种植的反季节蔬菜,可想而知需要多大的成本,也只有权贵富豪能够享受。
    而皇帝亲自设计,并使用玻璃制造的温室,跨度大,有集热蓄热墙,能有效地利用阳光,很接近后世那种日光温室。
    虽然大冷时也得烧火升温,但成本却要降低了很多。而且,说是皇家的,却也是给农学做试验的。
    建温室的成本很高,但皇帝还是从内库里拔了款项,建了很多连栋温室。
    如果种得好,他准备过年时也让京城百姓尝尝鲜。多了没有,每家两把韭黄包饺子,也是皇恩浩荡。
    老百姓也有越冬蔬菜,一种是腌菜或干菜,一种是窖藏。当然,腌菜的味道比不新鲜蔬菜;窖藏的嘛,也就是大白菜、萝卜。
    要是年前能收到辽东大捷的消息,那就更好了。皇帝微闭着眼睛,既期待,又有那么点担心。
    殿门处探进半张小脸儿,悄悄地向内张望。
    范小慧看到了抿嘴一笑,凑近皇帝耳边,轻声禀报道:“皇爷,五月在门外偷看呢!”
    皇帝睁开了眼睛,看到了正缩回去的小脸儿,不由得笑道:“五月,进来吧!”
    没错,就是五月。小丫头考得好,升了初中,皇帝也满足了她的小心愿,当一个寒假的小宫女。或者说,是准她在乾清宫蹭一个寒假的御膳。
    连皇帝也没想到,小丫头聪慧异常,却是个吃货。以前问吃的啥,还一直惦记着,这回真能知道皇帝吃的啥了。
    五月咧着小嘴,带着几声清脆的笑声进到殿内,规矩地跪倒磕头,却被皇帝叫住了。
    “免礼,平身。”皇帝抬了抬头,着实喜欢这聪明伶俐的小丫头,更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也是这个样子。
    五月起身,站在阶下笑着问道:“奴婢看书,有几处不懂的地方。知道万岁学识渊博,无所不通,便想来求教。”
    朕上知五百年,下晓五百晓,大明就没人比朕强。
    皇帝听着这恭维话,笑得开心,说道:“问吧,还真没能难得住朕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