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二十六章 熊廷弼接密旨

      而辽东巡抚王化贞确实中计了,准确地说,是他的布防战略出现了问题。以辽河为防线设置六座营寨,画地分守,也就意味着可能会被个个击破。
    所以,自己酿的苦酒,捏着鼻子也得喝下去。
    只不过,王大中医还没有这种觉悟,他认为后金军也不过如此,凭广宁的明军能够解西平之围,并击退后金军。
    于是,王化贞派出了增援的军队,分三路向西平堡开进援救。
    一支由王巡抚的心腹孙得功带兵从广宁驰援西平堡;一支是熊廷弼派出的总兵刘渠从镇武堡驰援;另一支由祁秉忠带兵从闾阳驿进兵。
    就在三路明军向西平堡驰援的时候,两位钦使先后赶至了熊廷弼军中和广宁城。
    辽东经略熊廷弼传令总兵刘渠拔营赴援后,也亲率五千人马出山海关,赶来参战,此时已至右屯。
    对于圣旨宣召自己手下的军前赞画、职方主事洪敷教,熊廷弼很是惊讶,但还是跪接圣旨,并领旨谢恩。
    钦使是一名内官,还跟着十名锦衣卫。八百里加急,众人都满脸风尘,疲色尽显。
    这么大的阵仗,让熊廷弼预感到或有大事发生。
    果然,宣旨完毕,内官却没有接受熊廷弼请其去休息的好意,而是强打精神地对熊廷弼说道:“熊大人,还请借一步说话。”
    熊廷弼不明所以,但还是请内官至自己的营帐里。几名锦衣卫默契地守在外面,手按腰间的绣春刀,谁也不准入内。
    见没有了外人,内官一脸严肃,取出一卷密封的黄绫,对熊廷弼说道:“圣上密旨,熊廷弼跪接。”
    熊廷弼愣怔了一下,按下心中翻腾,跪倒磕头,“臣熊廷弼接旨。”
    内官将密旨交到熊廷弼手中,说道:“圣上密旨,只与熊大人一人观瞧,杂家半眼也不敢看,半字也不敢入耳。圣上还有吩咐:此密旨随看随焚,不可使一字留存于天壤之间。”
    熊廷弼心中更是惊疑,验看密旨封印,确实完好无损。至于内官,为了避嫌,已经走到帐篷门口,背着手、脸向外面。
    心情复杂忐忑地拆开密旨,熊廷弼看到的是并不算优美工整的毛笔字,首先映入眼帘的文字信息更让熊廷弼皱紧了眉头。
    “……据密报,广宁中军游击孙得功已投敌……熊卿当急援广宁,扶伤救败,收拾残黎,犹可图桑榆之效。若仓皇风鹤,急急入关,此则私心短见,杀身而无辞公论……”
    说是密旨,倒更象是密信,没有正式下旨的骈五骈六,就是在讲述,在交代,在指示。
    字不好看,文词也略显通俗,但熊廷弼的脸色越来越是郑重,越来越是严峻。
    “……熊卿若此时坚守广宁,捐躯殉封疆,岂非节烈奇男子?”
    读到这一句,熊廷弼微抿嘴角,眸中闪出精光,脸上现出绝决之色。
    前有“若仓皇风鹤,急急入关,此则私心短见,杀身而无辞公论”,后有“捐躯殉封疆,岂非节烈奇男子”,国法在前,激励于后,熊廷弼如何决定,已是明显。
    没错,熊廷弼与王化贞不和,历史上广宁之败后,也确实有看王化贞笑话的心思。
    但他尽弃辽西,退入山海关,却是一生最大的败笔。
    或许是熊廷弼认为形势已不可挽回,民心士气崩溃,后金军挟大胜之势已不可抵挡。
    可能也有人为熊廷弼辩解,认为广宁失陷后,金军并未深入辽西,那是事后诸葛亮,最多也不过是熊廷弼误判。
    而史书记载的冰冷事实,却是:后金占领广宁后,接连攻陷义州、平阳桥、西兴堡、锦州、大凌河、右屯卫、团山等四十余座城堡,得粮草物资无数。
    另外,努尔哈赤还下令把辽河以西的百姓,驱赶到辽河迤东尽行屠戳,惨绝人寰。
    这段历史朱由校是知道的,尽管不详细,可只“惨绝人寰”就让他切齿愤恨,难以接受。
    尽人事而听天命,朱由校努力了,至少能让他的愧疚少一些。
    而且,他相信熊廷弼会遵照密旨行事,而不是那些自诩风骨硬挺的腐儒,拒接他的密旨。
    因为从历史上来看,熊廷弼虽然不是完人,但绝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一个被史书赞为“有胆知兵”的将领,初至辽东,为了稳定军心民心,敢“耀兵奉集”,又怎么会是懦夫?
    至于广宁能不能守住,在朱由校看来,如果措置得当,应该有六七成的把握。
    要知道,广宁是扼守辽西的军事重镇,是山海关的门户之地,更是大明王朝在东北的最高军事机关驻地。
    数十年的经营,城池坚固,粮秣充足,城内还留有一万多守军,放弃周边诸堡,收拢败兵,得到三万多人马还是大有可能的。
    凭熊廷弼的声望,再加上坚城粮足,后金此时的攻坚能力也是不足,坚守上个把月,这天寒地冻的,后金军能耗得起?
    所以,朱由校固然有放弃广宁、收缩防线的计划,但现在却不是实施的时候。至少要努努力,争取把仓惶而退变成有序后撤。
    熊廷弼再次细看了一遍密信,并没有多少犹豫,向京师方向跪倒叩头,“臣领旨谢恩。”
    帐篷门口的内官闻声转身,目光一扫,停在了熊廷弼捧过头顶的密旨上。
    熊廷弼立刻明白,起身走到烛火旁,将密旨一伸,火焰卷着密旨,照亮了熊廷弼已变得坚毅绝决的脸上。
    最后一抹灰烬落在地上,余火闪了两下,完全熄灭。
    内官松了口气,目光移注到熊廷弼身上,又从怀里掏出份黄绫圣旨,“熊大人请接旨吧!”
    熊廷弼跪倒叩首,只听得内官的尖嗓子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辽东经略熊廷弼,材优干济,抒诚效命……”
    “臣领旨谢恩。”熊廷弼叩首接旨,虽然是中旨,但加了兵部尚书衔,节制辽东各部,并赐尚方宝剑,可斩总兵以下军官,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发号施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