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420章 谁抢到,就是谁的?

      苏州是座古城。
    不过,此时的苏州,还没有达到它的巅峰,繁华程度跟扬州相比,有所不如。
    “楚王殿下,这南洋的水稻种子,可否让户部多划拨一些给我们苏州呢?”
    李宽一行人还没进城,苏州长史王志明就得到了消息,一大早出城迎接。
    在简单的寒暄之后,王志明就问出了一番让李宽非常意外的话。
    这王志明,是自己安排的托吗?
    自己以前不认识他啊?
    这个场景,跟想象的不大一样啊。
    “王长史,朝廷让大家种植这南洋水稻,苏州的百姓就没什么担心?”
    农民是淳朴的,但是农民有时候又是固执的。
    特别是在涉及粮食种植的时候,绝对不会轻易去更改。
    要不然李宽就不会为了棉花推广而操心了。
    “楚王殿下,我们苏州上上下下,对朝廷的政策都是非常支持的。户部鼓励江南道种植南洋水稻,我们自然严格执行,只不过现在是水稻的种子有所不足呢。”
    王志明说的话,明显是官话。
    李宽没有搞明白背后的原因之前,自然不会随意承诺什么。
    相反,这种跟自己想象的不同的情况,让他不由得警惕了几分。
    “王长史的想法,本王知道了。”
    王志明:???
    知道了是什么意思?
    这是同意了?
    还是不同意?
    自己怎么有点搞不清楚了。
    “楚王殿下,这苏州刺史是江王殿下,不过江王如今年幼,苏州的事情,实际上是长史在负责。这事,到底是江王的意思,还是王长史的意思,还未可知。”
    顾盼盼不愧是江南土著,她要是不提醒,自己还真不知道苏州刺史居然是自己的王叔。
    这江王李元详,是李渊的二十子,是李渊被幽禁之后出生的。
    十岁的时候,就被李世民扔出长安,封为“闽越江王”,到汀州任职。
    那汀州,就是在如今闽西地带,离岭南道就一步之遥,跟发配没有两样。
    好在李世民不知怎么的又很快改变主意了,把他封为江王,调到了苏州担任刺史。
    老实说,李宽对这个名义上的叔叔,还真是没什么好印象。
    “我这王叔,很小的时候就比较贪婪,喜好金银财宝,既然苏州刺史是他,我估计找朝廷多要水稻的主意,十有八九是他出的,王志明只是负责执行而已。”
    李元详仗着自己是当今天子的弟弟,一向是比较嚣张。
    李宽这个黜陟使来到苏州,他知道消息,居然也不出来迎接,就可见一斑了。
    接下来的几天,李宽也没有去找李元详,李元详也没有表示要见李宽的意思。
    李渊和李世民生了一堆儿子,什么样子的人物都有。
    才华横溢有之,昏庸无道有之。
    总之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这些儿子们占据了大唐许多州的刺史之位,也算是典型的任人唯亲了。
    “王爷,基本上搞清楚了。这向朝廷要更多的水稻,应该就是江王殿下的意思。为了推广这南洋水稻,户部下拨的稻种都是低于市价给到各州的,但是在苏州,农夫们换一斤南洋水稻的稻种,却是需要一斤三两的普通水稻,这一来一去,就有好几成的利润在里头呢。”
    王玄武很快就把情况搞清楚了。
    其实,这事也没有那么复杂,只要稍微注意就能搞清楚。
    不过,李宽听了,却是有了一个新的疑问,“按照你这个意思,苏州的百姓,似乎是在主动的换取南洋水稻?”
    大唐的百姓,什么时候这么激进了?
    不怕颗粒无收吗?
    “这个问题,属下专门跟几个农夫了解过。其实,这苏州府里对南洋水稻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有着大量土地的豪族,这些人的信息比较灵通,知道今年杭州有试种几百亩南洋水稻,不仅取得了一年两次的收成,产量还比普通水稻大,所以才积极的购入南洋水稻稻种。而这些豪族的田地,基本上都是由佃户在种植,这么一来,苏州很多人都知道了南洋水稻的好处了。”
    王玄武搞了几年的情报工作,调查事情是越来越全面了。
    “王爷,其实我觉得南洋水稻的推广,其实不会有太大难度的。先不说杭州、明州、泉州等地,都有市舶司在今年安排了试种;哪怕没有试种,单凭户部公布的情况,也会让很多人家动心的。
    毕竟,大家冒的风险只是换一种稻种,顶多就是产量会有所下降;可是,一旦这南洋稻种跟户部说的那样,那么他们的收益就是巨大的。不客气的说,种植南洋水稻的风险和收益是不成比例的。”
    武媚娘觉得李宽是当局者迷,一直担心南洋水稻的推广会不顺利。
    其实,在武媚娘看来,根本就不存在这种情况。
    唯一可能的就是那帮突厥人内迁的地方,因为这帮胡人不懂水稻种植,然后又因为田地是新开荒的,有可能搞出乱子来。
    显然,苏州这里不属于这种情况。
    “你这么说,似乎也有道理,看来本王是陷入思维定势里头了。”
    听武媚娘这么一说,李宽想了想,倒也想通了。
    如果现在自己推广的是土豆或者玉米,很可能会面临许多农夫刚开始不敢种植的局面。
    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庄稼。
    但是,水稻就不一样了。
    这个年头,大家对种子优劣的概念还没有那么强。
    南洋水稻也好,还是原本江南地区种植的普通水稻,在大家看来,这都是水稻。
    种哪个都是种,为何不种可能受益会很大的南洋水稻呢?
    “是啊,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江王殿下的贪婪,其实是对苏州的南洋水稻推广种植是有好处的。”
    武媚娘的这一番话,让李宽觉得很是无语。
    自己听说过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但是还真没见过坏心办好事的。
    这个王叔,实在是……
    莫非,这就是所谓的福将?
    天天作死,结果日子却是活的越来越滋润。
    似乎历史上李元详的日子过得还真是挺滋润的,算是难得的善始善终的亲王。
    “没想到让人在杭州、明州等地试着种植了一些南洋水稻,倒是起到了这种推广效果啊。”
    李宽还是低估了这个年达的信息传播速度。
    总以为没有高铁,没有飞机,没有手机,没有电话,苏州百姓对南洋水稻的了解应该很匮乏。
    实际上,江南的扬州、苏州、杭州、明州几个地方,都是有水路相通,都是属于大运河上的城市,信息流通比大家想象的要快很多。
    特别是江南的一些豪族,不仅仅有大量的土地,是个大地主。
    同时,他们也是江南最大的商人,在主要的州县都有自己的产业。
    就像是顾家,别看大本营在扬州,在苏州、杭州、明州的产业也一点都不少。
    一旦一个地方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很快就得到消息了。
    而这些地方豪族之间,往往通过各种联姻,织成了一张密集的人际关系网,信息的传播就更加快速了。
    当初那个虞鹿能够在张帆和萧哲面前装一把十三,还不就是因为有顾盼盼这个表姐吗?
    武媚娘:“是的,所以江王既然想要更多的南洋水稻稻种,我觉得王爷可以帮他一把。先让苏州成为南洋水稻最大的种植区域,立马就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单单苏州一地增加的水稻产量,就够养活整个长安城的人。”
    苏州是个大州,基本上后世长三角最精华的一个区域,都在苏州的治下。
    别看如今的苏州的户数仅两万余户,但是按照正常的发展,到开元时期就可以达到近七万户,天宝年间到达近八万户,而在安史之乱以后,更是人口猛增,突破十万户,最终在唐末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有十四万户人家。
    十四万,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随便哪个地级市,都有这个人口。
    但是,放在大唐,十四万户可就至少相当于七八十万人,甚至超过一百万人,妥妥的国际化大都市了。
    难怪苏州在唐末的时候会成为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
    “行,那就让我这王叔得逞一把吧。”
    李宽没指望所有的王爷、官员都廉洁奉公,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
    只要这些人能够为老百姓干一些实事,自己这个黜陟使,就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
    苏州刺史府。
    “怎么样,我那个侄子同意了吗?”
    李元详如今才十二岁,不过他的体重却是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一般的成年人。
    妥妥的一个大胖子。
    皇家的孩子都比较早熟,李元详如今已经在苏州开始搞事了。
    “江王殿下英明,楚王殿下同意帮户部给苏州再要一百万斤的稻种,开春之前就能送到。”
    王志明对这个情况也很满意,虽然这些稻种过了江王殿下的手之后,会涨几成的价格,一百万斤也挣不了多少钱,但是,这个兆头却是极好的。
    这说明江王的能量比自己想象的要大啊。
    不管是什么年代,跟着一个能量巨大的上司做事,出成绩的可能性,肯定也要大的多。
    当然,最关键的是,王志明能够光明正大的给自己家族谋求一些福利。
    作为苏州长史,他可是比很多人要知道更多南洋水稻的事情。
    琅邪王氏南下江南之后,苏州算是他们最主要的经营州府,王家是苏州最大的地主了。
    不客气的说,南洋水稻在苏州推广的越成功,种植面积越大,王家得到的利益就越多。
    “哼,我这侄子啊,别看在长安城里比较横,但是碰到本王,还不是一样要服软?”
    李元详不由得得意了几分。
    从小到大,他可是听着李宽的典故长大的,在他心里,一直想要找个机会压李宽一头。
    没想到,这个机会这么简单地就来临了。
    “我大唐以孝治天下,江王殿下是楚王殿下的长辈,这苏州城里的事情,总归还是要江王殿下您做主呢。”
    只要把李元详哄好了,王志明就是苏州最有实权的官。
    什么刚正不阿之类的,跟王志明自然就搭不上边了。
    事实上,大部分觉得自己会刚正不阿的人,碰到真正的利害关头,十个有九个都会变软。
    李宽自己就对此有着很深的体会。
    ……
    苏州府昆山县。
    李宽站在吴淞江口,望着一片滩涂,荒无人烟的入海口,久久无语。
    “王爷,这吴淞江,除了鲈鱼很有名,没有什么特别的呀。”
    武媚娘不是很清楚李宽在离开苏州之前,为何要来到这吴淞江的入海口看一看。
    “这吴淞江浩浩荡荡向东奔流,甚为壮观,我就是来看看。”
    李宽言不由衷的应答了一句,不过迎来的却是武媚娘的一个白眼。
    跟在李宽身边这么久,武媚娘对李宽的了解,有的时候比他自己了解的还要多。
    就像是现在,这话明显充满了敷衍之意,没有说出真实原因。
    当然,李宽肯定不会说出真实原因的。
    这吴淞江,其实就是后世的苏州河。
    不过,波澜壮阔的情况,却绝非后世的苏州河可比的。
    作为多次去过大上海出差、旅游的李宽,来到了苏州府之后,自然要看看古时候的上海是什么模样了。
    不过,眼前的情况很让人失望啊。
    原本李宽还想着要不要跟登州一样,在这个长三角最东端的地面上,建设一座新的港口城市,让它成为大唐的海贸中心。
    不过,现在一看,完全不具备条件啊。
    不管是扬州还是杭州,此时的地理条件都要比它好很多。
    到处是滩涂湿地的吴淞江口岸,几百年内都不具备超越扬州的条件啊。
    看来,自己还是有点想当然了。
    “走吧,我们也别会苏州城了,直接走海路去杭州。”
    南洋水稻种植的推广,比李宽想象的要顺利。
    至少在江南一带,是非常顺利的。
    按照这个节奏,指不定明年上半年,自己就可以赶回长安城了。
    这出来了一个多月,还真是有点想小玉米了。
    大冬天的,没有小棉袄在身边,缺少了很多乐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