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887.第887章 三六九等

      舟山船帮作为海汉到来之前东海上最强的海上武装组织,麾下的帆船数量和质量都相当不错,在定海湾内甚至还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船寮,可以同时维护或建造四艘四百料左右的帆船。海汉一向对技术人才都十分重视,自然也没有放过这里的船匠,占领这里之后就立刻统统打包送到南方去了。
    这些船虽然不错,但对目前已经开始实施标准化编制和作业的海汉海运部而言却不合用,所以战事告一段落之后,前线指挥部和刚刚成立的舟山临时管委会就决定要尽快把这些资产处理掉,以用来换取本地目前所急需的劳动力。
    刘振国一开始还挑得比较小心,唯恐这些船有什么问题,但随意抽了几艘船上去仔细检查之后,发现这些船的状况还非常不错,如果放在市场上转卖,价格也低不了。而刚才他问过海汉这边的工作人员,挑好船之后只要登记一下,立刻就可以将其带走,连押金什么的都不需要。
    刘振国在挑船的同时,另一处码头上正从这次从北方运回的移民中挑选能识字有文化的人。在抵达舟山定海港之后,这些移民被允许上岸进行两天一夜的休整,当然其活动范围被限定在了码头范围之内。一名工作人员拿着铁皮喇叭正朝着这些衣衫褴褛的难民们喊话:“……能读会写,有文化的人,可留在本地定居,提供食宿薪金,晋升机会,要是错过这里,各位乡亲就只能去福建定居了啊!”
    福建到底有多远,这码头上的难民十个有九个大概都不知道,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一生中去到最远的地方也就是这次搭乘移民船来到舟山了,再往南千里是什么所在,他们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概念。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相比这宁波舟山港,福建距离自己的家乡无疑更为遥远,今后想要叶落归根,肯定也会更加困难。
    对于被迫背井离乡的难民来说,在能够确保生存条件的前提下,自然是离家乡近一点更好。哪怕这里距离胶东半岛也已经有千里开外,但大概总会比传说中炎热无比的岭南要好一些。当下人群中便有数人举手出声回应,表示自己愿意留在这里。
    许逸也是举手回应的人之一,他是山东登州人士,战乱之前家境还颇为不错,算是地方上的富绅,家中不但在登州城里开有商铺,而且在乡下还有近千亩良田。不过孔有德叛军拿下登州之后,许家这种富户便陷入了家破人亡的处境中,许家老太爷拿银子买通守城的乱军,送了许逸等几个后辈出城到乡下躲避战乱,然而后来的战局发展让整个胶东半岛都卷入其中,许逸所在的乡下庄园也未能幸免,一股乱兵在某个傍晚袭击了这里,一番大肆劫掠之后,许逸便成了难民中的一员。
    之后的半年中,许逸便跟着大股难民到处游荡,也算他运气不错,居然就在这乱世中活了下来。但登州被朝廷收复之后,他赫然发现自己的家人和所有的家产都已经不复存在,他的难民身份也并没有随着战事的结束而改变。除了继续游荡求生,许逸也没法在战后的登州城里找到一个可以糊口的营生。
    许逸听说灵山卫的海边不定期会有南方的富豪运粮食过来赈济,而且还会带走大量难民去南方定居,便决定去碰碰运气。结果到了当地没等多久,刘振国的船队便到了。不过与传闻中略有区别的是,只有愿意跟着船队去南方的难民,才能获得免费的食物供应。而且由于船队运载量有限,并不是什么人都会接收。但许逸的运气的确不错,像他这样的青壮男子,正好就是移民船队最喜欢接收的对象,基本没费什么工夫就顺利通过基本的身体检验上了船。
    许逸为了能吃口饱饭上了船,等他填饱肚子之后,才开始担心起自己未来的前途。按照船队的宣传,他们将会被分配到福建、广东等地,为新东家海汉人做事。至于这海汉人什么来头,许逸也听说过大概,毕竟战乱之前登州地面上就已经有零星的海汉货出现。但除了富商这层身份之外,许逸就不太了解别的情况了,这去到南方的陌生环境之后,该如何生存下去,自己又能做些什么,那就得好好盘算盘算才行。
    照船上的人介绍,这海汉人在南方已经置地千里,且自己建立了独立于地方官府之外的管理机构,对区域内的民众进行统治。只要去到海汉治下地区,人人有活干、有房住、有饭吃、有书读,没有战乱,没有压迫,说得宛如天堂一般。不过许逸是不太信的,他认为这多半是为了要把难民骗去南方当苦力而编造出来的一种说法而已,不过他相信以自己的出身、见识、学问,到了南方一定还是会找到出头的机会,海汉人就算再怎么厉害,也总不可能事事都亲力亲为,总还是得有人替他们做事才行。否则这来山东接难民的船队,怎地一个海汉人都没有?
    船队从灵山卫出发南下之后,一路上便没有再靠岸进行补给,日夜不停往南赶,直到这日到了舟山群岛附近,才放缓船速进港靠岸。许逸虽然不知道本地原来的状况,但看到码头上荷枪实弹的海汉兵之后,他才开始重新审视海汉人的实力。很显然这地方已经不是属于大明官府的掌控,否则码头上这种场面肯定会被视为叛乱之举,他实在有点想不通海汉人是如何做到的。
    船上的难民们被允许下到码头休息一夜,这里已经搭出了数十个大帐篷,每个帐篷内都有十余张单人行军床,这也是许逸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唯一一次在床上躺着过夜。而这里所能获得的伙食也要比船上好得多,早上甚至还能吃到白面馒头配粥,前几天在船上每顿都只有半碗稀粥,到了这里总算是能让肚子稍稍填饱一点了。
    吃过早饭之后,便来了拿着铁皮卷筒喇叭的工作人员,站到高处向这些新移民们宣讲政策。许逸对这事比较在意,当下也听得仔细,听说能读会写有文化的人便可以申请在这里落户,当下就果断决定要试试。南方什么状况他不清楚,但这江浙毫无疑问是目前大明境内最为富庶的地区,与其跑到岭南去吃苦,倒不如留在江浙寻找机会东山再起。
    再说海汉人特地指明了要识字之人,那总不可能专门把念过书的人集中起来去干粗活,照许逸的推断,多半是可以当个帐房、文书、管事之类比较轻松的职位。许逸已经经过了大半年艰苦生活的洗礼,身上的少爷习气也遗留不多了,只要不是下海打鱼、下田耕种这些粗活,他都是能够接受的。而许逸本来就是富绅家庭出身,他自己还有个秀才功名,自认应付这些工作还是没问题的。
    许逸很快就被叫出队伍,与其他几名自称读书人的难民站在一起。不一会儿便有人将他们带出了移民休息区,来到港区的一个院子里,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进屋登记。
    许逸等了两个排位便轮到了,进屋之后看到中间的桌上有笔墨纸砚,上方负责审查的工作人员说道:“请在纸上写下你的名字、年纪、籍贯、文化水平、从业经历。”
    许逸拱手问道:“请问文化水平以何为标准?”
    上面那人应道:“有功名就写功名,没有就写自己大致认识多少字。”
    许逸写完前面几项,想想自己从小到大倒是一直没有做过什么工作,当下便在纸上老老实实写了“无从业经历”。
    负责审查的人员看过之后,点点头道:“字倒是不错。”
    许逸见这人识货,也顺口回应道:“过奖过奖,小生惭愧。”
    “行了,到院子里等消息吧。”那人将他写过的纸从桌上抽出,放到自己案头。
    其实与许逸有着类似想法的移民为数不少,不少人在解决了眼下的生存问题之后,便开始琢磨要怎么才能留在这里而无需去往岭南。这一批能识文断字的人被收罗走之后,旋即又有人来宣传,让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自行报名,不管是木匠铁匠船匠织布匠还是别的什么手艺,只要是掌握了某一门生产技能的人都在此列,这下便又有十余人举手示意。
    而剩下的人目不识丁又没有特殊的生产技能,对于海汉来说就是属于纯粹的劳动力了。但舟山管委会可不打算就这么放过这批尚有压榨余地的移民,等挑选技工的人走了之后,军方终于登场了。
    “有自愿加入海汉民团吃兵粮的,可以报名了!管吃管住待遇好,退伍之后安排工作,一人当兵全家入籍!”这次出来喊话宣传的军官是个大嗓门,连喇叭都不用,也能让码头上的移民听得清清楚楚。
    关于海汉的移民政策、兵役制度和福利待遇,从灵山卫上船开始,便不断有人在船上负责宣讲解说,一天至少要重复来个七八遍,难民们数日下来也已经听得滚瓜烂熟了。不乏有人把这种招兵当作是个笑话,毕竟大明律对民间武器的管制是非常严格的,何况这海汉民团入伍就等于入籍,入籍就等于丟了大明子民的身份,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也很难接受的事情。
    但在来到定海港看到这里的环境之后,难民们才逐步意识到这里的状况似乎真的处于大明掌控之外,而海汉民团也是真实存在着的一支民间武装,而非海汉人的杜撰。海汉治下的地盘,的的确确是独立于大明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尽管在码头上工作的人员似乎都是与自己一般无异的汉人,但据说他们全都已经放弃了明人身份,加入了海汉籍。而同样为海汉人打工,海汉籍和非海汉籍的待遇差异,难民们也都在途中听过宣讲。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看到已经被选走了两批人,剩下的人当中也有不少心思开始浮动起来。有人大声问道:“那吃兵粮可留在此地落户吗?”
    “家属可以,本人不行。”负责征兵的军官回应道:“海汉民团随时都会调动驻地,不过三年兵当完之后,便可选择退伍,到时候要落户什么地方,是可以申请的。”
    又有人问道:“若是战死,可有抚恤?”
    军官应道:“那自然是有的,首长们岂会亏待为了海汉在战场搏杀的将士?你若战死,除了抚恤金之外,家中父母自有民政衙门赡养,若有儿女,也会一直代为抚养到成年。我民团将士上阵作战,从来不需担心身后事!”
    这吃兵粮虽然有些风险,但看者码头上这些民团兵威风凛凛的模样,还是有人被说得心动,当下便起身报名。只要有了人开头,本来还犹豫不决的观望者也唯恐错失机会,陆陆续续有二十多号人报了名。那军官又宣讲了一阵,见无人再有回应,便带着这队报名者离开了码头。
    这三拨招募的人走了之后,码头上便再无动静了。有人沉不住气向码头上的工作人员问起,得到的回答却是他们的下一站便是福建了。错过了舟山这里的招募,他们也就只能等到了澎湖才有机会接受下一次的招募了。
    刚才持观望态度没有及时作出决定的人顿时大感失算,有些人是拿不定主意,有些人是想待价而沽,但海汉人并没有这么好的耐心对他们一一进行鉴别,只接收了自愿报名的人。当然这也是顾虑到这批人还得运往南边,如果舟山这边截留得太过分,澎湖那边说不定就会给大本营打小报告了。舟山这里留下精华,而多数劳动力流向福建,这样两地各取所需,倒也不至闹出大的矛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