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210章 太子下乡

      长安郊外,灞上。
    秦琅与褚遂良等崇贤馆老师们带着一众学生来到灞上,高高的原上,是与京师长安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虽然相距不过数十里,甚至高在塬上能够远眺长安。
    柯老五是个烧炭的,伐薪砍柴让他的手满是老茧,而肩柴背炭又让他的背驼的厉害,他的脸上满是沟壑般的皱纹,又多又深。一张脸黝黑无比,也分不清究竟是晒黑的还是被炭染黑的。
    “这是太子殿下送给你的鸡,这是崇贤馆给的蛋和粮。”
    一只芦花鸡,毛都已经拔光了,开过膛破过肚,处理的很干净。另外有二十个鸡蛋,两斗粟米,一匹布,外加十斤猪油。
    除了那只鸡是太子养大的,其它的都是崇贤馆的钱采购的慰问物资。
    柯老五有些不敢置信的看着面前的这些东西。
    “这是太子殿下!”秦琅指着承乾对似乎有些耳背的烧炭翁大声道。
    老头有些怀疑的看着这行人,他看了看承乾,又看了看秦琅,最后看了看摆在他面前的这些东西,最后咽了咽口水。
    里正赶了过来,很是惶恐。
    “柯老五是个一生没娶过女人的老光棍,烧了一辈子炭,从没离开过塬上也没去过长安,他是个羌人·······”里正有些啰索的解释着。
    然后他又冲着柯老五一通连珠炮似的喊话,说的好像是夹着汉话的羌语,按旁边镇抚司同来的人解释,秦琅才知道,原来在灞上这块地方,有许多羌人,历朝历代都经常将一些陇右的羌人安置在这边。
    这些羌人有的是战败被俘的,有的是主动内附的,总之这里有许多羌人,故此这边许多人说话是半汉半羌,语言比较特殊。
    柯老五终于明白这群人身份的尊贵,于是要跪拜感谢。
    秦琅扶住他,老头高兴的抱着那些东西。
    “老人家,我们可以进去瞧瞧你家吗?”秦琅问,老头请他们进去。其实这所谓的家,不过是个简陋低矮的茅草屋而已,柴门里狭窄而又黑暗,因为是个光棍老汉的原因,屋里还很赃乱无序。
    刚进来的太子承乾甚至被杂物绊的差点摔倒。
    好一会大家才适应了屋里的昏暗。
    只一间茅草屋,没有灶台,只有一个简易的火塘,上面垒了几块石头,然后架了一个缺了一块的陶锅,火塘边的墙都熏的乌黑。
    火塘另一边是床榻,其实就是在坑洼不平的地上砌了些土砖,然后上面铺了两块木板子,下面垫着麦草,上面铺着几块脏兮兮的羊皮,估计是既当床单又当被子的。
    承乾看到那破陶锅里是些乌黑的糊糊,勉强能看出里面似乎有点野菜。
    “这是什么?”
    柯老五解释说这是他的午饭,刚弄好,还大方的邀请太子和秦琅他们一起吃。
    “这里加了蝗虫干,还加了把小米,又放了点野菜,还有几条我摸的泥鳅,好东西呢,美滴很!”
    柯老五拿起勺子舀了把自制黑暗料理,很热情的邀请太子殿下尝一尝,还说太子殿下肯定尝不到这样的美味。
    气的里正在那里骂他,“太子殿下啥没吃过,稀罕你这?”
    承乾有些惊慌的后退,他没想到世上还有这么难看又难闻的食物,之前在馆里吃的炒面,他以为就是世上最难吃的东西了。
    真的还没他养的鸡平时吃的饲料好。
    柯老五是饿了,他一天就两顿。如今灾情之时,幸好有官府救济,又带着大家捕蝗,晒干的蝗虫可以磨成粉,掺进捕蝗时发的粮食里煮成粥,再加点野菜什么的,那是真香。
    烧炭是个苦力活,他一个老光棍力气也不比以往了,如今这季节又还不到烧炭的时候,所以日子比较苦,好在今年有官府救济。
    “朝廷均田,每丁百亩,老汉你没有受田吗?为何不耕田种地,不比烧炭强吗?”承乾问。
    柯老汉咧嘴一笑,露出缺了几个的牙床,“均田也均不到俺头上咧。”
    里正有些惶恐的在旁边解释,说柯老五年岁大了,家里穷的连把锄头都没有,再说灞上这边地少人多,向来难以足授,也就刚开国时分了两次田,后面就没田可分了。柯老五虽说是灞上老人,但隋末时曾经被征召去山东做役,后来流落那边十年方回,再回来已经没地可分了,于是便只好重操旧业,继续烧炭卖。
    这个解释,让承乾有些不太相信,毕竟他听到的都是朝廷的均田令、租庸调制和府兵制等基本国策,是一丁授田百亩这些,可现在第一次听说并不是人人分到田,分到的也不足授。
    “老人家,我帮你炒两个菜吧!”秦琅道。
    可老人却有些舍不得那些刚送来的东西,“有这个粥吃已经很好了,那些留着。”
    “那我替你腌一下!”
    老汉于是找来一个黑乌乌的盐罐子。
    秦琅瞧了下,是那种杂质很多的粗盐。
    老汉还挺舍不得多放,说抹上点盐,然后挂在火塘上烟熏便好,至于鸡蛋,秦琅也不知道这老头会不会哪天拿去卖掉换成小米或是其它,毕竟鸡蛋现在虽降了价,可还是能够换钱换粮的好东西,在乡下那就是硬通货了。
    在老汉家呆了会,承乾沉默了许多。
    他还真是头一次接触到这种最底层的百姓。
    出来后,小胖子李泰道,“这老汉家太脏了,肯定是因为懒所以没娶到婆娘,日子才过这么差!”
    秦琅告诉他,“不要这么轻易的下结论,很多人过的不好,并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恰恰相反,绝大多数极其努力的人,却过的都不好。”
    这话让李泰十分不服。
    在里正的陪同下,秦琅带着学生们去了下一家。
    一个老夫妻,带着六七个孩子生活,大的孩子十来岁,小的才三四岁,一问才知道,这些孩子是老汉的孙儿孙女们,是他两个儿子的孩子,可两个儿子都在隋末以来的战乱灾荒中没了。
    “媳妇呢?”
    “老大媳妇病死了,老二媳妇改嫁了。”
    那对老夫妻看着好像七八十岁,一问才知原来也才五十多岁,可老的不成样子,背驼人瘦。
    虽然家里还有几十亩地,但要拉扯这么多个孩子,还是太艰辛了。灞上的地大多缺水,只能种粟,而老汉家里又没牛耕地,只能人力,故此是粗耕轮作,广种薄收,一亩还收不到一石。
    今年上半年旱灾,几乎颗粒无收,下半年又遇蝗灾。
    幸好朝廷先是免了今年的租调,又以工代赈,组织大家捕蝗救灾,分了些口粮下来,搭配着蝗虫煮粥,再配点野菜树叶,起码还不用背井离乡的去逃荒,对于他们来说,这已经是对朝廷千恩万谢了。
    承乾听着他们一遍遍的说着感激皇帝感激朝廷的话,却觉得脸上发烧。
    他们的日子过的太快了,几乎就是家徒四壁,老人和孩子们的衣服也是补丁摞补丁,都已经入冬了,可孩子们却还光着脚,裤腿都吊着,都快到膝盖了,小的孩子鼻孔总吊着两条鼻涕·······
    “他们太可怜了!”承乾道。
    “不,相对来说,其实他们比天下许多人过的还要好一点的,起码还有个家,起码现在还没饿肚子。”
    不饿肚子,确实已经强过许多人了。
    承乾震惊,目瞪口呆。
    “我说的是事实。”
    “老师说的不应当是前朝末年时的情景,如今我大唐天下一统,百姓的日子应当都好过了的。”
    “相比起前朝末年大家水深火热的日子,如今许多百姓的日子确实要好过了一些,可也只是相对而已,饿了能有饭吃,困了能有个摭风挡雨的地方,冬天有衣蔽寒,这就是许多百姓理想中的生活了。”
    ·······
    “我想帮助他们!”承乾突然道。
    秦琅笑了,孩子能想到这些,就很不错了。
    “你的想法很好,但如果你仅仅只是打算赏赐他们些钱粮,我觉得意义不大。”
    “那我要怎么帮助他们?”
    “圣人曾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们若真想帮助他们,那就不仅仅是一时的给予钱粮,而应当是为他们找到一条长久脱贫脱困的生存之道。”
    “比如?”
    “比如那个烧炭的老人,年纪大了继续伐薪烧炭并不能改善他的生活困境,所以你可以传授他一个新的技能,或是直接为他找个稳定的活计,比如安排他到崇贤馆食堂做个烧火工,或是打更敲钟的杂工,诸如此类的。”
    承乾想了想,他也并不会其它的什么赚钱技能,但是安排柯老五到崇贤馆里做个杂工,倒是没问题的。
    “我提议,不如同学们今天每人与一位我们看望慰问的困难家庭结成对子,由你们来负责帮助他们脱贫脱困,最好不用简单的给钱,或是安排个活之类的,这个就算是你们新的社会实践课,我要求你们能够仔细的去了解你们帮扶对象的生活,知道他们的现状,也了解他们的过去,搞清楚他们为何会有现在的困境。然后想出办法,找出一个能够改善他们的办法,记得要做详细的观察报告,我会给你们打分的,简单的给钱或是直接雇佣他们的行为,将没有成绩!”
    秦琅顺势提出了崇贤馆的第二个社会实践课程,孩子们倒是反响热烈,觉得这个课不错,跃跃欲试。
    “助人为快乐之本,看来你们都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秦琅哈哈笑道,“继续下一家!”
    不幸的家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如果能被拉一把,确实会有许多人脱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