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七百八十一节 拒和迁都再战

      1895年7月。

    大明介入旅顺初期,让广大满清士大夫欢欣鼓舞,第一次觉得大明这个国家不那么可恶,即便是最保守的士大夫,也看到了希望,打出了联明抗日的旗号。

    而日本朝野则大为惊恐,他们之所以如期发动了甲午战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大明卷入了对美国的战争,他们认为大明无法干涉。根据日本的经验,大明似乎热衷于干涉任何一场东亚范围内的战争,此前不管是日本吞并琉球,还是法国侵占越南,大明都介入了。日本认为,如果大明有余力的话,肯定也会干涉日本跟满清的战争,不管国际法上他们是不是应该中立,他们都会干涉。

    所以日本才迫不及待的趁着东学党起义发动了战争。

    结果他们冒险取得了军事胜利,却因为给了大明借口,让刚从美国抽身的大明迅速介入了战争。

    日本朝堂虽然狂妄,但却很清楚无法跟大明抗衡,日本向满清挑战,就已经是拿国运在赌了,天皇惶惶不安,民间思想家福泽谕吉等人一个劲的给日本人打气,告诉他们战争必胜,并且告诉大家不要担心满清的报复云云。

    结果却因为一场屠杀,让日本彻底陷入不利的境地。

    他们甚至做出了结束战争,尽快跟满清议和的准备。

    可是这时候大明在占领了旅顺后,却开始跟日本谈判,表示只要日本愿意对旅顺平民做出赔偿,并且向受到感情伤害的中国民族道歉,为旅顺平民树立纪念碑,日本排除亲王去赔罪的话,大明可以继续保持中立,当然大明去打日本的军费,日本得给报销了。

    日本一听还有这种好事,大明海军在战争中膨胀到了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第三是美国,陆军组建了五百多万人的軍队,现在都还没来得及复员呢,跟这种对手打仗,日本是不敢想象的,如果能让大明继续保持中立,那花多少钱都值得,至于赔罪和道歉,那更是没有问题了。

    于是双方签订协议,就旅顺问题,达成了谅解。至于日本人任何解读大明的行为,他们认为是迫于国际的压力,甚至国际社会也这么认为的,英国人也这么解读,认为这是大明对英国外交的妥协。

    大明国内也是这样认为,为此舆论界甚至掀起了一场抵制英国的风潮,认为英国就是套在大明头上的一道枷锁,大明政府对英国过于软弱,这些报纸,刚刚从美国战争中的反战舆论中走出来,却开始鼓动政府挑战更强大的大英帝国了。

    当然大明外交部门对英国也是这么表示的,跟日本的谈判,都是在英国的调停下进行的,所以他们开始向英国要求利益,比如废除治外法权和香港问题,甲午战争前一年,英国废除了对日本的治外法权,可以看作是英国开始扶持日本制衡大明的一个政策,但更主要的还是日本人自己的努力,他们废除治外法权的代价是,承诺在日本法律机构中,大肆雇佣西方法官和顾问。

    大明不愿意让洋人来审判自己的国民,所以始终无法就治外法权跟英国达成一致,保留了这个治外法权的尾巴,早就让国民不满了。

    英国经过慎重的考虑,觉得在清日战争期间,不希望看到大明的不合理举动,他们同意就这个问题跟大明谈判。

    这些是题外话,回归到战场上。

    由于大明突然介入旅顺问题,不但让满清文人们升起了希望,连满清朝堂上都开始畅想跟大明联盟的可能,就像之前李鸿章操作的,雇佣英国商船运兵,却拒绝派遣北洋水师主力护航,其实就是给日本去打的,但日本打了,也没能让英国人介入,现在他们看到大明介入的态度很强烈,当然乐意拉上一个盟友帮他们。

    或者说软弱的满清文官,已经在潜意识中开始升起让大明保护的念头了。

    结果他们等到的,不是大明的参战,而是大明迅速跟日本达成了协议,离开了战争。

    这让满清文人好生失望,失望的他们大骂大明不顾念同胞之谊,此时他们开始承认跟大明百姓是同胞了。

    李鸿章也对大明多有希望,战场上的失败已经成了定居,由于大明的介入,日本一度停止了军事行动,让李鸿章有能力重组了淮军。但一旦日军再次发动攻击,他知道他的手下是顶不住的。老将一个个凋零,新将领还没成长起来,加上这些年承平日久,军纪涣散,早就没有了当年镇压太平天国时的战斗力。

    所以李鸿章也很希望大明趁机介入,他甚至做好了给大明大量经济利益,换取大明参战,这点上他已经得到了朝廷的授权,但他求见大明公使的几封公函石沉大海,通过私人关系希望跟大明公使见面,也被拒之门外。

    直到大明跟日本签订了协议,李鸿章如丧考批的时候,突然大明公使求见他了。

    李鸿章尽管心中不满,但可不敢放过这救命稻草,热情的接待了大明公使,而当他见到来人的时候,才发现,要跟他见面的不是公使,而是大明的更高层,大明皇帝身边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方山。

    显然李鸿章知道此人是代表大明皇帝的意思,中书省本就是给皇帝起草诏书的地方,这种地方的长官,显然是最明白皇帝的心思的。

    “不知方大人来此有何见教?”

    尽管看不上方山的出身,但对方的身份却让他不敢不重视,加上战场不利,形势比人强,他姿态放的很低。

    方山十分客气:“我大明皇帝陛下十分同情李大人的处境。但碍于国际形势,我大明无法助战。但陛下十分支持李大人继续与日本开战!”

    李鸿章心中一喜,大明皇帝个人支持这场战争,如果操作的好的话,不难操作成大明帮助大清的局面,一旦大明愿意帮忙,到时候即便打不赢,谈也能谈出一个和局,大不了把朝鲜给日本完了。

    所以他要夸大一下不利局面,让大明皇帝知道如果大明不帮忙的话,大清输定了。

    李鸿章叹了一口气:“谈何容易啊。粮草不济,兵力不足,如何再战?”

    满清这些年其实也没有闲着,李鸿章在十年前,就在天津办理了武备学堂,聘请德国人为教官,培训了一大批专业军官,后来的段祺瑞等北洋巨头,都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只可惜这些人此时人微言轻,即便在軍队中任职,也只是虾兵蟹将,真正让那些人光芒四射,还得等袁世凯的崛起。

    但满清确实通过这些军官,让清军表面上看起来有模有样。

    经济上,洋务派官员大搞洋务运动,建立了大量的洋务企业,修建了上万公里的铁路,财政上也因为铁路的修建,带来贸易的繁荣而财政充足,财政收入比日本高一倍,这一切都给了西方人大量的遐想,从来都以财力判断战争胜负的西方人认为日本胜率不高,因为西方历史上,战争都是雇佣兵打的,谁钱多,谁就能招募更多雇佣兵。

    结果他们忽略了民族国家时代的民心士气和组织能力对军事的影响。

    清廷有看起来‘西化’的軍队,建立了大量轻重工业企业,现在李鸿章说粮草不济,兵力不足,显然方山并不认可。

    “李大人谦虚了。据在下所知,淮军总兵力高达十五万,八旗新军则有二十万。另有楚军十万,湘军十万。八旗、绿营多达百万。如何是兵力不足?至于粮草问题,李大人只管放心打仗便是,我大明愿意借款十亿两助战!”

    李鸿章倒吸一口冷气,十亿两银子,还是大明两,比库平两高的多,这粮草是充足了,但他真不想打,一打,淮军首当其冲,打光了淮军,让他以后喝西北风去。

    同时他也惊疑起来,大明皇帝支持朝廷将八旗军、湘军、楚军都调上前线,这都打光了的话,大清岂不是无兵来保卫疆土了?

    莫非大明打算趁机北伐,所以才跟日本达成了协议,那份协议谁知道有没有秘密条款,比如瓜分大清之类的。

    李鸿章十分犹疑。

    但方山继续许诺:“若李大人竭尽全力,此战过后,不管贵国朝廷如何责罚,我大明都有李大人容身之地。”

    李鸿章更加犹疑,这是明目张胆的拉拢他了,他可不想改换门庭,名誉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去了大明,无论如何不可能像满清这么自在。

    于是他问道:“若主战,败了如何?”

    方山笑道:“如何能败?”

    李鸿章道:“若日本攻取辽东何如?”

    方山笑道:“再战平津!”

    李鸿章道:“若日本攻取平津又何如?”

    方山笑道:“迁都再战!”

    李鸿章皱眉道:“若日本吞并中原何如?”

    方山冷笑起来:“李大人好大的志向,有你李大人在,日本能吞并中原乎?”

    李鸿章冷笑道:“只是万一!”

    方山冷哼一声:“李大人你觉得我大明容得下日本吞并中原乎?”

    李鸿章冷哼道:“这与我大清有何益?”

    对李鸿章来说,或者对满清朝廷来说,日本吞并了中原跟大明统一了中原,没什么两样。

    方山笑道:“是没什么益处。不过我大明占了中原,李大人还可以荣华富贵。日本占了中原,我家皇帝让我告诉李大人一句话。只要大明将来一统天下,李家必当满门抄斩,以谢天下!”

    “你!”

    李鸿章气的站了起来,怒视方山。

    他到底没有发作,阴沉着脸,喊了一声,“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