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256章 青海长云暗雪山

      “这隘口看着不高啊,怎么乃公还是感觉喘不过气来。”
    元霆元年三月下旬,通往鲜水海的山坡小道上,韩敢当满脸通红的从马匹上翻落下来,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大口喘气,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前面这个“小土丘”。
    他们跟随赵充国与任弘追击先零、卑禾残部,沿着西霆障往西继续走两百里,高大的日月山出现在面前,不过军队只用走山下的一道达坂。
    看上去确实不高,才百余丈,比他两年前随任弘翻过的天山隘口差远了。
    “你看着不高,其实很高。”
    任弘让众人停下休息会,给赵充国和军吏们科普了“海平面”的概念。
    “有传说说,共工怒触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总之就是地势西高东低,这是古人早就明白的道理。”
    “如果说东海、琅琊的海滨高一尺,长安约高两千(汉)尺,日月山、天山的隘口,便是一万五千余尺。”
    任弘指着仍被银装包裹的山顶:“至于其顶峰,足有两万尺!我称之为‘海拔’。”
    “海拔越高,气越稀薄,呼吸越是艰难,而到了一万五千尺以上,甚至会头疼、失色,呕吐,极为不适。”
    每一条都符合韩敢当合那些来自平原的士卒正在经历的症状,越听越是难受。
    “老夫还是头一次听人如此解释冷瘴。”
    赵充国年过六旬,在这高原之上仍脸不红气不喘,“冷瘴”是汉军在西域饱受困扰的顽疾,通往罽宾国的葱岭隘口,沿途便要经过大头痛山、小头痛山、赤土阪、身热阪,别说人了,驴马也受不了!
    冷瘴也是限制汉军出兵深入鲜水海、盐湖的主要原因,但一直归咎于摸不到见不着的瘴气,如今才被任弘揭开了一角面纱,想到他曾在长安乐游原捕获雷电,赵充国和众人倒也信了几分。
    不过任弘虽能揭示缘由,却没太好的办法解决,他让卢九舌派人去蜀中买茶时,也嘱咐他们去找找红景天这种植物,但未能深入蜀郡以西,故一无所获。
    北军射声营的士卒高反强烈,难受无比,山脚就停下了。金城郡兵和募骑症状倒是较轻,小月氏、烧当羌兵就更和没事人一样了。任弘说这是他们世代居住于此,习惯了高原的气候。
    想要解决,只能靠笨办法,几代人生活在这慢慢适应,或者干脆点,与当地人通婚,生下的后代或能有适应高原的体质,毕竟藏人之所以能在第三极生活,多亏了老祖宗几万年前,跟当地土著的丹尼索瓦人混血。
    赵充国颔首,让士卒们就地休息:“歇会吧,道远将那天在西霆障说的话,再与老夫细细讲一遍。”
    那天在西霆障,任弘反驳金赏的提议,力劝赵充国,绝不可将羌人内迁。
    将投降的蛮夷内迁,肇始于汉景帝时羌部迁于陇西等地,自此便有了东羌诸部。
    到了汉武帝建元年间,东瓯国迫于闽越的压迫,请求内迁,举国徙至江淮,很多东瓯出身的越将在汉朝攻灭闽越、南越时出力颇多。
    而元狩元鼎之后,浑邪、休屠投降,其手下的4万多人,被汉武帝安置到五属国,仍维持原先的部落,过半耕半牧的生活,属国骑后来成了汉朝对付匈奴的利器。
    尝到了两次甜头后,朝廷遂视内迁为解决边患的灵丹妙药,在对付边境反叛、投降的异族部落,一言不合就是帮你搬家。太守得了户口增加的政绩,边郡蛮夷也被削弱,看似一举两得,殊不知祸根已经埋下。
    明白这点后,任弘自是恍然大悟,暗道:“难怪历史上,西羌屡叛屡败,但每次战败,却仍能继续向东发展,不但遍布凉州,涉足三辅,最后竟能寇乱到河东,河内去!”
    究其缘由,还是汉廷为了“充实”关西,胡乱拆迁,结果作出事来了。
    羌人绝对攻不破的边塞陇坂,官府帮他们过,而对羌人来说,这种强迁也非他们之愿,沿途遭到欺压虐待,到了地方后生计没着落,动辄沦为奴隶。日子久了,自是满心怨恨,原本只是族别矛盾,再掺和进阶级矛盾,情况更加复杂。
    加上内迁后仍按照部落管理,因俗而治,很难被归化为编户齐民,与汉人有天然的隔阂,遭到欺压后凝聚力更强。
    等到时机恰当,其首领振臂一呼,便能引发一场反叛,与汉人的破产平民合流后,越发壮大。好比孙猴子进了琵琶公主的肚里,在关中大闹一通了,以至于东祸赵、魏,西钞蜀、汉,五州残破,六郡削迹,羌乱遂糜烂开来。
    到了汉末魏晋时就更夸张了,因为三国乱战中原人口锐减,土地空虚,为了“充实”内郡,不但迁羌人,匈奴、羯人、鲜卑、乌桓也纷纷内迁,像极了后世欧洲大肆收难民入境,最夸张的时候,关中一半人口是羌胡部落,一时有法兰西变法兰西斯坦的节奏。
    民族融合哪是那么容易的,汉化最快的是羌胡的上层人物,但他们学了汉人的文化,长了见识后,遭逢乱世,刘渊,石勒之辈遂出。
    所以当时有名为江统的士人写了篇《徙戎论》,历数了内迁的坏处,并发出了预言,认为再不将羌胡迁回老家,恐怕就要有大祸发生了!
    不出几年,五胡乱华便开始了。
    不过如江统所言反向迁徙也不现实,亡羊补牢已晚,用后世毛爷爷的话说:“迁亦乱,不迁亦乱。在封建时代非乱不可。千数百年后,得化为不乱始辑耳。”
    此为正解,没那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莫要对自身融合异族的能力太盲目自信,更不能高估己方官吏豪右的素质,若迁徙后杂而未和,莫如不迁。
    仔细一捋后,任弘发现,历史上东汉羌乱、五胡乱华的引子,便是西汉埋下的。
    虽然眼下大汉国力强盛,人口也众,可还是要防范于未然,必须从源头断绝!在将已迁入内郡的羌、胡、越人消化前,还是老老实实将其他人斥逐于境外吧。
    任弘只能危言耸听,既然金赏不在,就能对赵充国说些“内诸夏而外夷狄”“申缯之祸,颠覆宗周”之类的话了。
    “今陇西、天水户口单少,而欲令羌人与之杂居,是犹种枳棘于良田,养蛇虺于室内也。羌人凶悍难驯,而小吏豪右也对其欺压,这一来一往,虽有贤圣之世,大德之君,咸未能以通化率导,而以恩德柔怀也。”
    “一旦日后东西羌合力作乱,威胁到了三辅,恐怕就不是边患这么简单了。”
    再说了,你想迁,羌部还不一定乐意搬,恐怕又有反抗,反而不美。
    任弘不需要说服金赏,他只用劝服赵充国,两个最了解羌事的人意见相合,霍光应会采纳。哪怕金赏单独上疏,哪怕皇帝同意也没用。
    赵充国确实被任弘说服了,也认为维持现状比较好,他的看法是,先将反叛的羌部先零、卑禾彻底赶走,撵到鲜水海以西喝西北风去。
    至于河湟那十多部,两万余落,十多万的羌人,则陆续迁徙,这次不是向内,而是向外,驱至四望峡以西。
    “在四望峡筑起关隘,将金城郡境内的羌人与支姓小月氏安置于湟水上游,设金城属国管辖。”
    属国是个不错的制度,但不可再设于内,而应设于外。任弘以为,往后可以学学满清在内蒙外蒙的盟旗制,将本就一盘散沙的羌人分而治之。
    此外再维持小月氏、羌部的平衡,令罕开、烧当两部在黄河以南两虎相斗,大汉在中间当裁判,谁劣势帮谁,如此可维持河湟数十年安宁。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金城属国的西界要到哪。
    赵充国仰头望着日月山的达坂:“如道远所言,地高于一万五千尺,汉人便会不适,三军还未抵达战场,便已无力再战,焉能在鲜水海与羌人角逐?我听闻先零已西遁,而卑禾羌仍在鲜水海周边游牧,难怪他们有恃无恐啊。”
    “所以金城属国的界限,便西起四望峡,南及大河,西至日月山罢。”
    不过,等他们登上达坂后,赵充国的想法就变了。
    虽然已是三月中旬,山的北坡还星星点点残留着不久前下的积雪,空中弥漫着淡淡的雾,从达坂上看去,青海湖宛如一面被白绸缎遮蔽的碧蓝天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真壮阔啊。”从来没见过海的赵充国不由慨叹。
    “本以为东方才有海,原来河湟也有,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
    在蔚蓝色的湖水周围,青海湖的北岸和西岸,被宽阔的富含盐分的草原地带所包围,南岸靠近南山的山麓,东岸离山峦较远,布满流沙。
    正好遇上干爽暖和的天气,这里的藏羚羊和野驴很多,草原地带宽阔无边,鼠兔打的洞穴到处都是。
    但斥候四处游弋,却见不到一个羌人的牧团,牛羊也尽数被赶走了。
    “看来先零和卑禾被杀怕,西迁了。”毕竟在西霆障死了七八千人,相当于部落的青壮折了一半,两部得几代人才能缓过来。
    “但吾等一退,他们迟早会折返。”赵充国知道羌人的秉性。
    任弘提议道:“可令小月氏义从骑和金城虎骑在鲜水海设营游弋,再令人去西边招抚先零、卑禾的中豪、小豪。只要愿意归附大汉,受金城属国管辖的,都可以回来驻牧,犹非新败,如此一来便会众叛亲离。”
    “日后若能将鲜水海,以及其西边两百余里的盐池囊括进大汉疆域,令羌人运盐易丝帛粮食茶叶,不但能用关市进行羁縻,金城也能得青盐之利,足以确保整个凉州军民的用盐。”
    赵充国没有立刻表态,只自嘲道:“老夫昔日还讥讽一些边将日夜不忘开疆拓土,欲广地至鲜水海,如今这件事,却是轮到我来做了。”
    不过,任弘是没机会好好下去看一眼青海湖了,去看看茶卡盐湖的“天空之城”了。
    他们在湖边扎营的第一天,就接到了金城太守浩星赐传来的急报。
    “长安急召,令护羌校尉、西安侯任弘立刻返京!承书以次为驾,为驾四封驰传,如律令!”
    四封驰传规格极高,这是要任弘以仅次于驿骑的速度回去啊。
    赵充国和任弘都是一愣,从对方眼中读出了同样的想法。
    “出大事了!”
    ……
    ps:今天只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