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七十八章 牌面

      做父母的自然要达成女儿的愿望,尤其是孩子想要更进一步,想要出国深造,做父母的更加要支持一下,为此他们拿出来大部分积蓄让女儿出国留学。
    为此他们有些伤筋动骨,而这是因为他们作为老师除了合法收入,没有拿外快的机会。尤其是在允许民营经济大发展后很多人开始自己做生意,有钱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原本看上去很不错的教师工资,经过这么一对比的话并不怎么多,有老师看买茶叶蛋的人也比他们挣到多,心里有些感觉不太好受。
    接受更多教育的他们竟然活得还不如那些念书少的人,真的感觉很不是滋味。曾经有句话说:书里自有黄金屋,怎么他们没有感觉到?
    不要看老师被称作园丁,有着精神上诸多的荣誉,但在面对现实时他们同样也是一个个最普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难题。
    自然也会出现金钱上不够用这个问题,人和人只要一对比的话,就很有落差感,有脑子动的快就下海捞金。
    当然出身老师的自然不会去卖什么茶叶蛋,首先不要看做茶叶蛋也是有准入标准的,厨艺不怎么样的自然不能去。
    而他们作为知识分子想要挣钱,自然不会拾人牙慧,要做也要做自己比较熟悉的,再加上大家都想要找人辅导功课,因此他们就私下举办补习班来挣钱,这种来钱比较快。
    可以说这种挣外快的方式,对原本从事这一行的人很适合,而富裕起来的民众们也开始重视教育,开设补习班很快就得到了盈利。
    也就需要扩大补习班的规模,规模大了之后就需要招人,尤其是那种补课老师,而最好招揽对象就是中小学校的在职老师。
    因为这些老师们都不需要再一次培训,基本上请过来就可以开课,相信会有一部分老师愿意在假期里来兼职。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经商,这个需要天赋,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因为也有人曾经邀请他们夫妻两个人的加入。
    两个人接到邀请后真的动心了,想要为了挣钱到这种补习班兼职,因为一个月能够赚两份薪水很不错,经济压力大为减少。
    但两个人想要去兼职时又犹豫了一下,看了一下授课的时间就发现时间完全不够,如果他们去培训班兼职,也是要专门备课,研究怎么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有可能顾不上原本学校里的学生,给予女儿的时间只怕是更加少,这有些不合适。
    思考了一番后的夫妻两个人最终没有去什么补习班,后来又做了班主任后发现实在没有精力搞什么兼职。因为他们还要高中生要送,没有去做补习辅导的时间。
    夫妻两个人放弃邀请时感觉有些心痛,因为他们感觉自己的荷包太浅,即使他们工作在学校里也会感觉到贫富差距在增加中。
    而他们想来想去也没有想出来怎么能够发大财,事实上刑法上倒是有着暴富的方法,但他们自然不敢触及律法,完全不敢去做。
    合法钱财的增加只有两个渠道:开源与节流,而他们发现自己没有经商的天赋,也没有投资天赋,根本没有办法开源,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想着怎么节流。
    节流的对象不包括女儿,这是因为作为夫妻两个人很清楚知道孩子们之间的相处情况,他们在日常中会有意无意相互攀比一下,而攀比一直是人生常态。
    比如说早些年有太多的人家完全吃不饱饭,不是以菜代饭,就是常常饿着肚子,为此早早上床休息,尽可能少活动,减少消耗。
    那么能够隔段时间吃上鸡蛋、红烧肉的人家,那就是大家十分羡慕的对象,这种人家的孩子就是婚嫁都比较容易,攀比在生活中很常见的情况。
    孩子们在学校里也会多少有些类似的情况,比如说大家都有的,唯独有几个或者一个同学没有的话,没有的人多少会受到一些排挤。
    就是老师也无法完全学生们阻止这种排外的做法,因为老师们不可能一直跟着同学,同学们会说和那些同学没有共同语言。
    他们作为老师很清楚其中的问题,的确他们可以让女儿不要太过在意其他人的意见,但他们同样知道被人排挤的感觉很不好。
    因此他们夫妻努力让女儿的消费和一般同学们基本保持同一个水平,不能高,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达不到,也不能低。
    甚至咬着牙给予女儿一些大的花销,这样子不让女儿在同学们中日常消费处于最差的那个,这引来一些人的讥笑。
    作为父母的他们无法苛刻女儿,努力想要让女儿在学校里过上很正常的生活,这是为了维护女儿的自尊心。
    而夫妻两个人自己过得十分简朴,在大家都纷纷更换交通工具时,他们依旧骑着自行车出入,或者坐公交,为了省钱尽可能不要打车。
    在吃穿上一直使用最大众的,从来不追求什么名牌,尤其是来自国外的奢侈品牌,不要说日常使用,从心理上就知道不可能。
    虽然没有买过,但还是知道那些大牌,不管是服装、包包、手表、首饰等东西,都是属于那种超级溢价的商品,根本买不起。
    当然就算是买的起,做妻子也不买,因为看看价格就感觉到心痛,那些价格太让她无法接受,买了之后要喝西北风。
    花上万元买个奢侈品包包?真的不敢。说句不客气的话在她听说价格后非常吃惊,这么贵的东西?听听也就罢了,要是买的话会十分心疼。
    作为勤俭持家的她很清楚自家的想法:就是花上百元买包都嫌贵,更何况是成千上万的消费价格,真的消受不起。
    除了价钱贵这个毛病外,还因为她作为老师要背着大包包,这样才能放下各种资料,那种身娇肉贵的大牌包就是给她,也用不上。
    因为里面的面积太小,根本盛不下一个老师背着的东西。对她来说包包主要是功能好用,而不是作为装饰品,更不是显摆的道具。
    当然大牌包包的真正使用者会说:这种包包本来就要少放点东西,顶多放一些钥匙和手机什么的,难道还能塞进一卷卷子吗?
    ?????其实这种说法也没有什么错,她们属于不同的消费人群,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对于包包有着完全不同的使用方法。
    导致她们在购买包包时基本上完全没有一点点的共同处,一方要的是牌面,一方要的是实用,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
    站在她们彼此完全不同的立场上看,彼此都没有错。当然她们彼此之间也许会彼此看不上,也许是各有自己的想法,根本不在意其他人的想法。
    总之来说他们为了每一笔为自己所花销的钱都是算了又算,尽可能既体面又要便宜,如果两者不可兼得,只能要体面。
    两个人在一所中学上班,虽然没有建筑,但后来学校的薪水也在增加中,因此同事们纷纷开始换了更加快捷的交通方式,比如说小轿车,但夫妻两人从来就没有想过买一部车。
    也不是没有想过购买一辆比较便宜的车子,因为有车就会十分方便,遇到刮风下雨也会好过,作为男人更加喜欢开车。
    但两个人想要买之前先算了一笔账:想要买一部车,先要花一笔钱作为购车款,等着车子拿到手后就会发现车子在不停地掉价,车子属于固定资产,每天都要折旧。
    等买下来不等于完事,还要花钱:加油、交税、交保险、上牌照等等花销,两个人一算就感觉花费太多。
    在女儿眼里的两个葛朗台一看要花这么多钱,就此放弃买车的想法,还是使用自行车吧!完全绿色环保。
    原主的外祖夫妻两个人就是这么一点一滴攒钱,因为他们虽然买到了房子,但女儿还在念书,还要出嫁,他们要一点点攒钱。
    因此他们能够拿出来的钱财是大部分积蓄,可以说举去全家之力让女儿去留学,为此他们夫妻两个人就活得很简单。
    有了钱不是全部花掉,而是拿出来一部分作为积蓄,这是老百姓那种居安思危的想法,也正是因此如此他们才会有钱供给女儿外出留学。
    要知道在国外很多念书的人根本无法拿出一笔钱,包括他们的家庭也无法支付,有不少人都是贷款读书,为此要在毕业后还十多年的贷款。
    可以说作为父母亲的他们真的很努力,对女儿付出了他们所能够付出的一切,却一直没有得到女儿的认同,也没有得到女儿的体谅,她走时都没有留下一个消息。
    原主从资料得到这些情况后有些心疼外祖夫妻两个人,亲妈不要的东西,恰恰是她这个做女儿的希望得到的。有一句话可以形容: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同时她不得不承认亲妈的运气不错:婚前有一对十分在意她的父母亲,舍得为她花钱,找到的丈夫还是很不错,要知道不少通过结婚而移民的女子遇到的是家暴男。
    更有一些人利用自己的身份就是玩一下,根本就没有想要正式结婚。甚至有人干脆把结婚当成一种生意,结婚一次收一次钱,专门做移民的生意。
    所以原主不得不认为亲妈运气不错,没有遇到那几种人,反而遇到亲爸,即使亲妈后来很作,也没有想着甩了妻子。
    原主还记得亲爸,他其实是一个很诙谐的人,身材因为他一直注意锻炼的缘故保持十分好,也让亲妈一眼爱上那个男人,跟着他离开。
    当然要是站在女方的角度上看,亲爸也不都是很好的丈夫,毕竟他婚后还是四处浪,他们夫妻两个人在后来更多是彼此做个伴。
    如果说他们曾经有过爱情,那么他们之间的爱情荷尔蒙早就消失殆尽,更多是因为两个女儿的缘故没有分开。
    原主想到这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对两个老人说,而凌霄没有出声,因为这是原主的家事,但凌霄很想问一下那个亲妈是怎么想的?
    当初她的父母双亲为了挣钱而努力工作,以至于在生活中有些疏忽她这个做女儿,导致这位从高中开始叛逆,接受高等教育后嫁给外国人。
    也就是说她一直觉得自己父母做父母亲不称职,那么等她做了母亲又是怎么做的母亲?做的很好吗?
    她对两个女儿的态度不一样,完全不平等,甚至对待自己的长女如同对待一个敌人,还不如自己的父母亲做的好,所以她还有脸埋怨自己的父母亲?
    但因为她已经死了,也就不可能再去追问,甚至因为原主的缘故凌霄不愿意提起,有些人就是亲缘太浅。
    两个老人看到原主有些惊讶,说起来他们退休也十年,不当班主任的时间更长,因此来看他们的学生里大都是中年人。
    这一位明显不是中年人,怎么看也不会超过二十岁,太年轻了点,长得真水灵,这孩子一脸的笑容,让他们感觉心里暖暖的。
    年纪一大把的他们能够感觉出来对方的善意,此刻有些记不得自己是否教过这个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莫名感觉这个小姑娘有些熟悉。
    这是怎么一回事?此刻的他们又转念一想:也许他们教过的学生多了去,自己有些记不住,却还是有些印象,才会感觉有些熟悉?不对啊!年纪不对。
    或者是一种可能,是女儿人曾经朋友的孩子奉命来看他们的?因为他们见过她的妈妈,才会感觉有些熟悉。
    哎!两个老人同时想到这里有些气闷,要是孩子心善就好了。心善的人不会突然不见踪迹,啊!还是不要再想下去,没有女儿,他们两个老的就相互扶持着生活。
    至于囡囡?两个人都感觉心口有些发闷,不能再想了。想多了就是一种痛,这些年过去他们根本不知道她的情况如何。
    虽然他们做父母时是有些疏忽女儿的思想,但他们绝对把能够给予的都给了,更多的也无法再给予,因为他们没有那个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