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干戈满地天南东11
周南在营帐中,在一块木板上将这两日两个神车查探的情报一一画了出来。陶谷、王三疯、石岳等人围着木板看。
周南画的图和陶谷等人平时看到的那种在纸上画出来的地图不同,这个时代的人画的地图,倒像是写生画,山就画个山的样子,水就画个河流,城墙就是画个带城门的墙,围起来就代表城。
画成什么倒不重要,关键是比例极度不协调。所以周南才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画了一张平面图出来。
陶谷等人一开始也看得迷迷糊糊,只是听周南讲解之后,对这样简洁明了、比例恰当的平面图很快就适应了。
从这几天的探查来看,城东有一支三千人的兵马,驻守在城东的黎家寨,扼守东进的唯一通道龙山口,自从围困遵化城以后,除了攻打过一两次意外,后来就只是驻守要道,并不出击遵化城。
城南偏西,距离遵化城五、六里的官庄镇官道口,又驻守一支五千多人的兵马,也就是在周南的营寨和遵化城之间的这支兵马。除了头一次看到神车升空,曾经赶过来射了两箭之后,就再也没有过动静了。
城北十多里外有一支五千多人驻守的营地,用意就是为了阻断城内高远等人北逃去路。只不过这支兵马距离遵化城就有十多里远近,距离遵化城西南这一带就更远了,加上绕的弯路,至少应该有近三十里的距离。阻断城内万胜军北逃之路倒是能做到,可是要在关键时刻从城北赶到城西南来驰援官庄镇官道路口的这支兵马,却是有些困难,先不说隔着三十里地跑来体力的问题,单是时间上就有些紧张。
除了这三支扼守南、东、北三面的一万三千人马,神车上的人就再没发现其他的兵马围守了。当然,如果那支从过了石门镇就开始纠缠他们的平州军也算上的话,就是有一万八千人了。
可是这与高远送回燕京城的急信里说的有些不一样了。五千金兵到现在还没有发现,而且就是不算五千金兵,可是一万三千人马,距离两万之数还差着七千人马呢,这可不是差了两三千,七千人马,足可以在关键时刻改变战场的走向和胜局了。
周南介绍完这些情况后,便低头沉思起来。石岳试探着说道:“许是平州军本就没那么多人马……”
周南摇摇头,“高大哥不会乱说的。若有两万五千人马,足以围城打援,岂能如此稀松?甚至对我们这支援军更是好不在意,这中间总是有些问题。”
慌称十万大军、五万大军,在这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是经常发生的事,平州军现在正要自立为王、割据一方的,为了壮大声势,自然会虚报些,也是情理之中的。只是高远虽然大大咧咧,可是在行军打仗上,却从不马虎,绝不会随口乱说的。况且那五千金兵也不知道置身何处,始终是周南的一个心病。
“驸马,那张觉那是文人出身,行军打仗自然不是其擅长之事,围城困守才会如此稀松,若是真有金兵,金兵岂肯自低身份,陪着张觉手下兵马围城?”陶谷的解释倒是能说得过去,文人纸上谈兵还行,真要亲力亲为,能熟悉军中之事的,少之又少,用来解释现在的张觉倒是恰当。
“眼下也只能作此想了。”周南肯定了陶谷的架设,接着说道:“我本想要查清平州军粮草囤积之所后,用炸箭一把火烧掉,就像对付奚兵那样。只是平州军大概是听说了奚兵败北原因,竟然学乖了,各营都将粮草分散放置,并不集中一起。这一来,也只能烧掉一小部分粮草,却失去了我炸箭、神车的威势,于我大是不利啊!”
“驸马,遵化城粮草最多够十天之用了,若再不出兵解决平州军,恐怕平州军反倒得势。”陶谷又说道。
“嗯,平州军三处驻兵便有一万三千多人,每天消耗更多,想来这张觉定是单独派出人马,守护通往后方的粮道,这找不到的几千人马,想来是送粮的。”王三疯接着陶谷的意思说道。一万多人马的损耗,又不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当然需要护粮兵马了。
“驸马,这张觉和他的那个军师在这里吗?”陶谷突然问道。
“倒是未曾看到。”周南摇摇头答道,“观旗色,看护卫,看营帐,都没有发现张觉的踪影。”
“这般阵仗,动用这些兵马,却少一个主将坐镇,确实可疑。”陶谷也很是担心。
“我们人马少,时间拖的越久,对我们越是不利。既然近处没有其他的平州军的伏兵,大家准备一下,用神车发信号给高大哥那边,约好时间,趁着敌军疏忽之时,内外夹击,先除掉官庄镇这支兵马。”周南最后说道。
“什么时候动手呢?”石岳问道。
“等官庄镇敌营中派出人马巡视时,由王将军率一千人马袭击,注意记着放回去几个报信的,好让营中人马出动增援,陶江军和石将军各率领一千人,在半路伏击敌军援军。空中神车上的人一旦出营,就要给陶江军和石将军发出信号,同时要给遵化城里的人发信号,让高大哥派出两千骑军,从遵化城直扑官庄镇敌营。”
周南看看众人,见所有人都在凝神倾听,便解释道:“敌军通常以一千马步军混杂巡视,我以一千骑军突袭,突然杀至,定有收获;敌军闻警增援,也至多两千之数,而我以两千人马伏击。剩余只有敌营两千步军守营,有高大哥两千骑军破营,也有七成胜算。另外我带两百亲军随时驰援。如此以来,我以五千骑军攻打平州军五千马步混杂人马,必能得胜!”
众人听得纷纷点头,以有心算无心,又是以五千精锐骑军对敌步军和马军混杂的五千人马,自然是稳赢了。
正在这时,外面亲军报道:“李都头赶回营中,在外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