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14 刘邦为何读了“儒家系”?

      老孔的一生,当然绝不能用失败来定义。

    因为,尽管孔丘当官治国的愿望没有实现,在他生前,儒教的实质影响范围也不广,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儒教却得以延续并不断发扬光大。

    就像基督教教义、自由民主等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和共产主义一样,儒教开始虽然不受各国当权者重视,甚至刻意打压,但信奉的人却还是越来越多。

    真正先进的厉害的思想,是无论如何都阻遏不了的。

    儒教的思想在当时战乱不休、人民深受荼毒的时代,提倡仁爱宽恕等精神,很有针对性。一千多年的战乱,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孔老先生提倡大家要讲礼貌(恢复过去周王朝推行的礼制等)、讲博爱(宽恕,仁爱),这在当时当然是很得人心的。

    除了儒教思想本身的先进性,孔老先生还有一门特殊的特别厉害的功夫,也非常关键。

    这门功夫,就是“上课”。

    老孔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教育真经,就是在今天依然是真理。

    并且,他的这一功夫,还被作为儒教的一条教规,在以后得到了坚持发扬。在中国古代所有的思想流派中,可以说儒教是最重视教育的。

    由于特别能坚持,特别会讲课,孔丘老先生之后,儒教又出了很多了不起的掌门师兄,把儒教功夫不断发扬光大。

    比如后来的孟子、荀子等。孟子甚至提出“民为贵,国家(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口号,认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这简直就是那时候的民主、自由、博爱思想。

    荀子还培养出了韩非和李斯这样的杰出徒弟。

    韩非是秦始皇最为佩服崇敬的人;李斯此时更是做了秦始皇的廷尉,相当于中央政法委书记,则是秦始皇最为倚重信任的人。

    虽然这两个人后来都成为儒教的叛徒,但他们的师父是儒教大师,则是事实。

    孔子的第八代孙子孔谦,也一度做了魏国的丞相,辅佐魏王,见利不易其志,操守名节闻名于诸侯之中。

    不过,越来越兴旺发达是不假,但总起来说,在战争年代,真正重视儒教的国家还是不多,所以儒教的徒弟们不管毕业没毕业,就业普通都比较困难,怀才不遇、处境艰难的很多。

    像李斯地位显赫,韩非深受秦始皇敬重,并不是因为他们信奉儒教,恰恰是因为他们背叛了儒教,转而成为法家的“香主”。

    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战乱,才给儒教学徒们带来一丝曙光。

    儒教的徒弟们这下欢欣鼓舞,觉得熬了两百多年,终于机会终于来了。

    因为,过去各国的统治者们忙于大战争地,以为儒教崇尚爱民仁义的这一套没有实际作用,那现在天下统一不用打仗了,统治者总可以实行儒教的这一套了吧?

    机会确实是来了,甚至来得比儒教徒们预料的还要大还要好:因为,秦始皇亲自来召见儒教徒们了。

    公元年20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一到这里,他就把儒教的传统大本营—齐鲁之地的儒教门徒代表人物共70人,专门请上泰山,在当时人们看来十分神圣的泰山山麓商量大事。

    什么大事呢?因为秦始皇要在泰山祭天封土,这需要举行相关的礼仪。而儒教是最“讲礼貌”的,说起这些古代流传下来的礼仪,当然要属儒教的门徒们最精通。

    这完全称得上是儒教徒们的一次宝贵的巨大的机会。

    然而,遗憾的是,儒教徒们没有抓住这次机会。

    因为,关于孔子主张恢复的那些古时候的礼仪,早就不实行了,即使是儒教徒们也只能从书本上去了解。对书本知识了解的不同,导致他们彼此纷争不休,结果弄得秦始皇很恼火。

    算了,你们都滚蛋。老子是皇帝,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于是,秦始皇最后自行其是地举行了仪式。

    应该说,儒教徒们这次失去了很好的一个机会,给秦始皇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不过,事情还没有到最糟糕的地步。

    因为,秦始皇这人倒也心胸博大,没有什么门户之见,只要对我有用的我就采纳。所以,他虽然重用法家的李斯,对法家的杰出代表、最高理论导师韩非推崇备至,但是,对儒教思想也有所吸收。

    我们说过,先进的思想是无孔不入的。尽管孔子生前穷困潦倒,和马克思一样,但他的思想在当时确实入脑入心,连秦始皇也会受到感染。

    秦始皇当时不是特别排斥儒教思想,甚至认同和主张某些儒教的价值观,也可能与李斯和韩非虽然都是法家人物,但却是儒教宗师荀子的门徒有关。作为儒教叛徒,李斯和韩非都强烈地批判儒教,但他们实际上已经摆脱不了儒教对他们思想的潜移默化。

    不管怎么样,尽管在泰山对儒教徒们发了通脾气,但此后,秦始皇对儒教的人倒还不是特别差,仍然选拔重用了不少儒教弟子当博士,相当于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容许他们给朝廷提建议。

    当时,孔子的第九代子孙中有个孔鲋,字甲。鲋这个字比较生僻,我们就叫他孔甲吧,就是孔谦的儿子。在父亲的熏陶下,他潜心钻研学习,矢志不渝地要把自己祖上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发扬光大。

    听说秦始皇愿意选拔儒者,他也觉得这是个机会,编纂整理了大量儒教经典。更派自己门下的优秀弟子叔孙通等,响应秦始皇的号召,去为朝廷效力。

    除了叔孙通,当时被召入朝廷的儒教精英们还淳于越,他担任了仆射(汉语拼音:puyè),在当时相当于是一个副部长。

    但正是这个人,给儒教带来了几乎是灭顶之灾。

    在朝廷上,好不容易身居高位的儒教弟子们一个个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确迅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秦朝中央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朝廷继续发展门徒。这个非常厉害,甚至连秦始皇最为宠信、在朝廷威望极高的公子扶苏,也成为了儒教忠实的信徒。

    大家都知道,在秦始皇众多的儿子当中,扶苏不仅年龄大,而且聪明能干,功绩卓著,几乎毫无疑问将是秦始皇的接班人,未来大秦帝国的统治者。如果他也成为了儒教弟子,那么,将来儒教必然会一统天下。

    孔丘老先生当年的梦想,眼看就要很快得到实现。

    这样一来,儒教一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之机。朝廷重用儒教人才,因此,在民间,儒教也一度更加受到重视。

    这也正是连刘邦和卢绾都去儒教大师那里读起了成人高校的又一原因。

    他们想读书,想识字,想将来有机会考公务员,却没有去学道家、法家、兵家(虽然这些学说流派对刘邦今后都至关重要),而偏偏选择了拜一个儒教大师为师,学习深奥的儒教经典《尚书》,进了“儒教系”。

    如果一切继续这样发展下去,那么,刘邦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他的智慧,顺利地从“儒教系”拿到本科文凭,将来成为一代儒教宗师,最起码可以利用所学的儒教礼仪知识去人家丧礼上帮帮手、到人家婚宴上当司仪,好歹能混个温饱。

    但历史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刘邦终归没有成为正宗的儒教徒,更别说成为儒教宗师了。

    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依然视儒教如寇仇,不仅自己很快就离开了儒教课堂,而且变本加厉地歧视儒教徒。

    这是为什么?

    (本书已创作完成,即日起每日三更,请大家收藏、推荐,支持,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