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三百一十六章 奇葩君臣

      赵桓倒是有钱,他也不介意给国库一笔钱,度过难关。这天下姓赵不姓李。
    “大约要一百万石的稻谷或者麦谷,或者一千万贯钱。”李纲小心的说道,这笔钱,可不是紧急给关中青苗法应急的那一千万贯。
    那一千万贯何栗可是答应年底还一千二百万贯的钱,自己要这一千万贯钱,可还不回来。
    赵桓看了眼赵英,赵英信心十足的点了点头,就是一千万贯,一万万贯也不是没有。
    “去找赵都知支钱吧。”赵桓无所谓的说道。
    钱嘛,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
    比如赵桓就从来没有自己用到过钱,所以他对钱很无所谓。
    李纲俯首称是,如果官家不是赵桓这样的人,他也只能学蔡京一样,四处拼命捞钱。
    可能他比蔡京好一点的就是自己不贪钱。
    但是也无济于事。
    拼命捞钱,就得符合捞钱的潜规则,和乡绅、员外们分账,这样一来,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
    蔡京那种搞法典型的拆西墙补东墙,补来补去,最后全都得塌了。
    李纲直接拆得皇帝的墙,这种做法很犯忌讳。
    可惜,李纲是个新手宰相,赵桓何尝不是个新手皇帝?
    两个人都没把这当回事。
    赵桓觉得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是一种很正常的逻辑,毕竟他就活在那么一个时代里。
    赵桓手里绝大部分的钱,都是抄家抄出来、燕云十六州打下来分的收益、赵英经营而来,绝对的取之于民。
    赵桓倒是很喜欢大兴土木,在河北路填坑,在河东路造太原城,在燕京路修燕京,但是这种大兴土木,是建城,是国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奢侈享受。
    这样一来,赵桓建城填坑,用的工赈监的民夫,虽然消耗很大,但同样也有大量当地百姓自带干粮的参与其中,节省了大笔的开销。
    但是要修宫殿,绝对没人会自带干粮了。
    赵桓大兴土木,其实花费也不是很大,赵桓对燕京路的行在,要求也很低。
    这种臣问君要钱,双方各都觉得理所应当的诡异之事,就这样堂而皇之的发生了,还没有人劝阻。
    所以,赵构就觉得这种汴京皇帝的做法真的奇怪,本来就是皇帝,坐拥天下,居然不好好享受,费力不讨好的变革。
    变来变去,哪天把自己的皇位变出去,才知道改悔。
    “你赈济灾民的时候,务必保证钱粮到灾区,到百姓的手里,如果处理的此事时,力有未逮,就问问李邦彦,他现在应该从河东路回来了吧。”赵桓问道。
    李邦彦这个人,就很会站队,在七门进京的时候,李邦彦居然带着老仆二人,从汴京千里迢迢的赶到河东路去投奔赵桓。
    奈何赵桓行事风风火火,从云中考察进入河东路,再到关中,行踪飘忽,李邦彦并未能面圣。
    倒是赵桓都回京好几个月了,李邦彦才乘着牛车,慢慢悠悠的回到了汴京。
    李纲知道自己并非全知全能之人,所以赵桓的建议,李纲俯首称是。
    李纲出了宣德门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夕阳下的皇城,一阵的恍惚,他自然知道拿官家的钱,并不好,但是他有点办法,就不会开口了。
    现在四处都在花钱,他好不容易维持住了收支平衡,奈何现在的荆湖北路的事,他又不得不开口要钱了。
    幸好官家不是很在意。
    李纲的轿子并非回府,而是直接找到了李邦彦的居所,一个两进一出的小院子,在这繁华的汴京城里并不起眼。
    李邦彦听到门房说李纲到访,着实一惊。
    在李邦彦看来,李纲这个宰相比自己当初要强多了!
    面对危险不低头,面对皇权不畏惧,面对万事,都尽量处理周全。
    所以,李纲能来,让他着实的惊讶。
    他赶忙收拾了一下亲自到了正门迎接李纲,连连说道:“李太宰,稀客稀客!”
    “士美折煞某了。”李纲笑着说道,和李邦彦进了府中。
    李纲对李邦彦说了说朝堂之事,也和李邦彦说了自己乃是受命而来。
    “太宰,某有一句话,不得不讲。你问官家从内帑出钱,还是不还那种,实在是天下少有啊。亘古未闻呀。”李邦彦连连摇头,这对奇葩的君臣。
    当然,在大宋,奇葩还是它的本意,奇特而美丽的花朵,称赞人出众,并没有贬义。【注1】
    “太宰,公私分明才可以,今天是国库一时空虚,你问内帑要钱。若是哪天内帑缺钱,国库空虚,你要学蔡京那样,四处给官家捞钱去?”李邦彦先是指出了李纲的错误。
    而李纲摇了摇头,没有回答这件事的考虑,他了解官家,总觉得官家在酝酿件大事,这事成了,国库和内帑估计都不缺钱。
    只是李纲却不知道官家到底准备干些什么。
    但是李邦彦显然不清楚官家心中所想,这就是一个宰相,离开了权力的中心,就会对各种事,变得不再那么敏感。
    “李太宰今日登门拜访,某不胜荣幸。但是李太宰,你问政的事,某怕是帮不了你啊。”李邦彦说完就一脸的颓废。
    这几个月他从汴京转到河东路,再从河东路转到了关中,他终于见到了金祸之下的百姓到底是何等的惨淡模样。
    一路走来,李邦彦感触最深的,还是官家的各种政策对百姓切实的好处。
    所以,对自己过去当政时候的种种举措,李邦彦进行了反省,写成了札子。
    李纲问的赈济荆湖北路之事,李邦彦面色带有羞愧的说道:“宣和三年,太上皇命某带着两百万贯和三十万石粮草,去赈济两浙路和江南东西两路的方腊叛乱之事。”
    “某未能完成皇命,致使两江和两浙复叛,而太上皇在宣和四年,十抽一杀尽江南中人之家。”李邦彦说起这事,就是一阵的叹气。
    自己还是大看自己了。
    方腊之事,涉及六路,需要赈济四路,他李邦彦带着两百万贯和三十万石粮草,是万万不够的。
    但是太上皇只给了他这么一点,他能怎么办?
    李纲就胆子大多了,直接狮子大开口要了一千万贯!
    让李邦彦着实意外的事,皇帝居然真的从内帑里把钱拿出来了!
    “某知道士美在赈济江南时候,已经竭尽了全力,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没能赈济抚恤,那也无可奈何,正因如此,某才向士美请教,当初的赈济是哪里出了问题。”李纲笑着说道,他没有笑话李邦彦的意思。
    这个浪子宰相,能用不到两百万贯赈济两浙路,已经着实不容易了。
    李邦彦看李纲的态度和事情发展,也知道李纲是真心求教,而不是上门揶揄,无不感怀的说道:“某痛定思痛,发现坏就坏在,救民先救官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