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神级文明
离开太阳系九百多年的周雨欣终于回归了,她乘坐一种速度超级恐怖的飞船来到了太阳系,其产生的空间波动惊动了太阳系内的所有人。
吴歌基本肯定这艘飞行器使用的是跃迁引擎,因为只有能折叠空间的跃迁引擎才能引起空间波动。
但令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这么小的飞行器里蕴含着这么强大的动力,以他们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七十二路的聚变的科技,也不可能把飞行器缩这么小。
这么小的飞行器,能装得下能源吗?引擎的推力足够吗?
科学家无法理解这个飞行器的构造,毕竟科技水平相差太多了。
周雨欣的飞行器到达太阳系后就向地球飞了过来,如果说之前的跃迁是在高速上狂飙,那么现在就等于是在靠边停车回家了。
周雨欣的飞行器缓缓落向地球,最后落到了吴歌他们最初建造的那个基地里。
飞行器落下,随后,这个球形飞行器就像花瓣一样打开了,打开的花瓣中坐着一个与真人无异的智能机器人,她正是九百年前的周雨欣,相貌一点都没有变。
周雨欣从飞行器里走出来后,就甜甜一笑,然后向着迎接她的吴歌等人说道:“我回来了。”
周雨欣从遥远的星空彼端回来了,他们再次齐聚,然后,周雨欣就讲起了她这九百多年发生的事情。
周雨欣当初被机械联盟带走,然后就去到了无比遥远的机械河系,那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河系,其大小差不多有三分之二个银河系那么大,而更加恐怖的是,那整个河系都是机械联盟的地盘。
换句话说,机械联盟异界一统了整个河系,如果是机械河系算是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太阳系就好像是某个小山里的住户。
周雨欣被带到的就是那个地方,她的灵魂被机械族用神器转移到了一块能永恒使用的芯片之中,随后,机械文明又给她制造了新的身体,并传授给她高科技知识。
而更令吴歌他们吃惊都是,周雨欣所在的机械河系居然只存在七个具有灵魂的机械生命体。
没错,七个机械生命体统一了一个河系,然后掌管整个河系。
对于人类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但对于机械文明来说,这没什么不可能的,毕竟他们可以通过科技力量来无限地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机械河系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个令人惊叹的地方。
周雨欣说道:“机械文明的大长老希望我留在机械河系,但我对它说我想要回到银河系处理完事情后再回归机械河系,大长老答应了。”
吴歌疑惑起来,他问道:“你口中的大长老对我们银河系是怎么看的?”
周雨欣回答道:“他说,所谓的银河系不过是一块蛮荒之地,如果有文明能一统银河系,那么他们才会考虑和银河系建立友好关系。”
只听到周雨欣的回答,吴歌瞬间就了解了机械文明的想法,它们应该是已经强大到了不担心任何敌人的地步,而同时也明白了宇宙存在的意义,所以没有任何侵略其他星系的想法,也愿意和其他星系友好相处。
这给吴歌的感觉就好像微星文明一样,微星文明为什么千里迢迢跑到银河系的边缘地带找地球人建交呢?
原因应该是他们认为地球人和他们的文明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为相似,所以他们才打算和地球人友好相处,亦或是需要地球人帮助他们去完成某些事情。
又或许他们不好干涉银河系内的事物。
但来到地球后,他们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正是因为这个不一样的东西,他们掳走了所有人类,而没有带走地球上任何一种能源、动物,只是单单带走了人类。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地球人身上一定存在着某种吸引他们的东西,甚至有可能是解开这个宇宙奥秘的东西,否则他们没必要这样做。
从微星文明还给了地球人五个小时这一点来看,也表明微星文明的目的就是掠走全人类,过程并不粗暴,而是动用了必定非常消耗能量的传送。
种种原因加起来一看就不难发现,微星人一定是从地球人身上发现什么了。
否则你说是地球人高层惹怒了微星文明,那微星文明直接灭了地球就行何必这么麻烦。
周雨欣在讲述了她前往机械文明九百年的故事,随后,吴歌也向她介绍了这九百年来地球上发生的事情。
讲到一半的时候,周雨欣突然拿出了一个小盒子,她说道:“这个盒子里有机械文明可以向我们公开的科技知识,有了这个,我们便足以横扫银河系大部分文明!”
周雨欣吧这个小盒子接在了小超的端口上,然后,海量的信息就传输到了小超的记忆盘之中。
在这些信息中有超光速飞行技术,有量子计算机制造技术,有四维护盾、四维战舰技术,想这样和地球文明拥有的技术重叠的大概有百分之一,除外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地球族不曾掌握的科技。
这些科技中有无比强大的,也有很基础的,但却是地球族不曾钻研过的科技。
如果地球族完全掌握这些科技,那么地球族将会变得无比强大!
得到这些科技数据后,吴歌立刻命令小萝展开科技研究,并试图在百年内消化掉这些科技力量。
周雨欣说道:“机械文明给我们的这些科技都是超级文明等级以内的科技,所以如果遇到超级文明甚至更强的文明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能太过大意。”
吴歌问道:“文明的等级分别是哪些?”
周雨欣说道:“目前的文明分为土著文明,即没有星际航行能力的文明,往上一级是星际文明即能进行星际航行的文明,再往上是超级文明指的是掌握了很多恒星系的强大文明,再往上便是神级文明,类似机械文明这样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