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国家赔偿
锦州城内,不管是百姓还是军卒,不同于以前的观念,什么皇帝高高在上,一个不在换一个便是,和小老百姓有屁的关系;这个时候的他们,念着皇上的好,全都担心了起来。
当今皇上在这几年以来,逐步打击了建虏,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包括补发军饷,清查被祖家军的将门世家所吞并的粮田,把他们从建虏手中救回来等等。这些还只是他们亲身经历的,更有听说皇上极重民生,以抗灾救灾为大明国策第一要务,更有在陕西时候亲自参与扑杀蝗灾等等。
这么好的皇帝,他们遇到了,当然不希望有事,甚至是真心祝愿这样的好皇帝,真得能够万岁万岁万万岁的!
如今,这样的皇帝处在了危险之中,面对几倍的建虏兵力。建虏的凶残,他们又体会最深,皇上那边,肯定陷入苦战之中了。而且皇上是为了救辽河平原的百姓而陷入了这样的危险之中,只要还是人,又怎么可能会对此无动于衷?
请战的声音非常热烈,不但军卒纷纷向他们的上级将校,仍至总督大人请战,甚至连锦州城的百姓,也纷纷要求参战。至于救回来的那些被掠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洪承畴感受着巨大的民意、军心,这一刻,他也是被震撼到了。
他可以说是博览群书,可就算如此,纵观历朝历代,他也没见过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不管于公于私,洪承畴都立刻应下,整军备战,明日一早,他就亲率大军出征。
不管怎么样,大军开拔,并不是说走就能走的,如今已是下午,明日一早再出发,就已经是非常快的了。一般来说,这还是太仓促了。
为此,洪承畴有点吃惊,就怕因为出征的太仓促,结果是去添乱的。因此,他亲自巡查,督促出战前的准备。
但是,让他吃惊的是,这一次的出征准备,效率竟然是异常地高,很多项准备工作,远比他预计的要快准备好。而且,如果缺少东西,城里百姓也纷纷捐了出来。比如粮袋不够,只要传出衙门,就立刻在衙门口堆了一堆的粮袋。绳子不够,一会之后在衙门口连裤腰带都能发现一堆……
锦州身处对虏战事的前沿,可以说百姓的日子是很苦的,他们所拥有的物资也非常地匮乏。可就算如此,为了让大军能快点去救皇上,早日救出皇上,他们把自家的东西,只要能拿出来的,就全都拿出来了,这个盛况,真得是前所未见!
洪承畴见此,不由得又是非常地感慨,皇上,真乃千古仁君!有百姓如此拥护的皇上在,大明何愁不中兴!
第二天一早,所有百姓都早早地起来,赶到军营这边来送行。
洪承畴也是早早地起来了,他知道在这样的民意之下,要是他刚怠慢的话,不管皇上有事没事,只要传出去,他就不会有好果子吃。
军营门口,面对大街两边的男女老少,面对热情地百姓,洪承畴双手抱拳示意道:“诸位乡亲放心,建虏要想对付皇上,就先从本官身上踏过去!”
此时此刻,他虽然是文官,可也学起了武将的话。不得不说,这种话的效果还是很好的。百姓纷纷还礼,对洪承畴的好感也一下增加了好多。
正在这时,从城门方向,忽然飞驰而来一名轮值军官。马蹄声急促地响着,顿时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看到这名将领如此匆忙的样子,顿时,所有人的心中一“咯噔”,有一种不妙的感觉。
洪承畴也看到了,他的神情一下紧张起来。
“报……”这名轮值军官,快到近前时,立刻勒马禀告道,“城外有建虏自相厮杀,非常奇特!”
“……”听到这话,所有人,包括洪承畴都愣住了。还以为是什么紧急军情,是不是皇上那边有什么坏消息,比如情况危急,急需救援之类的。没想到竟然是城外建虏自相残杀,这可是从没听说过的事情啊!
过了一会,洪承畴回过神来,便再确认一次道:“你说是有建虏在城外自相残杀?”
“回总督大人,是的。”这命轮值军官连忙再次禀告道,“建虏探马逃,另外一伙建虏追,城头上刚好能看到。”
一听这话,洪承畴便立刻吩咐出征军队待命,他自己一挥马鞭,急赶城头,要亲眼看个清楚。
看着总督大人匆匆离开,其他人不由得讨论了起来。
这种情况前所未见,也前所未闻。难道是建虏内讧,可这时候不真是海州那边战事的关键时候,怎么就会有内讧呢?
他们议论纷纷之下,顿时就分成了两种观点。
一种是建虏打赢了,为了抢战利品,比如说抢抓皇帝的功劳,互相之间打了起来,毕竟这可是天大的功劳,建虏不可能不眼红。
另外一种观点,则是建虏已经掌控局势,海州战事尽在他们的控制之中,然后建虏的奴酋之间开始内讧了。
不管哪种观点,对大明这边都非常地不利。因此,所有人在议论之余,都是非常担心起来。
而洪承畴则来不及想那么多,一口气赶到城头,早有在城头的大明将士指着城外给他看:“大人,您看那边,快厮杀结束了!”
洪承畴闻声望去,果然,在锦州东北角,一群建虏围着另外一些建虏在厮杀。围攻的多达百人之多,为被围攻的,则只剩下不到十人了。
看了一会之后,洪承畴忽然断言说道:“那些被围攻的建虏探马,是建州女真族的,而那些人多围攻的,应该是草原部族的。”
边上的人听到,很是诧异,他便解释道:“建虏探马悍勇,步战强悍;而蒙古人善骑射,近战能力弱,你们自己看看,就明白了。”
听到这话,众人一见,果然如此。
不过这样一来,他们就更奇怪了。蒙古人一向以建州女真为主子,怎么突然就挥刀相向了?怎么看,也不像是奴酋之间的内讧啊?
就这么想着的一会功夫,那边的互斗就结束了。
随后,有十来个建虏没带武器,只是拎着首级,驰向城墙这边,离得近了,其中有一人用有点跑调的大明官话大声喊道:“我们已经拿到了女真人的首级,大明皇帝有旨,以后就是真正的大明军卒,我们是自己人了!”
听到这话,洪承畴很是奇怪,便一挥手,让人出城,去把人给带进来问个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对于全副武装的明军将士,如临大敌般地拥出城去,这些个建虏也不逃跑,反而提着首级迎了过去,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很是听话配合。
检查没有武器之后,就被押上了城头,到了洪承畴面前。
得知眼前这人是大明蓟辽总督之后,这几个建虏连忙行礼,态度非常恭敬。
洪承畴看着面前这几个人,都是金钱鼠尾,感觉有点怪怪的。一直以来,建虏可都是嚣张惯了的,看到明人,那都是用鼻子来看的。可如今,却是点头哈腰的,完全没有一丝以前的味道。
“说吧,你们是怎么回事,海州那边的战事如何了?”洪承畴关心问题,倒也没有过多打量,立刻便问道。
这几个建虏自然就是奉旨追杀真正建虏,想要转正的那些人,听到总督大人问话,便连忙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没有意外,听明白了海州那边战事的经过之后,顿时,洪承畴等人,全都目瞪口呆。说好的大决战呢?几十万人的会战,就是这样的经过?这是不是太不可思议了?
都说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今皇上不也是,笑看建虏耍猴戏,最终不费一兵一枪,建虏就分崩离析了?什么时候,打仗变得这么容易了?
就算吴三桂是此次大战的亲身经历者之一,他也同样感到非常地吃惊。
他这边作为杀手锏是没错,可是,这个杀手锏的效果要能用出来的前提,是皇上那边要应付得当,至少能僵持住,如此一来,不狠狠地打赏几战,估计是不信的。可是,皇上打了没有?压根就没有打,就只是喊喊话,建虏那边就开始投降,然后内讧了。
忽然之间,吴三桂想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天底下,还有谁能是当今皇上的对手?
洪承畴这边,说真的,理智告诉他,这个事情太过匪夷所思,不能全信;可是,他的经验又告诉他,这几个建虏绝对没有撒谎,那也就是说,这一仗就是真的了。
正在这时候,城外又传来快马的声音,转头看去,却见一队明军将士疾驰而来,中间那人,身穿飞鱼服,显然是锦衣卫的人。
按理说,就这,是没资格让大明的封疆大吏迎出去的。但是,洪承畴心中好奇着,因此一见之下就第一时间跑了下去,想要知道真相到底如何?
这支骑队,就是前来锦州传旨,要派降卒过来,让这边提前进行安排的。顺带着,洪承畴自然就知道海州耀州驿的战事细节如何了。
“皇上威武啊!”洪承畴听完之后,不得不感慨道,“此战过后,建虏苟延残喘,已无多少时日可活,辽东光复在即也!”
消息传到城内,顿时整个锦州城都轰动了起来。
还有什么比打胜仗更振奋人心呢?有,那就是打一个大胜仗!
对于普通将士和老百姓来说,他们不去关心这场战事到底是怎么个打法,他们只关心,大明赢了,皇上没事,官军没什么伤亡,那就够了!
之前的担心转化为振奋,那气氛就是非常热烈了。这让奉旨前来锦州的锦衣卫校尉都感到惊讶,这锦州城的反应,好强烈啊!
顺口一问之下,他便知道了锦州军民担心皇上安危,这正准备领军赶往海州。
“总督大人有心了!”锦衣卫校尉听了,不由得对锦州军民的好感大增,便对洪承畴说道,“我回去之后,必定把这里的情况禀明皇上!”
这当然是最好的了!洪承畴听了,心中如此想着,就更是高兴了。
…………
崇祯皇帝原本的打算,是坐船沿着渤海的海岸线回京师,途中在觉华岛,也就是宁远登陆一下,召见洪承畴安排事情,但是,听说了锦州这边的事情之后,就改了主意,主力继续按计划回去,他从小凌河那边登陆,直接驾临了锦州。
听说崇祯皇帝要到锦州,洪承畴便领了锦州军民,全城出动,迎出十里之外。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还只是远远看到皇帝的仪仗,洪承畴就带着锦州军民一起跪下,大喊着迎驾,声音中透着无比的虔诚。
过了好长时间之后,崇祯皇帝才到达他们的面前,看着他们恭恭敬敬地跪在那里迎接自己,心中也是有点感动。他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尊敬,不单单是因为自己是大明皇帝。
“平身!”崇祯皇帝伸手示意,带着微笑,大声说道。
等眼前的人海都站起来之后,崇祯皇帝骑在马上扫视,很快发现了有一块区域,全是年轻人,但一个个都是骨瘦如柴,他便知道,这些人应该就是被掠来辽东的关内青壮。
于是,他便策马来到这些人的面前,脸色有点沉重地说道:“是朝廷无能,才让你们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还被建虏掠来了辽东……”
听到皇帝这话,这些百姓带着悲容,却连道不敢,七嘴八舌地说皇上厚恩,花费如此大的代价把他们救回来,感激都来不及。
对于这些,崇祯皇帝并没有因此感觉欣慰,伸手示意,让他们都安静下来之后,才严肃地说道:“这是朝廷的过错,朕就要认!”
定下了基调之后,他又继续说道:“过去了的,朕已经没办法挽回。但是对于你们的将来,朕多少能给你们一些补偿。你们之中,如果关内还有亲人的,可随朕一起入关,地方核验清楚之后额外补粮田钱财;如果不愿意再入关,不想睹物思人的,也可以留在关外,朕赐予双倍的粮田钱财……”
不管怎么样,这也算是国家赔偿的一种吧!只是让崇祯皇帝没想到的是,这些人的选择,让他有点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