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39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薛国观听了,不由得一愣。自己错了,怎么可能?虽然九边多有发来警情,但是,不是一直没有出过事么?
    其他臣子,也都是有点好奇,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这么说,难不成,皇上又有高见?
    果然,就见崇祯皇帝的脸色严肃了一点,认真地对薛国观说道:“虽然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出现大的战况。建虏也好,蒙古部族也罢,大都只是骚扰。但是,朕敢肯定,从朕出征辽东回来之后,草原上的建虏必定会压力很大,因此,他们一定会发动一次大的战事!”
    看到底下臣子都微微有点诧异的样子,他便又接着肯定地说道:“当然,之前的骚扰,也可以理解成是敌人在麻痹我边关将士。总之,建虏从辽东远赴河套,就绝不只是骚扰而已。朕琢磨着,近期建虏必定会有动作,原因朕已经说了,因为河套的建虏并没有很好地牵制住朕!”
    听到皇帝这么分析,薛国观等人想想,好像觉得确实有道理。不过他们可没法,像崇祯皇帝这么肯定。
    他们没想到,崇祯皇帝敢肯定的事情,还不止如此,就听他继续又断言道:“有众多蒙古部族为建虏帮凶,朕料到建虏主力要想掩盖他的攻击目标,并不难办到。如果是朕领军,声东击西,虚张声势,比如乔装主力在大明晋地这边,实际主力却屯兵大明西北,大明就防不胜防,容易丧失警惕之心!”
    听到这话,兵部尚书就忍不住了,当即出列奏道:“陛下,何以建虏不会屯兵东边,而是要去西边呢?”
    本来他是不想问的,可实在是崇祯皇帝的语气太过自信,让他觉得,皇上这是有点绝对了,因此就开口一问。顺便,也能隐晦地提醒下皇上。虽然皇上您确实有从蛛丝马迹中推断出事情真相的本事,可是,世事无绝对,不要这么肯定,谦虚一点,才是明君所为。
    然而,他的这个隐晦提醒,显然没有什么用。就听崇祯皇帝还是用非常肯定地语气回答他道:“卿可别忘记了,西北那边有大明叛将柴时华一直在作乱。如果他勾结建虏入侵的话,就很危险了。不止是他熟悉西北情况,而且西边的大明边军对于建虏并没有接触过,虽然朝廷有警示,可警惕心相对京畿之地这边来说,还是要少不少的。”
    说到这里,他断然道:“如果朕领军的话,就一定会重点攻打大明西北,如此,很容易成功!”
    听到皇帝说得如此头头是道,而且还是有理有据,并不是信口瞎掰,众多朝臣在面面相觑之后便露出佩服之色。
    这个佩服,并不是说他们觉得皇帝所言,就一定是真的。而是佩服皇帝的这个逻辑推理能力,虽然此时还没有这个逻辑推理能力的名词,但不妨碍他们知道这个意思,就觉得皇帝的这个能力是真强!
    “陛下,既然如此,何不发一道旨意给三边总督那边,加强戒备?”薛国观听到这里,便立刻奏道。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道:“确实要发一道旨意过去。也是怪朕,从辽东回来之后,一直在关注民生,防灾救灾,事情一堆,还有京营的改制,忙得忘记了。等到这两日,有了点时间,回过头来仔细想想,才想到了这事!”
    一听这话,兵部尚书这边就有点不安了,连忙上前请罪。不管怎么样,这毕竟是兵部的事情不是!
    当然,就这点事情,崇祯皇帝肯定不会怪罪他,不过这也是提醒了他一个事情,便对兵部尚书这边说道:“各地军情汇总,卿这边要专门整理,定期上奏给朕。”
    本来的话,他是想说,成立情报分析中心的。不止是军情,还有民情等等。不过他又转念一想,眼下正是朝政革新的时候,京营在改制,大明大部分地区都在忙抗灾,核查官绅优免限额和催缴赋税也还在继续。有太多的事情在做,而如今的衙门效率又不高,再接二连三地推出新概念,新想法的话,还不是很适合。因此,他就没有提这个事情,准备等以后再说。
    不过此时,崇祯皇帝还是有话要说的,就听他对底下臣子严肃地说道:“河套建虏之祸,须得朕亲自去解决才行。诸卿协调物资,在尽量不妨碍抗灾救灾的前提下,多准备下吧!”
    一听皇帝又要御驾亲征,在这些文官之中,却不是受欢迎的。
    有的臣子,是因为固有的观念,觉得皇帝乃是国之重,不能轻易出宫,更不要说还是去打仗的。不是有句俗话说了么,将军难免阵上亡,就算再会打仗的将军,战事打多了,就可能会战死的。要是皇帝战死,那对大明的影响就太大了!
    还有的臣子,同样不喜欢皇帝出宫,则多是怕皇帝出去多了,见识广了,原本就已经这么厉害了,那还要不要让人活了?
    基于此,底下臣子中,甚至包括司礼监,其实都是不乐意皇帝三天两头的出征,就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陛下,西北之事,毕竟是未发生之事,或者,以臣之见,去一道旨意,已经足够了!”
    “对啊,陛下,只要西北那边加强防御,让建虏无机可趁,自然就不用劳师动众了!”
    “陛下,战事一起,钱粮消耗无数,能不打还是不打得好。更何况,如今建虏说不定撤回辽东应该也有可能吧,被陛下消灭了上万多建虏精锐,这河套的建虏搞不好就得回去!”
    “……”
    他们正在说着,忽然殿外传来急促地脚步声,随后一名内侍出现,手中捧着一个长筒,刚跨过文华殿门槛,就立刻大声禀告道:“大同府紧急军情急报!”
    一听这话,顿时,文华殿内变得非常安静。竟然是大同府来了紧急军情急报,该不会,皇上说什么就灵什么吧?又或者,是另外的事情?
    这么想着,他们心情有点类似忐忑的样子,就怕被皇帝给料中了,同时,也好奇到底是什么军情?如果是和以前那样只是骚扰,那就没事。
    结果,崇祯皇帝接过急报之后,看了一看,便让内侍把这急报转给底下臣子看,同时他便说道:“建虏主力出现在大同,兵困大同。不过在这急报后面还附了一份加急,说援剿总兵吴卿刚好到了大同,认出城外建虏大军中,为首的那个奴酋济尔哈朗并不是本人。且围城大军中,似有虚张声势的迹象。”
    “……”殿内众人,一听这话,不由得相顾骇然,竟然真得被皇上料中了?
    他们立刻按照官职高低,急着轮流看了这份急报,最后相顾无语,皇上没有骗他们,那也就是说,河套建虏的动静,就是按照皇上推演得在进行。换句话说,西北那边恐怕要危险了!
    过了好一会之后,崇祯皇帝见他们都没说话,便微笑着说道:“河套建虏之患,也到了该解决的时候。朕的本事,卿等应该都见识过了,不用担心朕,安心准备吧!”
    他前后浪费了不少口水,已经说得相当清楚了,底下臣子到了这时,也没了劝阻皇帝的理由。不过,首辅薛国观还是奏道:“陛下,建虏可不比原先的土默特部,且有土默特部被歼灭的例子在,建虏估计也不会再上当。不知道陛下御驾出征的话,这一次,又该如何打呢?”
    听到这话,其他文官都是很赞同。草原上的敌人,就是牛皮糖,兵力过多,优势很大地去打,他们就会跑;要是兵力去少了,这肯定不行。也因此,草原上的敌人,一直是大明最为头疼的了。
    之前的时候,把草原上的敌人引进关内,埋伏消灭他们,这种事情,因为事先没有先例,崇祯皇帝那是第一次做,土默特部没有防备,才容易成功。可是,如今草原上的敌人,肯定是有防备了,那这接下来的战事,就绝对难打了啊!
    薛国观这话,同样问得崇祯皇帝有点难以回答,因为这个时候,他也没有具体的想法。不过他还是有自信的,因为几个“金牌卧底”已经赶往河套。只要能知道敌人在干什么,怎么干,那针对性的行动,总会有办法的。
    基于这个想法,崇祯皇帝便微微一笑道:“兵事上,薛卿不擅长,朕也不觉得奇怪。”
    “……”薛国观听得张了张嘴,不过没法回答皇帝,因为他还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大明朝中,并不是每个文官,都是卢象升,又或者是洪承畴和孙传庭这样的人物。
    但兵部尚书,好歹是有点经验的,他正想开口时,却听崇祯皇帝接着说道:“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朕要是此时侃侃而谈,说怎么怎么就能怎么怎么建虏,那就是纸上谈兵了。随机应变,因地制宜,不拘形式打败敌人,如此答复可好?”
    薛国观对于这种答复,就彻底无法反驳。于是,他在心中想着,算了,反正皇上英明神武,虽然还是不看好皇帝能打败消灭河套的建虏,但至少,应该不会败!随他吧:“这……微臣明白了,陛下圣明!”
    等到这个时候,户部尚书终于出列奏道:“陛下,如今虽然朝廷有点钱了,但粮草却是紧缺。不知陛下要带多少人马,微臣也好有个准备。”
    万历时期的三大征,把大明国库都耗空了,打仗,打得就是钱粮。要是有可能,户部尚书可不想有战事发生。
    对此,崇祯皇帝也还是慎重的,想了想之后,便做出决定道:“骠骑营和磐石营以及勇卫营中的骑卒,就这么多吧。加上可以随时调用九边重镇的边兵,兵力上应该没问题的。”
    说到这里,他想起后世的一些说法,便又补充一句道:“朕会看着的,打仗要能赚才好!”
    打仗能赚?这怎么可能?文华殿内所有臣子,刚听到崇祯皇帝的这个说法时,脑海中第一时间冒出了这么一个想法。
    不过等他们回过神来,忽然又没法反驳。
    因为崇祯皇帝第一次御驾亲征,如果只是对草原战事的话,那还是真赚的。大军消耗的钱粮物资,可是要比最终大明从河套得到的战利品要少多了。不说别的,光是战马,那就已经赚翻了的!
    这么想着,他们不由得又有点期待,该不会,皇上这一次又能把什么蒙古部族的老巢给端了吧?可是,蒙古部族的老巢要是那么容易端的话,他们早就灭绝了!皇上这一次出征,怕是不能了吧?
    于是,在这些大明高官的心中,对于皇上即将开始的第三次御驾亲征,都充满了好奇。
    首先,皇上这一次出征,这战事该怎么打?能不能打赢建虏,能不能消灭建虏,这是个问题!
    其次,皇上这一次出征,会消耗多少钱粮物资,最终如果获胜的话,又能得到多少战利品,能否抵消消耗掉的钱粮物资,或者还能有多少剩余?
    还有,皇上这一次出征,面对漫漫草原,一望无垠的草原,还能继续算无遗策么?
    …………
    带着这些念头,这一次的文华殿之议结束,各自散去,都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当然,也少不了一道圣旨,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发往三边总督郑崇俭那边。虽然崇祯皇帝心中知道,那边已经是个什么情况,但明面上,至少要走这么一个流程不是!
    崇祯十四年九月初,边关先后传来急报,大同府这边的建虏和蒙古联军自己撤去了,而西北宁夏那边,叛将柴时华引领建虏主力突然出现,伏击了宁夏明军,总兵王世宠战死,各地多有被烧杀劫掠,损失不小。三边总督郑崇俭赶到,才稳住了局势,急报发出时,建虏已经退兵。
    在朝中大臣惊讶于皇上果然料事如神的情况下,崇祯皇帝发下旨意,誓要讨伐建虏和蒙古部族,给大明百姓一个交代。
    于是,大明崇祯皇帝,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御驾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