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二章 嘴炮堂哥

      第二章嘴炮堂哥
    孤儿这一世仍然是孤儿,先是父亲得咳症去世,让他成了一个遗腹子,然后母亲伤心过度,生完他没熬过产后风,跟着父亲去了。
    于是族长老伯爷便将他养在身边,又当爹又当妈拉扯到了今年,五岁。
    要换做眉山城别的小户,他怕是刚穿越过来就被扔马桶了,但是好在老天爷长眼,让他姓了“苏”。
    苏程石史,眉山县四大家族,乡里有族田,宗祠,老宅,城里有铺面。于是他相当于将上一世小时候的生活重新过上一遍,还多了个碎嘴的老伯爷看顾着,更贴心一层。
    辈分不低,水字辈,老伯爷就随便给他取了个名字,叫苏油。
    按老伯爷的说法,油可是了不得的好东西,大户人家才不愁吃得上哩!一般的小户,哼,一年有二两湿湿嘴,那就是开了天恩!
    于是这名字就被叫了开来,等到他一岁多假装重新开始学会说话的时候,名字已经计入族谱,无可更改,无从抗议了。
    老伯爷平日里就守着宗祠,甚为无聊,喜欢唠叨族里的诸般琐事。
    听了几年,苏油早已知道,苏家在二十年前就开始出人。
    自己有个远服堂哥,叫苏涣,熬了十几年,前年官家许他从阆中判官升迁做了祥符县令,是苏家第一个熬出小头的人物。
    祥符和开封,一在汴京之西,一在汴京之南,了解了地理位置,就知道这职位的分量了。
    苏家曾经经历过一件事情,山田所剩不多,早都在这堂哥的免税份额之内,因此家族里现在勉强算是解决温饱。
    今天老伯爷珍而重之地拿出来两套老书,将苏油唤了过来。
    老伯爷说道:“小油啊!这两套书,这还是你堂哥中进士那年送来的,它们认识伯爷,伯爷不认识它们。你带进城里去让老三翻翻,他是做学问的,让他给你安排个字吧,这眼看都要开蒙了。”
    苏油说道:“我才五岁。”
    老伯爷上手就给了他一下:“以后我苏家的娃子,都要读书!你三哥家俩侄子都是六岁开的蒙,你这当叔的不该早点?别闹!起码要去打听下这开蒙是怎么个章程!”
    苏油噘嘴道:“我不想去!我这么小你让我一个人进城,存心想让我被拍花子的拐走是吧?”
    伯爷恼羞成怒:“你都快精成猴了!你撺掇石家小娘子,把人家家里四口小猪的子孙根都给祸祸了,那是小姑娘该干的事儿?!”
    苏油争辩:“什么子孙根,有俩是小母猪……”
    伯爷转身便开始踅摸:“治不了你是不是?我黄荆棍儿放哪里去了?不用等石家人上门,现在就把你揍死算给村子里除害!”
    苏油抱着书转身就跑:“得得得,我去还不行?告诉你们等翻年才知道我的好!”
    跑出敞坝才有机会细看手里的书籍,一看差点没摔了。
    宋版蜀刻大字本《论语》《春秋》!
    乖乖!当年在蜀州省博物馆里见过,妥妥的国宝啊!
    老伯爷还在后边喊:“你三堂哥今年四十四,住纱縠行,要有礼些喊明允先生!堂嫂姓程记住了!先躲几天不用急着回来!”
    接着就看见苏油一个跟头摔倒在土垄下面,老伯爷摇头叹息:“娃子倒是聪明娃子,就是太淘气!明允脾气大,看看让他拘着能好点不……”
    “唉!毁了一村的果树,现在连别村的猪都祸祸上了。得,老头儿还得去跟石家把猪买过来……真是臊我赵郡苏家脸面哟……”
    ……
    左顾右盼了好一阵,苏油一路走,一路看着街上热闹的景象思索。
    姓苏的明允先生,满大宋三百一十九年,就只有一位。
    不过他对这老堂哥的印象其实不大好,这堂哥行事文章过于锐激,人家老王评价得就没错,那个《六国论》,还真就是纵横家言。
    至于《辨奸论》,更是泼妇骂大街,毫无营养。
    看看人家司马光,轻飘飘利用一道考题:有某人认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大家都读过书的,一起来论论吧。
    三句总结钉死某人千年,连皇帝都按不住,这才是战略级核导弹。
    老堂哥的文章,因为恣肆激越挑战当朝执政,文章一出便被文人圈子大力传扬,杀伤力的确是有。不过只能算歪把子机枪。
    除了文辞成就高得一逼之外,思想性上按千年后的观点来看,只能说幼稚。
    拿政敌衣着行为习惯等琐碎处作为漏洞进行大肆攻击,在苏油的眼里,这就是打蛇没打到七寸上,落了下乘不说,还添乱,还暴露了攻击方向,还刷低了同党人品。
    倒是那个大侄儿,绝对是巨型偶像,中国文坛上辉耀万古的吉祥物,嗯,小侄儿其实也不差……
    刚想到这里,苏油站住了,一拍脑门:“哎呀!差点忘记了那件大事儿!”
    上一世逛三苏祠的时候,苏油知道,明年眉山城里,会出一件大事,那就是江卿苏程两世家的决裂。
    起因就是嫁入程家的苏八娘。
    这事情说起来话就长了。
    苏东坡曾在诗文里提到过当时在眉山的望族:“炯炯明珠照双璧,当年三老苏程石。里人下道避鸠杖,刺史迎门倒凫舄。”
    史家虽在这诗中没提到,不过后来苏辙就是娶的史家小姐。
    诗里边的意思是说三家既富且贵,盛极一时。他们外出办事,里人恭敬避让,连当地的父母官都要急忙出门迎接。
    当然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诗里边的事情,其实应该是发生在苏程两家后代入仕之后。
    苏序苏老头超级可爱哒,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笑眯眯地给人让路,才不是大苏写的那样呢!
    总之现在,苏家才刚起步,相反程家,早先本就是眉山镇首富,而如今子弟们也和苏家一起,开始迈入仕途。
    苏家苏涣、程家程濬,天圣二年进士及第,便是起点。
    既是同年,又是同乡,这在官场上,就是天生的奥援。
    因此两家联姻,是题中之意。
    苏东坡的外祖父程文应,便是在那个时候看中了苏家桀骜不驯的老三,苏洵。
    于是苏洵十九岁时娶了程家的千金小姐为妻。
    这是一门好亲事,程家富有,苏家寒薄,有点高门下嫁的味道,是世家最好的婚姻选择。
    自小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的程氏夫人,来到条件相对较差的夫家,恭守妇道,孝敬公婆,勤俭持家。
    曾有人问她:“凭借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向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问题。你为什么甘心受穷,一句恳求的话也不说呢?”
    夫人回答:“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肯定答应。但别人就会说我的丈夫没有出息,那怎么行呢?”
    当时苏洵还是个愤青,满世界乱玩,用他自己的话说,都叫“游荡不学”,程夫人见丈夫荒废学业,成天在外游历,心有忧虑,却毫无怨言。
    直到苏洵二十七岁玩累了,加上里外亲戚中又中了几位进士,他才开始有了点压力,于是对程夫人说道:“我觉得自己还是能读书的,就是现在已经二十七了,晚不晚了点啊?还有我去读书了,家事谁来操持?”
    说得就好像自己曾经操持过一样。
    程夫人却深明大义,说道:“你安心去求学上进,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就让我一个人来处理吧。”
    于是程夫人卖掉自己的首饰珍玩,筹集资金,在眉山城的纱縠行租借门面房屋,在首富老爹的街对面做起了丝绸买卖。
    可能是商业天赋遗传,也可能是首富老爹的照应,总之程夫人做了几年生意,苏家竟因此暴富,在城内纱縠行附近购置了一套花园式的宅子。
    程夫人当之无愧成为苏家的最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