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瓷器中的法拉利
吕成龙摇摇头,无奈叹口气,这就是现状,谁也改变不了。
古玩全凭眼力高低,哪怕您花一亿,只要买到假货,自认倒霉,法院都救不了。
尤其在景德镇,千年瓷都,地下多的是各种官窑碎片。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款识最多,专门有人从御窑厂遗址挖瓷片,然后高价卖。
御窑厂为保证入宫瓷器都是精品,出炉后凡是有瑕疵的都会被敲碎扔掉。至今在窑址下,仍埋有大量残瓷。
遗址是前些年在景德镇市政府大楼地下发现,考古发掘后,政府动迁,御窑厂被保护起来。当时有人故意在御窑厂周围租店面,白天开门做生意掩人耳目,晚上打地道盗挖地下的残器和瓷片。
很多藏家喜欢看底款,认为是鉴定要点,其实新瓷接老底并不是什么新发明,有点水平都会做。
故宫为修复也买来各种高科技,接底精密度相当高,一台专用仪器最少上百万。
老乔又指着一个图片道:“如果我仿照故宫藏品做一对牡丹花卉碗,然后装上底款,再配上老盒子,让人拿去上拍,至少能拍出100来万!”
“要我说真正官窑高仿品,除形制、绘画、工艺必须符合宫廷规制之外,还必须满足其他几个辅助条件。”
“一是胎土必须取自当朝的老坑;二是色料必须出自当年的原料产地;三是由柴窑烧制而成。”
“胎土配置和制作工艺到位,烧出来的成品重量必须与真品相差无几,有些甚至精确到克。”
“器型的尺寸、弧度与真品分毫不差。只要使用坑口相同的色料,再进柴窑烧制,基本上器物表面发色准确、釉层肥润。几个条件符合,足可以让大部分鉴定者大跌眼镜。”
说完不屑道:“什么拍卖行首席鉴定专家?我这件明成化孔雀绿釉鱼藻纹盘在境外拍过一只,880万成交,当时由国际著名拍卖行的瓷器鉴赏家拍板认定。”
“还有这个九桃粉彩瓶,拍过两只,可没赚到多少钱。因为当初光是研制就用三年时间,花100多万……”
“这件嘉靖五彩鱼藻纹罐,曾经拍出80多万……”
苏渊看着老乔得意洋洋的指点江山,几大拍卖公司的画册赫然变成战利品,一个人尚且如此,那其他……
老乔已经把苏渊当成同道高手对待,收起画册,正色道:“这些都是过去式,在我看来高仿最难不过两大挑战!”
“一是何朝宗的观音,二就是乾隆的转心瓶!”
苏渊皱起眉头,没想到老乔会说出这番话,吕成龙听完点点头,接话道:“相传乾隆某年到景德镇微服私访,无意对一位老瓷工说:可惜这里没有会动的瓶子。”
“老瓷工听完冥思苦想,突然受到走马灯的启发,终于创制出一种会转的瓷瓶——镂空转心瓶。”
“几年前一个乾隆珐琅彩转心瓶曾经创造五点五亿天价,至今还傲视群雄,无人能敌。”
吕成龙感叹道:“虽然文物的价值不能完全用金钱衡量,但同样能说明转心瓶的稀有和珍贵,五点五亿,相当于四吨纯金!”
老乔站起身,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件作品,小心翼翼放在桌上。只见瓶口外撇,颈部短粗,瓶肩下垂,瓶颈两侧塑有象耳,整体造型沉稳大方、雍容华贵。
外瓶采用珐琅彩绘制,图案以复杂精致的缠枝花纹为主,色彩鲜艳明媚。腹部有四个镂空的开光景窗,其图案是四季的花卉风景,采用镂空雕刻的手法,非常精巧。
透过镂空景窗可以看到里面的内瓶,上面为粉彩绘制的婴戏图。一群可爱孩子有的骑马、有的举着伞盖、还有的在击鼓或提着灯笼,形象千姿百态。
当内瓶转动的时候,画面上的孩子们仿佛拥有生命,纷纷活动起来。
苏渊心头一震,没想到居然能见到国宝?突然恍然大悟道:“可惜是一件残器!”
老乔长叹口气,看着转心瓶几处修补过的痕迹道:“这只转心瓶是千辛万苦收集而来,就算是残器也是三生有幸。”
“颈部十二个的开窗中写有楷书的万年、甲子及篆书的10个天干名称,肩部写有篆书的12个地支名称。当颈部旋转的时候,颈部和肩部的两组开光对合变化,就可以组成一部万年历。”
老乔满脸痴迷道:“我认为转心瓶绝对堪称别出心裁,巧夺天工!”
苏渊点点头,怨不得对方说这种话,要知道转心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内瓶是一个独立个体,外瓶分为颈、腹和底座三个部分,其中腹部乃镂空,以便于观看内瓶的图画。
需要分别把四部分烧制成型之后,先将内瓶套入外瓶之内,与外瓶的底座组合好,再用一种特制黏合剂把内瓶上沿与外瓶的颈部黏合。
这样内瓶才可以随着外瓶自由旋转。当转动外瓶的瓶颈时,从外面看,内瓶上的画面就变得活灵活现。
首先内外瓶的设计尺寸要合理,内瓶绘画位置要得当,同时还需要控制好各部位的收缩比例,要求烧成之后不能变形。
如果比例尺寸稍有差池,就会导致无法组装或者转不起来。设计制作的很多方面,甚至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难以实现,很难想象在完全依靠手工制造的情况下,工匠是如何精确把握其尺寸和比例?
苏渊眼中闪过各种场景,火眼金睛启动,读取全部工艺流程。要把外瓶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
尤其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
就算是顶级老把桩来烧窑,也不敢说一定能成功。但凡有百分之一的误差,就会前功尽弃,一败涂地。
据清代记载,转心瓶存世十分稀少,只在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由御窑厂曾经先后烧造数件可以旋转的瓷瓶及瓷碗,花费巨大,仅供皇帝赏玩之用。
连好大喜功的乾隆都不舍得多烧一个,可见其花费之大,堪称奢华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