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战争阴云
铁山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战争的乌云却慢慢笼罩在了朝鲜上空,一场几乎颠覆李氏政权的入侵正在酝酿之中,身在铁山的陈雨,也不可避免卷入其中。
朝鲜和后金之间的关系,因为种种原因,极不和谐。早在天启五年,双方就曾经发生过战争。
1627年丁卯(明天启七年,朝鲜仁祖五年,后金天聪元年)正月初八,皇太极以朝鲜“助南朝兵马侵伐我国”、“窝藏毛文龙”、“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汗归天……无一人吊贺”四项罪名,对朝鲜宣战。他命阿敏、济尔哈朗、岳托等人率军东征,阿敏率领三万余骑渡过鸭绿江,在很短的时间内攻占义州、安州、平壤等地,直逼汉城,仁祖仓皇之下带领嫔妃逃往江华岛避难,并命使臣到后金营中投书求和。
经过谈判,基本上答应了后金提出的入质纳贡、去明朝年号、结盟宣、约为兄弟之国、在边境开市、索还后金逃人、追增贡物等要求,惟有永绝明朝一条不同意。这次入侵,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胡乱”或者“丁卯虏乱”。
丁卯胡乱之后,后金和朝鲜所谓的“兄弟关系”并不和睦。后金军一退,朝鲜马上向明朝“疏奏被兵情节”,崇祯在答诏中对朝鲜被迫与后金媾和的行为表示谅解,同时表彰朝鲜“君臣大义,皎然日星”。同时,在与后金的交往中,朝鲜多次表现出厌恶、不情愿的情绪。边境开市,被朝鲜以边地残破、百姓乏食为由一再拖延;定期交纳的贡物,朝鲜也找一切机会削减其数额。崇祯六年春,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叛逃后金,途经旅顺等地,皇太极命朝鲜助以粮饷,朝鲜非但拒绝,而且还帮助明朝追杀。以上种种,导致双方的关系日渐僵化。
等到皇太极准备称帝,通知朝鲜参与“劝进”时,朝鲜却明确拒绝,并宣布不承认天启七年签订的城下之盟,成了双方关系彻底破裂的导火索。
1634年3月丙子(明崇祯七年,朝鲜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注1),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以“兄弟之国”的身份参与劝进。
朝鲜闻讯大哗,“丁卯胡乱”以来积累多年的憎恶、羞辱情绪一并迸发,臣僚纷纷痛切陈词,“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朝鲜奉大明为宗主,对于曾经同为附庸的后金称帝是不能接受的,认为这种行为属于“干纪乱常”,大逆不道。换成白话就是,大家本来都是跟明朝这个大哥混的小弟,你现在要自立门户,骑在我头上,我不要面子的吗?
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气氛下,仁祖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不接受其来书。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汉城,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该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极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有意构怨,便朝鲜违背盟约为由,准备入侵朝鲜。
满清与朝鲜之间明争暗斗,身在铁山的陈雨自然也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势头。虽然他对明末历史大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不清楚,但是根据种种迹象还是嗅到了战争的气息,出于自保的考虑,他开始筹划一系列动作,以便在可能到来的战争风暴中尽可能减少损失。
从去年11月到现在,除了途径皮岛并做短暂停留外,陈雨带领部队在铁山已经呆了三个多月。在高效的运作下,近万亩田亩从无到有遍布荒野和山脚,宿舍和议事厅等建筑拔地而起,八千多名辽民(含铁山本地汉人)入驻,集体农庄已经初具规模。
三月的春风中,邓范正站在一个木架高台上,注视着下方农兵的操练。数千人以旗、队、什、伍为单位,分成区块,在教官的指导下各自进行着自己的操练内容,广场上人数虽多,但多而不乱、井然有序。
这是在当地内河入海口不远处的一处砂质地平整出来的操练场,占地很宽,同时可以容纳三千人。这种土壤过分疏松、漏水漏肥、水分蒸发量大,不适合耕种,就被改造成了操练场。
进行队列训练的农兵或是排成笔直的横列一动不动,或者列成纵队,满头大汗地从这头走到那头;正在练习刺杀动作的农兵端着木枪,聚精会神地盯着对面一排人型靶,按照教官的口令,完成刺杀的分解动作;端着木头枪模型摆出瞄准姿势,枪头吊着一个沙袋,这是在练习射击动作……
得益于辽民健壮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性格,除了训练量略小于正规部队、没有配发制式武器之外,这些经过了几个月训练的农兵已经具备了优秀士兵的基础,假以时日,并经过实战的考验,他们就会成为精锐的军队。
邓范是这几千人的总教官,他负责这些人农闲时的训练,这样千人级别同时操练的壮观场面已经持续了不短的时间,成了当地一大景观。百姓们初始对这样规模的军事化组织感到害怕,后来见他们除了垦荒就是操练,对民间秋毫无犯,慢慢地也就大着胆子来围观。见没人制止,发展到后来,百姓干完活计,干脆就携家带口来到操练,指点比划,仿佛是看西洋镜。
直到后来很长时间,围观农兵的大规模操练成了当地百姓劳累枯燥的生活中一道不可或缺的调剂品,一直持续到集体农庄搬迁为止。这些都是后话。
邓范居高临下,俯瞰着整个操练场,监视有无队伍偷懒。忽然,他看到远处一行人穿过操练的队伍朝这边走来,等走近一看,却是陈雨。当下连忙从高台上下来,迎了上去。
——————————————————
注1:皇太极称帝本为两年后,即崇祯九年,因为小说节奏的需要,改为崇祯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