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二卷 序章 乱世序曲谁奏响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作者:星辰玖

    第二卷 序章 乱世序曲谁奏响

    华夏数千年历史,有没有出现过穿越者呢?

    这个问题,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只能说,有一些疑似的穿越人士。

    这些疑似穿越人士中,疑似程度最高的当属王莽,就是那个篡汉的王莽。

    这位仁兄在西汉时的发展过程之精彩实在比很多穿越小说而有过之而无不及。

    和很多穿越小说的套路一样,主角王莽一开始是夹着尾巴做人,但暗地里发展自己的势力,礼贤下士、招募人才;

    然后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直接造反,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王朝;

    接着全面大改革,让古老的国度脱胎换骨、展翅腾飞;

    最后对外开战,横扫全球、一统世界。

    可惜他只成功了两步,到第三步,全面大改革的时候就因为阻力太大,失败了。

    看看他改革的内容就能知道,这货实在是太像一个穿越者了。

    像废除奴隶制度,理由是,人人生而平等;

    像建立贷款体系,经商者可以向国家贷款,利息是百分之十;

    像鼓励发明创造,发明的游标卡尺几乎和现代没有什么区别,他甚至还研制出了木制飞机雏形!

    当然,王莽和张斌除了都有可能被后世归于疑似穿越者的行列,在其他方面并没有任何关联。

    要说与张斌有关联的疑似穿越者,当属刘伯温和李淳风、袁天罡师徒,因为他们一个作了《烧饼歌》,另外两个合作了《推背图》,在这两本预言性质的古书中,都提到了明末乱世的场景。

    像刘伯温的《烧饼歌》是这样描述的:

    老拣金精尤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

    谁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

    而李淳风、袁天罡的《推背图》是这样描述的:

    忠臣贤士尽沉沦,天启其衷乩更纷。

    纵有胸怀光坦白,乾坤不属旧明君。

    这《烧饼歌》和《推背图》的八句诗,明初的人肯定是看不懂的,唐朝的人更看不懂,但明亡以后再来看,就比较容易看懂了。

    例如《烧饼歌》这几句。

    老拣金精可不就是指后金吗,后金强大起来,明朝就该完蛋了。

    昆玉是应该是为了应对金精的,同时也是隐喻,一块玉自然是不可能继龙堂的,应该理解为昆仲,也就是兄终及弟。

    谁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这两句联合到一起理解就是,你用谁来保社稷呢,瞎了眼啊,用那个叫八千女鬼的家伙来祸乱朝纲!

    这八千女鬼是谁呢?他为什么又有如此强大能量,能祸乱朝纲呢?

    八千女鬼如果看字面意思来理解,是无法想象的,哪里来的八千女鬼?

    但是,如果把八千女鬼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可不就是“魏”字吗,再加上《推背图》中第一句,名字都点出来了,这人就是天启年间著名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提督——魏忠贤!

    总结起来,简单的说就是:天启朝到崇祯朝这段时间,后金会崛起,有个叫魏忠贤的会祸乱朝纲,等忠臣贤士都被他祸害光了,天下必然大乱,大明朝就完蛋了。

    刘伯温、李淳风、袁天罡为什么都不约而同的指出魏忠贤这个人呢?大明朝的灭亡和魏忠贤又有什么关系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搞清楚魏忠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下面就结合史料分析一下。

    首先是魏忠贤的身世。

    魏忠贤,河北肃宁人,嘉靖三十七年生,万历十七年被选入宫,父亲叫魏志敏,母亲刘氏,两人都是农民。

    也就是说魏忠贤是贫苦农民出身,二十二岁才进宫的。

    这就有点奇怪了,一般太监都是年幼时由大人做主净身入宫,这魏忠贤怎么二十二岁才进宫呢?

    《明史.宦官录》中记载:魏忠贤“与群恶少博,不胜,为所苦,恚而自宫。”。

    这意思很简单,魏忠贤爱赌博,结果赌输了,被逼的没办法,只能把自己给阉了,进宫去谋个太监的差事。

    也就是说,魏忠贤就一个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爱赌博,而且特狠,二十二岁能挥刀自宫的人,不知道得多狠!

    ......

    然后说说魏忠贤的晋升之路。

    很多人都知道,魏忠贤是靠着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上位的,却忽略了另外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个是介绍魏忠贤入宫的人,一个是赏识和提拔魏忠贤的人。

    按理说,一个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就算是自己把自己阉了,又怎么能混进皇宫里去呢?

    这都是魏忠贤第一个恩人,魏朝的功劳。

    魏朝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的下属,同时也是魏忠贤的拜把子弟兄,正是他拉了兄弟一把,将魏忠贤弄进了皇宫,并把他推荐给了王安。

    而魏忠贤是怎么报答魏朝的呢?

    他抢了魏朝对食的对象客氏,然后假托皇帝的命令,把魏朝发配到了凤阳。

    魏朝的结局还算是好的,魏忠贤的第二个恩人,也就是将他从小太监提拔到管事太监的王安才叫一个惨呢。

    王安之所以结局凄惨,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太正直了,总是管着魏忠贤,不让他作恶,魏忠贤对他颇为忌惮,于是便想除掉他。

    魏忠贤对王安可谓极度之残忍,他先是唆使给事中霍维华抨击王安,把王安降职充当南海子净军,而后把亲信刘朝提拔到南海子任提督,让他杀死王安。

    他给刘朝的命令是要活活饿死王安,所以,刘朝上任后便下令不准给王安送食物,没想到王安还会用手刨取篱笆底下的萝卜吃,结果饿了三天三夜还没饿死,刘朝没了办法,只能直接把他给杀了。

    对恩人尚且如此,对其他人,可以想象,天启敢重用这样的人,只能说他胆子也真够肥的。

    ......

    然后说说魏忠贤的治国之道

    一个目不识丁的地痞流氓怎么治国呢,他的治国之道很简单,那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什么叫顺我者昌呢,从阉党骨干的晋升之路就能看出来。

    魏忠贤手下的阉党可谓数不胜数,比较出名的就是五虎、五彪、十狗,这些都是他的干儿子,阉党的绝对核心。

    比如魏忠贤的干儿子,五虎之首,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加太子太保崔呈秀,天启二年他还只是都察院广东道巡按御史,后因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被当时的左督御史高攀龙给逮到了,被革职查办。

    他没了办法,只能投奔阉党头子魏忠贤,叩头涕泣,乞为养子,结果两年之内就从一个待罪的正七品巡按御史提拔为兵部尚书兼左督御史加太子太保。

    又比如另一个干儿子,五虎之一,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管太仆寺卿加太子太傅工部尚书吴敦夫,天启二年的时候还只是正五品的陕西西安兵备佥事,后面京察不合格,被罢免了,闲赋在家。

    他也是没了办法,只能投靠阉党头子魏忠贤,乞为养子,结果,一年之内就从一个被罢免的兵备佥事提拔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管太仆寺卿加太子太傅工部尚书。

    又比如,魏忠贤的干儿子,五彪之首田尔耕,靠祖荫积官得了个左都督的闲职,为人狡黠阴毒,凭借与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交往傍上了魏忠贤,结果直接被提拔为锦衣卫指挥使。

    再比如,十狗之首,左督御史加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周应秋,投奔魏忠贤之前,官至工部侍郎,京察得评“生平无操守!”,他只得含羞谢病去。

    后依附魏忠贤,两年之内便提拔为左督御史加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他依附魏忠贤走的也是魏良卿的路子,因他家善烹饪,每邀魏良卿,进豚蹄留饮,良卿大欢,时号“煨蹄总宪”。

    上任之后他立马显露出“生平无操守”的本色,与文选郎李夔龙鬻官分贿,将朝中清流尽逐。

    总之魏忠贤提拔人,不看能力,不看品行,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加不加入阉党,你认不认我当干爹或者干爷爷,如果加入阉党,立马加官进爵,如果认我当干爹或者干爷爷,立马让你平步青云!

    这就是魏忠贤的任人之道,顺我者昌,以致到了天启末年,满朝文武基本上都是阉党,而且大部分都是他的干儿子或者干孙子!

    什么叫逆我者亡呢,从他的对手东林党的遭遇就能看出来。

    比如东林党六君子之一的杨涟,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初任常熟知县,举全国廉吏第一,入朝任给事中,后升兵科都给事中,左副都御史,因弹动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惨死狱中。

    又比如东林党七君子之一的高攀龙,时任左督御史,刚正不阿,因揭发崔呈秀受贿,被革职返乡,后崔呈秀派锦衣卫缇骑前往逮捕,逼的他投池水自尽。

    再比如,东林党七君子之一,大文豪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初擢御史,力陈时政十失,忤逆魏忠贤,被被夺俸一年。后又上疏论事,再次忤逆魏忠贤之意,被削籍归,不久被逮入诏狱,受酷刑死。

    总之,魏忠贤对于政敌,不分忠奸,不问善恶,谁违背我的意愿,全部去死,哪怕你被革职返乡,也要把你逮回来,折磨至死。

    要光是扳倒或者杀害政敌,这种做法,只是有点心狠手辣而已,倒不是太大的的罪孽,问题魏忠贤不光是扳倒,也不光是杀害,他对政敌可谓残忍至极。

    东林党是政敌没错,是弹劾了他,要革职查办,又或杀了,都不为过,问题他不是简单的杀了而已,而是折磨的人骨断筋折、血肉俱脱,然后再用生锈的铁钉从耳朵里面钉进去,活活把人钉死!

    甚至,死了之后,他还令人将他们的喉骨剔削出来,烧成灰......,后面情节已经脱出人性范畴,无法详述。

    总之,被他惨害的忠良之士,尸体从诏狱中领出来的时候,基本都已经全部溃烂,惨不忍睹,有的甚至仅得破碎血衣数片,残骨数根,手段之残忍,旷绝古今!

    他这样做,不但导致满朝文武皆是阉党,所有官员都以逢迎拍马为晋升之阶,还将大明朝几乎所有刚正不阿的硬骨头全部杀了个干净,剩下的基本全是软骨头,贪生怕死之辈。

    到了崇祯朝,面对后金,屈膝投降,卖国求荣之辈比比皆是,为何,因为大明的脊梁骨都差不多被魏忠贤给抽空了!

    杨涟、左光斗、周朝瑞等刚正不阿之辈,面对阉党,不管你扒皮抽筋,不管你削肉剔骨,不管你铁钉贯耳,仍然铁骨铮铮,面对后金,他们会屈服吗?他们会投降吗?如果他们还在,钱谦益有脸说水太凉吗?

    ......

    再说说关于魏忠贤的一些传闻。

    传闻一,魏公公对抗外敌还是比较积极的,那么魏公公是怎么对抗外敌的呢?

    天启二年,大明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孙承宗代替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

    但是,因为他是东林党,魏忠贤不问是非曲直,不管边防大事,令党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上书连番诋毁孙承宗,孙承宗被迫罢官返乡,魏忠贤于是换上了自己的亲信高第。

    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再率大军西渡辽河,进攻宁远,魏忠贤亲信高第贪生怕死,拥重兵于山海关,不去救援宁远。袁崇焕得知后,随即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相继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

    得到的结果又是什么呢?魏忠贤令党羽弹劾袁崇焕不救援锦州,论功行赏时,只给袁崇焕增加一级官阶,气得袁崇焕辞官返乡,而魏忠贤的侄子侄孙却因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之功,加官进爵,位极人臣,可怜袁崇焕,论两次大战中的战功,竟然没有魏忠贤的侄孙,年仅一岁,还不会走路的魏鹏翼大!

    说完辽东,说东南,右副都御福建巡抚南居益,亲率大军,苦战七个月,将荷兰殖民者赶走,收复了澎湖,此等大功也足以载入史册,结果呢?他归朝后被魏忠贤排挤,直接削职返乡!

    这就是魏忠贤的对外之道,外敌,他不管,只管争权夺利,打赢了功劳全是他的,出生入死的功臣,不入阉党,全部滚蛋。

    传闻二,魏公公会收税,大明朝全靠他收的税在撑着。

    这个传闻,从来只有几句话,没有什么具体的数据,那么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万历四十六年,加征辽饷,全年税赋收入总计伍佰贰拾万零六十二两;

    天启年间,税赋最高的一年为天启六年,加上辽饷,全年税赋收入总计伍佰五十八万七千四百二十两;

    崇祯四年,辽饷加至一分二厘,全年税赋共计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

    崇祯十年,再加剿饷,全年税赋共计一千零八十一万一千三百六十两;

    崇祯十二年,再加练饷,全年税赋共计一千七百余万两。

    加剿饷、练饷,致天下民穷财尽,而建奴、反贼未尽,这才是崇祯没钱打仗的原因,不知道怎么就传成没有魏忠贤,朝廷收不上税了!

    当然,这税收不是魏忠贤的功劳,也不是东林党的功劳,而是户部的功劳,全国税赋靠一个太监,实在是奇葩言论。

    要是魏忠贤这么无所不能,怎么不见他去打后金,去打倭寇,天天躲在京城,凭借天启的宠信称王称霸,算是能耐?

    还有一些更可笑传闻

    比如,曹化淳在崇祯借不到饷银的时候说魏忠贤好话,说什么“若魏公公在,当不至于此。”

    这真是千古奇冤啊,曹化淳崇祯十二年二月就告老返乡了,崇祯十七年他怎么跑回皇宫跟崇祯皇帝说这话?

    又比如,李自成快打进来的时候,崇祯后悔了,给魏忠贤重修坟墓,这也不知道那本小说上写出来的,反正任何史书上都没有记载。

    那会儿李自cd要攻破京城了,崇祯连军饷都发不出来了,他会闲的蛋疼,出钱去给魏忠贤修墓?

    只能说,捏造这个的人,脑洞够大。

    有一个传闻,那就是天启对魏忠贤得评价,这个倒有可能是真的。

    因为他一直信任魏忠贤,把魏忠贤当亲信,所有国家大事都交给他处理,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倒也一点都不奇怪。

    就算天启要死的时候,醒悟了,不信任魏忠贤了,他敢说别的吗?

    那时候,整个皇宫,全是魏忠贤的爪牙,他敢对崇祯说:“老弟啊,哥是给魏忠贤害死的,你一定要给我报仇啊。”

    他敢这样说,那不是害崇祯吗。

    如果他这样说,估计史书会这样记载:天启崩,其弟信王朱由检忧伤过度,哭晕榻前,不治身亡!

    总的来说,天启用魏忠贤收拾东林党,这个,没错,反正魏忠贤就是个痞子,不讲道理,不要脸,秀才遇到兵,有理都说不清,进士遇到痞子,那更没办法讲道理,魏忠贤收拾东林党,那是妥妥的。

    但是,用一个斗字不识的痞子去治国,那就,只能,呵呵了。

    当然,明朝究竟亡于谁手,这个不能妄下定论。

    有天灾的原因,也有人祸的原因;

    有党争的原因,也有贪腐的原因;

    有土地兼并的原因,也有群臣无能的原因,等等等等。

    如果硬要归结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些人,那就有失偏颇了。

    这个锅,崇祯表示不背,他至少是千古少有的勤勉皇帝,从不沉迷女色,也不贪图享乐。

    这个锅,东林党表示背不起,因为他们并没有祸乱朝纲,党争也不是他们一党挑起的。

    这个锅,魏忠贤其实也背不起,他只是祸乱朝纲而已,至少他死的时候,明朝还没有亡。

    应该说,魏忠贤只是奏响了明末乱世的序曲,因为他乱搞一通之后,党争就完全变质了。

    当初东林党和浙党、楚党、齐党党争的时候,至少表面上大家还是比谁更正直,比谁更能干,比谁更为国为民。

    到了魏忠贤这里,党争就变成了比谁更不择手段,比谁更不要脸了!

    当朝廷大臣都开始比谁更不择手段,比谁更不要脸的时候,世道不乱,那就怪了。

    第二卷 序章 乱世序曲谁奏响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