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喜乐殿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窑子开张了(H) 乱仑系列(未删节) 长日光阴(H)

第474章

      一万两纯买布料,能买好多,成衣也是。
    加上首饰头面等搭配,银子就去得快。
    谢星珩让许行之说个明白话:“只要布料和成衣,学学样式和技术,还是说想要做官员常服、官家亲属常服?”
    许行之说:“我岳母说,想做后宅生意。”
    后宅生意,妇人夫郎,小哥儿小姐儿小汉子等等。
    江知与垂眸思索一阵,依然觉着这个银两数目太大了。
    “对外这样放话,说你带了两千两银子来的,要给贵人家的一对兄妹送两身衣裳。要得体,大方,低调不失华贵。原以为京城是繁华之地,必能如愿,哪知你会拿着银子买不到好东西。真是失望至极。”
    两千两,只买两身衣裳,男女各一套,对任何一家裁缝铺都是大生意。
    而这番话,又能把京城裁缝铺都拉踩一番,激出他们的好胜欲。为着挣钱,他们拼死拼活也会凑到两千两的价,只高不低。为着面子,他们拿出来的东西,必然是铺子里的顶级好货。
    谢星珩给他鼓掌。
    真棒。
    越来越老练了。
    眨眨眼的工夫,就有主意了。
    江知与笑笑,又说:“余下八千两,你拿一部分出来,买些礼品,也换些碎银子,到牙行去找人,礼数到位,见个地位高点儿的管事。让他给你找绣工。
    “这里是皇城,必然有宫里出来的绣工。一般来说,这些人都会被其他官员家搜罗去,但总有几个犯了错,主家容不下的。或者自个儿单干的。你高价挖几个人回丰州县。空看样式学得了什么东西?请人回去教。”
    这笔钱实在多。挖人之余,还能问问牙行,有没有要倒闭的布庄。
    过去谈谈,看看他们能染哪些颜色。黄家染料配方有限,也能再精进。这些经营不下去的布庄,可以盘下来,人员暂时安置在布庄养着。
    再回丰州县问问黄家意思,看要不要为了配方,留下这些老手艺人。
    若没有经营不良的布庄,那便算了。在外头切忌露财。
    江知与带着孩子,不好跟他出去走动,就托何义归帮忙运作一番。
    这头忙活时,谢星珩为着殿试,在家临时抱佛脚,看了好些策问。
    到三月十五这天,他洗漱更衣,早饭就吃干馍馍、喝白水,早早去赶考。
    殿试的排场很大,黎明时,中试举人们就要按照名次在奉天殿外排立。
    殿内,文武百官皆朝服等待。等天子升殿,百官礼毕,礼部官员才领着中试举人入内。
    天子赐题,他们行五拜三叩礼,再在试桌上找名号,入座答题。
    谢星珩运气不好,座位正挨着大圆柱,遮住了大半的光,盯着试题看一会儿,他眼睛就发酸流泪。
    他皱皱眉,实在难受时,才闭目歇会儿。
    策问是他在行的题型,约等于殿试对他来说,是简单题型。
    即便是殿试,天子选题,总体也在规律之内,是以朝廷目前的困局来提问。
    这个登基三年的皇帝,还在缺钱之中。
    各地灾荒第二年,他就兵变登基。此后,各地赈灾得民心,花费颇高。
    除却上陵府剿盐帮拿了些银子,其他各地也在剿匪、抄家。
    其中抄家,又有真贪污的和站队错误的官员。
    这件事持续了一年多,至今也才修生养息一年多。
    而大启朝历经三百年了,早就“垂垂老矣”。
    朝内还有一个被太上皇认为有天子之资的林庚手握兵权,在外游走。
    他哪能不缺钱?
    要跟人叫板,或者说动手。他得先有钱养兵。
    这题简直写到了谢星珩的心坎儿里。
    搞钱,他在行。
    策问,他也在行。
    他正常写,反正策问里答的,都是大方向,具体实施,得有人愿意干。
    谢星珩写着写着,感觉身前的光线更暗了。
    他目光一顿,见题纸上落了个人影。看冠帽,是高坐龙椅的皇帝走到他边上了。
    谢星珩提笔的手也跟着顿了下,在笔尖凝聚墨滴时,他先挪开,重新蘸墨,续上文思,继续写。
    相比四年前的乡试,同样的搞钱策问,他答题更加成熟,各方面都能兼顾到。
    这是在丰州县实打实积累的经验,只有真正的下基层干过,才知道一件事的周期与会遇见的困难,才能总结出实操性和性价比。
    他依然认为国家要富强,百姓得先富有起来。
    钱财是流通的,一味的压榨百姓,一有事就加税收,苦一苦百姓,是饮鸩止渴,寅吃卯粮。必不长久。
    他也不写假大空的话,有了实例,就以丰州县和津口县举例。
    他不怕津口县的事被人问起,他敢光明正大的写出来。
    因为津口县,有个江致微。
    他去那里,合情合理。
    策问有很多个小问,核心是搞钱,但题面则有多方面考量。
    甚至有提到贪官污吏的杜绝,税收合理性。还有太上皇曾经为刺激消费放松了对商人的衣饰界限,至今仍没产生高利润的原因。再有书生们的“好处”,也就是考上秀才之后,就有田地可以免除税收,是否合理。
    还有一点,朝廷对每家每户田地的限制,对于“下有对策”又怎样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