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 开路先锋
第1184章 开路先锋
圣诞节的氛围,依旧在空气里弥漫。
在这一周,北美电影市场往往会引发节假日效应,正在院线上映的电影票房全线回暖,电影依旧是千千万万家庭节假日聚会期间的优先选择之一。
今年,也不例外——
“指环王”、“蝴蝶效应”、“黑客帝国3”等等电影依旧正在热映;“儿女一箩筐”、“冷山”、“小飞侠彼得潘”、“记忆裂痕”等等全新作品悉数在本周登场。
眼缭乱,应接不暇。
在这一波浪潮里,一股涓涓细流从东海岸一路蜿蜒到西海岸,独立艺术院线陆陆续续得到消息,一个接着一个行动起来,把资深狂热影迷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普罗大众们在圣诞节有他们的乐趣,资深电影爱好者们在圣诞节也有他们的派对,互不干扰全民狂欢。
休斯顿。达拉斯。西雅图。旧金山。当然还有洛杉矶。
全部没有例外,全部开启忙碌模式。
一切都因为“大象”。
毫无疑问,正在点映的“大象”和北美周末票房排行榜没有任何关系,放映场馆基数的巨大落差保证电影和票房井喷不会出现在同一个新闻标题里。
然而,这依旧没有影响电影爱好者们享受这场派对——
不管怀抱什么态度,哪怕是喷子们怀抱着吐槽和挑剔的心态前往电影院找茬,但他们依旧成为这股浪潮的一员,悄无声息地成为今年圣诞节的一副奇景。
售罄!售罄!售罄!
一切,以纽约安洁莉卡电影中心和ifc电影中心为起点,出人意料的排队长龙以及匪夷所思的场次售罄让独立电影圈里涌动一片错愕,惊呼连连。
并且一路蔓延,后来其他城市的放映场馆及时做出调整,却依旧没有能够避免周五放映场次全部售罄的结局。
“金棕榈得奖作品‘大象’今日点映,北美大陆全部场次售罄!”
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为首的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在官方网站更新消息,浩浩荡荡地扩散开来——
全美震惊!
尽管这是金棕榈,尽管这是安森,尽管人们才刚刚惊叹“蝴蝶效应”在北美匪夷所思的票房成绩,但此时此刻看到这条新闻,大脑还是陷入风暴里。
特别是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等等城市的院线已经及时增加荧幕增加场次的情况下依旧杯水车薪,没有能够阻挡住电影票全部销售一空的浪潮。
“归根结底,还是院线太少。”
“名利场”一针见血。
只有洛杉矶和纽约分别在两间院线上映,其他城市全部都只有一间,不管如何安排荧幕安排场次也还是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如果这是饥饿营销,那毫无疑问,他们取得了巨大成功;现在真正的可能性在于,hbo也没有预料到。”
“于是,问题来了。”
“这股浪潮,能够持续多久?周六和周日的上座率如何?观众的好奇和冲动退潮之后,电影后续口碑如何?电影接下来的扩映脚步应该如何安排?”
“这,才是最大的未知。”
“当然,在这些未知得出结论之前,‘大象’已经赢了,这部制作成本只有三百万美元的独立作品,回收成本已经没有问题,甚至可能成为hbo近年来电影投资方面难得一见的盈利作品,他们已经是赢家。”热议,瞩目,聚焦。
圣诞节档期里,其他作品正在刺刀见红地展开竞争,包括“蝴蝶效应”,但没有想到,“大象”悄无声息地抢走话题,令人好奇电影接下来的发展。
正如“名利场”所说,周五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而已,接下来周六和周日呢?第二周第三周以及后续呢?
这次,就连hbo的目光也聚集而来——
对“大象”的票房,hbo没有怀抱任何期待也没有设定任何目标,他们的计划是让电影在大屏幕上引起话题推广宣传,而后吸引观众回到电视机屏幕前订阅hbo。
反正,hbo对“大象”的颁奖季前景没有任何野心,在最最开始的时候,“大象”就是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电视电影,这部作品走到现在的位置已经远远超出预期。
然而,周五点映,全美售罄。
事情,一下就不一样起来。
在熙熙攘攘的浪潮里,“大象”的媒体综评和影院评分重要性扶摇直上,刹那间聚集数不胜数的目光。
友情提示,“大象”在戛纳官方场刊里的评分只有2.1。
满分四分的2.1,不及格。
显而易见地,周五门票售罄是一种非本意的饥饿营销的意外结果,如果“大象”的媒体综评无法令人满意,好奇心和期待值降温之后,电影的后续走势应该会断崖式跳水。
毕竟,“大象”和“蝴蝶效应”不同,这样的艺术电影很难通过争议吸引吃瓜群众、也很难形成热议浪潮。
对于它们来说,媒体综评确实扮演了关键角色。
第一时间,罗杰-艾伯特挺身而出,完全没有掩饰自己的立场,毫不犹豫地站在“大象”的身后。
此前在戛纳,罗杰就为“大象”送上了满分四分的评价;而现在回归北美大陆,在“芝加哥太阳报”延续自己的态度,毫不吝啬地把赞誉全部送给“大象”。
一百分!
“如果在今年颁奖季所有作品里挑选唯一一部非看不可的作品,我推荐‘大象’,不是因为它如此优秀如此完美;恰恰因为他的不完美,让它变得真实,同时也让它在结束之后能够带来更多余韵激荡。”
“当我们在追求艺术创作的完美之际,更加完美的剧本、更加完美的人物弧光、更加完美的表演、更加完美的主题表达,却在好莱坞成熟工业制作体系里渐渐丢掉扎根现实的那一股残缺和生猛。”
“一直到‘大象’。”
“它提醒我们为什么进行艺术创作。不是为了奖项,不是为了票房,而是为了探索自己探索社会探索生命。”
这一幕,堪称罕见。
前后两次,罗杰为同一部电影撰写影评,双双都是满分;并且从不同角度切入,为电影送上顶级赞誉。
一個小小的动作就能够看出罗杰对这部作品的喜爱了。
继“蝴蝶效应”之后,罗杰短时间内连续第二次赞赏安森主演的作品,这一份待遇在好莱坞也堪称难得。
难怪有人调侃,安森今年在戛纳电影节的闪亮登场,不仅征服了影迷征服了法国观众,而且还征服了罗杰-艾伯特。
谁能够想到,这位普利策奖得主居然成为安森的最大粉丝头子呢?
(本章完)